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状态,是好家长用心培育的结果——一位从教31年的老教师的肺腑之言

燕老师的快乐教育

<p class="ql-block">  今天年级组织了小测练,结束后不少老师抱怨班里孩子做题慢,练习没做完——我也是其中之一。说实话,作为老师,我们常常感到无奈。课上,我们能尽心尽力传授知识、讲解方法、引导思维,但决定孩子学习成绩和状态的,远不止这些,甚至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不信您看:同一个班五十多个孩子,同一套教材、同一个老师授课,最终的成绩和状态却天差地别。最让人揪心的是,有些孩子天天按时到校,考试成绩却只有个位数。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许多学校、许多班级都在发生的事儿。</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位从教31年的老教师,今天我特别想用我31年的教学认知唤醒大家。因为孩子从大处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将左右祖国未来的发展;从小处说,他们是每个家庭的重要成员,甚至是首要成员,他们的状态就是这个家庭未来的发展势态。而且,我坚信每一个家长,无论您的孩子当下处在哪一种状况,哪怕是学习被动,靠盯、靠打,却依旧哪一方面也非常不尽如人意。您依然会希望孩子能能够改变,能够提升,甚至能够赶上绝大多数孩子的脚步,变成大家口中的中等生、优等生。所以,今天我愿意苦口婆心地把我的所知、所感告诉大家,并期望大家能静下心来读读我写的这篇文字,想想我说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若您认同,请就从今天开始试着改变一下自己。</p><p class="ql-block"> 在分享正确的家庭教育认知前,我想先说说我们班曾经“最让人头疼”的孩子小宇。刚接手班级时,小宇的状态让所有老师犯难:作业常年拖欠,字迹潦草得几乎认不出,上课坐不住三分钟,课间总独自躲在角落,性格内向又敏感。每次和家长沟通,小宇妈妈都唉声叹气:“老师,我是真没办法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他就是不长记性,怕是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语气里满是失望与无力。直到一次家访,我才真正触碰到这个家庭的核心问题。推开家门的瞬间,我心里五味杂陈:客厅茶几上堆满了零食和散落的手机,小宇爸爸窝在沙发里刷短视频,声音开得震天响;小宇妈妈一边追着剧,一边时不时朝孩子房间喊两句 “不争气”;而小宇坐在书桌前,眼神游离地翻着课本,手里的笔半天没动一下——这样的环境,孩子怎么可能静下心学习?我试着和小宇妈妈聊教育,她却一脸茫然:“教育不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吗?我们当家长的,把他养大、供他上学,给足生活费就够了,剩下的不都是老师的事?”这句话像一块石头砸在我心上,我突然明白:小宇的问题,根源不在孩子,而在家长的认知偏差——他们把教育的责任全推给了学校,忘了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忽略了家庭环境对孩子习惯的深远影响。我给小宇妈妈分享了很多真实的教育案例,告诉她:“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全是家长的样子。您希望孩子爱学习,首先要给她一个能静下心的环境;您希望孩子自律,首先自己别沉迷手机。”那次家访后,小宇妈妈像是“开窍”了。她率先做出改变:每天晚上 7 点后,家里再也没有短视频的喧闹,茶几收拾得干干净净,她和小宇爸爸放下手机,要么看书,要么做手工,安安静静地陪着小宇学习。为了帮小宇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她不再打骂催促,每天下班回家,先坐下来和小宇一起制定 “作业计划表”,把作业拆成一个个小任务,每完成一项就贴一颗小红星;遇到孩子不会的题,她不直接给答案,而是耐心引导:“再仔细读读题目,关键词是什么呀?”“这个知识点老师上课讲过吧?我们一起翻翻课本找找思路。”最让我感动的是,小宇妈妈开始写 “育儿日记”。有一次她给我看其中一篇,上面写着:“今天小宇主动提前做完了数学作业,还自己检查出一道错题。以前我总觉得他笨,却从来没耐心教过他方法。原来不是孩子不优秀,是我以前的教育太急躁、太盲目。看着他趴在桌上认真演算的样子,我突然懂了,家长的耐心陪伴,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珍贵的礼物。”就这样坚持了半年,小宇的变化堪称脱胎换骨:不仅能按时、高质量完成所有作业,字迹变得工整清秀,上课还能主动举手发言,性格也开朗了许多,成了班级里的“小助手”,经常帮同学解答难题。在一次班级分享会上,小宇捧着贴满小红星的本子,笑着说:“我现在最喜欢回家写作业了,因为妈妈会陪着我,我们一起做题、一起读书,特别开心。谢谢妈妈,她让我知道,我也可以很优秀。”台下的小宇妈妈热泪盈眶,她站起来说:“以前我总想着改变孩子,却从来没想过先改变自己。直到今天才明白,家庭教育不是单向的要求,而是双向的成长。家长的认知多一分清醒,行动多一分坚持,孩子的成长就多一分力量。我们不用多富有,也不用多博学,但一定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以身作则的勇气——我们的每一个习惯、每一种态度,都在悄悄塑造着孩子的未来。”小宇的故事让我深深感慨:家长的正确认知,是孩子好习惯的 “种子”;家长的言行举止,是滋养种子成长的“阳光雨露”。