踏访大禹故里,饱览重建新颜,邂逅魅力安州

退休人

<p class="ql-block">  循着华夏文明的脉络,踏入了大禹故里——四川绵阳安州。这座浸润着千年文脉与山水灵秀的小城,既有治水英雄的壮阔传说,亦有烟火人间的温柔诗意,更镌刻着灾后重建的重生奇迹。这座从磨砺中崛起的小城,以崭新之姿串联起古韵与新颜,让历史文脉、青春活力、市井烟火与重建荣光在此交融,绽放出独属于安州的多元魅力。每一步都踏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  城市主干道旁,一块醒目的宣传牌立在花团锦簇之中,红底金字写着“全国文明城市”与“天府旅游名县”,像是向过往行人轻声诉说这座小城的底气与荣光。车辆穿行,绿灯亮起,山影在远处静静铺展,整座城仿佛被梳理过一般整洁有序。这不单是面子上的光鲜,更是一种从废墟中站起后的自我期许——干净、有序、有尊严地活着,是安州人用十年光阴写下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  大禹雕像矗立在广场中央,斗笠下的目光穿越千年风雨,落在今日晨光里打太极的老人身上。孩子们在雕像脚下奔跑,笑声撞碎了清晨的静谧,又融进鸟鸣之中。红灯笼高挂,随风轻晃,映得老人手中的太极剑泛起微光。这一刻,传说不再是石像的注脚,而是活在人们晨起暮归的日常里。那身蓑衣仿佛仍沾着远古洪水的湿气,却也披上了新城清晨的暖阳。</p> <p class="ql-block">  从大禹文化广场沿滨江河岸前行,灾后重建的姊妹廊桥横跨水面,成为最亮眼的风景线。这座在原址上修复升级的古桥,保留了朱红廊柱、黛色瓦顶的古典韵味,更新增了防洪加固设计与夜间亮化系统。桥身木栏上,既有大禹治水的神话雕刻,也添了“重建家园”的民俗图景,指尖抚过细密纹路,能听见岁月的低语与重生的赞歌。踏上廊桥,木板稳固坚实,廊下红灯笼随风摇曳,光影在桥面流转。凭栏远眺,滨江河两岸的生态防护带草木葱茏——这是灾后生态修复的成果,曾经的受损河岸如今成了市民散步休憩的好去处,白墙黛瓦的重建民居与新城的现代楼宇相映成趣,廊桥便成了串联古今与重生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  姊妹廊桥如一道朱红的弦,轻轻搭在碧水之上。行人缓步而行,有人驻足拍照,有人倚栏望远,桥下流水清澈,倒映着两岸新绿。一边是飞檐翘角的传统民居,一边是线条利落的现代建筑,两种时空在此悄然对话。木雕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仿佛整座桥都在呼吸。走在这座桥上,不只是走过一段路,更像是走过一段历史——从伤痛中来,向安宁中去。</p> <p class="ql-block">  城南,安州学院的新校区在灾后重建中拔地而起,为这座城市注入了鲜活动能。校园依山傍水,采用抗震环保设计,青灰色的现代化教学楼错落分布,被香樟与桂花环绕,中轴线处的启智湖是灾后人工开挖的生态景观,澄澈如镜,垂柳依依、白鹅悠然,湖面倒映着红砖楼宇与蓝天白云,成了安州人周末踏青的好去处。 </p><p class="ql-block"> 湖畔的大禹文化长廊新增了“青春助力重建”展区,展板上既有治水传说的解读,也有学子参与灾后志愿服务、践行“坚韧务实”精神的故事,让千年文脉与重建精神在校园中传承。漫步林荫道,能遇见捧着书本诵读的学子,撞见运动场上挥汗的少年,青春活力与重建底蕴碰撞出独特火花。</p> <p class="ql-block">  启智湖像一面镜子,把天空、楼宇、垂柳和白鹅都温柔地揽入怀中。湖边小径蜿蜒,学生三三两两走过,有人低声讨论课题,有人坐在长椅上读书。湖心的白鹅划出涟漪,一圈圈荡开,像是时间的年轮。教学楼的红砖在阳光下格外明亮,与远处的青山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没有喧嚣,却有一种沉静的力量——那是知识在生长,也是希望在延续。</p> <p class="ql-block">  走出校园,便融入了烟火气十足的重建商圈。作为安州小城的核心商业区,这里的美食街在灾后重新规划升级,店铺整齐规范,却依旧保留着地道滋味。刚出锅的花荄焦鸭子色泽金黄,外皮酥脆、肉汁四溢,是重建后人气不减的招牌;安州米粉店前热气氤氲,细滑的米粉浇上鲜醇鸡汤,撒上香脆花生,一口下去暖意融融。沿街的重建商铺里,老板用地道的四川话招呼客人,路边小摊上摆满本地蔬果,市井的热闹与淳朴,让烟火气格外动人。更令人暖心的是,商圈里设置了“灾后重建记忆墙”,老照片与新图景对比,诉说着安州从满目疮痍到繁华依旧的蜕变。</p> <p class="ql-block">  夜幕初降,街道两旁的红灯笼次第亮起,小吃摊的蒸汽在冷空气中升腾,像一缕缕不散的乡愁。摊主笑着翻动铁锅,香气扑鼻,引得路人驻足。记忆墙上的老照片泛着黄,记录着断壁残垣与救援身影,而此刻,人群熙攘,孩童追逐,新楼林立。时间在这里完成了它的救赎——不是抹去伤痛,而是让生活重新热气腾腾地继续。</p> <p class="ql-block">  若想深挖安州的文化根脉与重建故事,安州博物馆的灾后重建专题展厅必不可少。馆内不仅藏着大禹治水相关的文物史料,更通过实物、照片、多媒体等形式,全景展现了安州灾后救援、规划重建、生态修复的全过程。从抗震救灾的器械到重建后的城市模型,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安州作为大禹故里的厚重过往与重生荣光,让人深刻体会到“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的精神与大禹治水精神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  展厅内,巨幅投影在墙上流淌,画面中人们肩扛沙袋、手挽手穿越洪流,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夜晚。展柜里静静躺着当年的救援工具,锈迹斑斑却依然沉重。而另一侧,城市沙盘灯火通明,桥梁、绿地、学校、医院一一落成。一位参观者轻声对同伴说:“我们不是战胜了灾难,而是学会了与它共处。”这句话,像一滴水落入心湖,久久回荡。</p> <p class="ql-block">  离开安州时,夕阳为这座重生的城市镀上一层暖金。回望这片土地,有大禹文化的厚重底蕴,有姊妹廊桥的古典新颜,有美食街的市井烟火,有安州学院的青春活力、有山水田园的清新灵动,还有灾后重建留下的每一处印记,都在安州的怀抱中和谐共生。每一处景致都连着小城的脉络,每一缕气息都藏着“从磨砺中崛起”的韵味。以安州城为心,方能读懂安州的完整魅力——它有古韵的厚重,更有重建的荣光,不喧嚣、不张扬,却以独特的底蕴、魅力与温情,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慢下来、静下来,在历史的回响与自然的馈赠中,流连忘返,邂逅一场难忘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安州的美,藏在传说里,藏在廊桥的飞檐下,藏在山水间,更藏在烟火日常中,等待着每一个心怀敬畏与热爱的人,前来探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