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 家 小 院(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家小院深处,那孔古老的窑洞默默见证了岁月的沉重与荣光。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批斗父亲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就在这窑中,他们喝令父亲站起,父亲却昂然反问:“凭什么要我站?”一句质问,如石破天惊。造反派指责他:“你为什么总爱得红旗?让社员们没日没夜地干!”如今回想,那场批判虽出于错误的政治风潮,却也并非全然空穴来风。自合作化以来,父亲始终担任大队领导,带领乡亲们开荒打坝、修筑梯田,兴办沙厂、石灰厂,甚至开掘煤矿,一年到头不得闲歇。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打铁先得自身硬”,出工最早,收工最迟,挑担最重,背负最多,连农具都比别人的更大更沉。村里唯独我们姊妹们每逢寒暑假必须上山义务劳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忆中最深的一幕,是1964年夏末那场久违的透雨。父亲当即动员全家参与队里追施化肥的紧急劳动。因器具不足,竟将家中平日珍藏不用的铜盆、铜马勺也悉数取出。可收工时,那两件传家之物却再未寻回,只留下雨后泥泞中的遗憾。</p><p class="ql-block">多年间,国家下拨的救济粮、返销粮皆在我们小院分发,而我们自家却从未得到过一粒。父亲常说:“队干家若伸手,民心就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革中,红卫兵要求父亲每日背诵毛主席语录。未曾想,我这个少年竟成了父亲的老师。他越读越入迷,饭前饭后都要我教他朗读。随着语录一句句铭刻于心,出身雇农的父亲对共产党愈加忠诚,对毛主席愈加敬仰,对人民与党的信念愈发坚定。他立志“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誓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于是,他“死不悔改”地继续以愚公移山之志,带领社员在对面山上整修梯田、平整条地,在村沟口筑起巍巍大坝,一锤一镐,皆是初心的回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对乡亲的关怀,更是深入骨髓。队里社员高兴福长年患羊毛疔(胃溃疡),父亲多次送他到县医院治疗。当医生下达病危通知,众人几欲放弃之时,父亲却执意不退。他亲自将高兴福从医院背到车站,送往延安;又从延安汽车站一路背进地区医院。最终手术成功,硬是把人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这份执着,不只是责任,更是邻里之间的深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7年,公社给姐姐张随叶分配了招工名额,并己张榜公布,可父亲硬将机会让给了失去亲娘的惠金光。1968年他打发我去延安献忠劳动三个月,说是“年轻人要吃点苦,才能长筋骨”。队里搞副业,常赴永坪、折家坪、真武洞等地卖石炭,所需草料钱、食宿费,父亲从不报销,一律自掏腰包。他常说:“公家的钱,一分也不能乱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9年冬,县革委会选调父亲参加县贫下中农宣讲队,为期半月。</p><p class="ql-block">1970年,他负责修建冯家屯公社办公楼。我曾为他送饭,见工地堆满刨花木屑,便随手拎了个麻袋,问他可否带些回家生火。他断然拒绝:“别想拿走一根柴棍棍。”语气坚决,如铁铸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6年,父亲从大队革委会主任调任湾沟煤矿矿长,从筹建到投产运营,一干便是十三年,直至1989年在我多次找公社领导的情况下,公社才答应了我的请求,父亲才从强劳动力的岗位上退了下来。期间他与李保贤、薛首班等人精诚合作,始终冲锋在前,吃苦在先。抓生产,也抓安全,两手都硬,在零伤亡的前提下,煤矿产量连年攀升,成为全县乃至全市乡镇企业的标杆,为地方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父亲本无烟瘾,待客时偶陪抽上一支;可到了煤矿,为杜绝拉煤者递烟攀关系,他毅然彻底戒烟,一诺千金,再未沾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方小院,那孔老窑,承载的不只是风雨岁月,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朴素、坚韧、无私、忠诚,在黄土深处,静静生长。</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