</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想要孩子按时作息,家长就不能熬夜刷手机、作息紊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想要孩子爱读书,家长就不能把书本当摆设,而要让阅读成为家庭日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想要孩子善良感恩,家长就不能斤斤计较、怨天尤人,而要以温柔包容对待身边的人和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想要孩子自律,家长必先自律……</span></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始终认为,决定孩子学习成绩和状态的核心,除了学校的教育,更在于家长的正确认知,以及日复一日的陪伴与引导。我知道,对很多家长来说,这很难。我们总爱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比完了不是训斥、抱怨,就是盲目叮嘱,甚至打骂。可结果呢?不少家长只会说“气死了,根本没用”,有的干脆对孩子失去信心,放任不管;有的给孩子报一堆辅导班,把责任转嫁给别人,自己落个“眼不见为净”。可孩子终究会长大,会走进初中、高中。等到那时,面对孩子难以挽回的状态,您敢笃定他不会怨您当初没尽力帮他吗?看到当年和他同班的孩今天年级组织了小测练,结束后不少老师抱怨班里孩子做题慢,练习没做完——我也是其中之一。说实话,作为老师,我们常常感到无奈。课上,我们能尽心尽力传授知识、讲解方法、引导思维,但决定孩子学习成绩和状态的,远不止这些,甚至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不信您看:同一个班五十多个孩子,同一套教材、同一个老师授课,最终的成绩和状态却天差地别。最让人揪心的是,有些孩子天天按时到校,考试成绩却只有个位数。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许多学校、许多班级都在发生的事说自己不会后悔吗?如果不能,请从今天开始,建立正确的教育认知吧。</p><p class="ql-block"> <b>这些话,希望您能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里:</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1.孩子是我的,帮助他,我义不容辞,且无人能替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想要好孩子,先做好家长 —— 我变好了,孩子才会跟着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3.从今天起,挤时间学习如何当一个好家长,不做盲目焦虑的 “门外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4.我和孩子是平等的,我们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约定好的事,双方都要认真执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5.和孩子一起信赖老师,相信老师是真心为孩子好,一起落实作业、遵守要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6经.常和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态,绝不做 “甩手掌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7.关注孩子的生活,发现他状态不对时,先找原因,再想办法,不盲目指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8.遇到解决不了的教育问题,及时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家长,不硬扛、不蛮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9.关注孩子,不光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听 —— 听他说学校的事、同学的事,用正面、有技巧的方式回应他。</b></p><p class="ql-block"> “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状态;保持一种状态,成就美好人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起于累土。亲爱的家长们,家庭教育中,孩子的好习惯从不是凭空绽放的花朵,而是家长认知的“折射”与行动的“延伸”。家长的认知高度,决定教育的温度;家长的行动方向,如同灯塔指引成长的航程。唯有家长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孩子才能在耳濡目染中,沉淀出受益终身的好习惯。家庭教育从来不是一场 “独角戏”,而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双人舞”。家长的认知高度,决定孩子的成长上限;家长的行动力度,影响孩子的成长速度。当我们放下焦虑与盲目,用科学的认知武装自己,用良好的习惯影响孩子,就会发现:孩子的好习惯、好状态,从来都不是家长用嘴“教” 出来的,用打骂“逼”出来的,而是持之以恒的用心培育的结果。世间最动人的教育,莫过于家长先成为更好的自己,然后用行动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会一直陪着你,并全力帮助你成长。”这就是家庭教育最本真、最温暖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