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故意捣乱”的行为,藏着未被看见的心理困扰——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隐蔽性

陈同昌

<p class="ql-block">校园里总有这样的学生:课堂上故意走神起哄、作业拖沓敷衍,课后和同学争执拌嘴、甚至故意违背校规,多数时候,他们会被贴上“调皮捣蛋”“品质差”的标签。</p><p class="ql-block"> 这些行为背后的问题也常被归为“态度不端”“故意作对”。可很少有人深究,这些看似叛逆的举动里,或许藏着学生未被察觉的心理困扰,而非单纯的“不听话”。</p><p class="ql-block"> 很多老师容易陷入认知偏见,把中学生的心理困扰当成“矫情”的借口。总觉得十几岁的孩子衣食无忧,不用面对生活重压,哪来那么多“心理问题”,即便孩子表现出情绪低落、行为反常,也多归咎于“抗压能力差”“不懂事”。</p><p class="ql-block"> 可青春期本就是心理敏感脆弱的阶段,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矛盾、家庭沟通隔阂,都可能成为心理负担的来源,这些困扰真实存在,不是孩子刻意博取关注的“矫情”,更不该被轻易忽视。</p><p class="ql-block"> 那些被斥为“故意捣乱”的行为,本质是学生心理困扰的隐性表达。有的学生因学业受挫陷入自我否定,不敢直面挫败感,便用上课捣乱、逃避作业的方式掩饰内心自卑;有的学生渴望被关注,却不懂正确表达,只能靠违背规则、制造矛盾吸引老师和同学的目光;还有的学生因家庭沟通不畅积攒负面情绪,找不到宣泄出口,便通过叛逆行为释放压力。这些行为看似“故意添乱”,实则是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只是藏在了叛逆的外壳下,未被及时看见。</p><p class="ql-block"> 更要警惕“人品差”的标签,别让片面评价掩盖学生的心理难题。一旦给学生贴上负面标签,不仅会强化他人对孩子的偏见,还会打击孩子的自我认同,让本就陷入心理困境的孩子愈发封闭,甚至放弃自我改变,陷入“越被否定、越叛逆”的恶性循环。</p><p class="ql-block"> 其实,那些看似“品质有问题”的行为,从来不是孩子本性使然,而是心理困扰下的无奈反应,比起指责批评,理解与关怀才是破解问题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首先要破除认知偏见,正视青春期心理困扰的真实性,放下“矫情”“不懂事”的片面评判;其次要学会读懂行为背后的心理信号,多一份耐心观察,少一份急躁指责,当孩子表现反常时,试着蹲下来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更要给予足够的理解与包容,不随意贴负面标签,用温和的态度回应孩子的求助,帮他们疏导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p><p class="ql-block"> 青春期的心理困扰从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忽视、被误解。别让“故意捣乱”的表象遮住真相,也别让片面评价伤害孩子,多一份关注、理解与关怀,才能帮那些陷入心理困境的学生拨开阴霾,让他们在成长路上少些迷茫,多些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