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继尧故里

沁园春.雪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唐继尧故里会泽主要有三个看点,因为除了亚洲最大土坝在高速上可以目睹那几个大字,有个大概了解就可以。另外一个是中国钱王之乡和唐继尧故里博物馆是在一块不远的。先说说铜钱,和土坝之事。再去慢慢欣赏唐继尧短暂,波澜壮阔的一生。他是中华民国滇系军阀,军事家,政治家。云南东北部乌蒙山主峰地段的会泽县,建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建元年间,是云南1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铜矿的开采和冶炼而绵延3000多年的铜商文化闻名遐迩。明朝铸造的“嘉靖通宝”大钱币,重达41.47公斤,为世界上最大的古钱币,进入吉尼斯之最。会泽被誉为“钱王之乡”,城市建筑处处可见钱币造型,如市中心的会泽公园广场,矗立着巨大的“嘉靖通宝”钱币雕塑,甚至宾馆的窗户护栏也都做成钱币样式。</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明清时候,会泽更成了经济发达之地,全国十省八府都在此设立了专门的办铜机构,五湖四海来做生意的商贾如云,各地会馆林立,如今保存完好的会馆仍有十几个之多,如江西会馆、湖广会馆等。除颐和园内的德和大戏台外,中国第二大的古戏台,竟藏身在会泽的江西会馆之内,昔日的繁华昌盛可见一斑。</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红军长征曾到过会泽,当年会泽有1400多人加入红军队伍,红军从这里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乌蒙山,毛主席《七律长征》诗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写的就是这里,现在乌蒙山开垦了许多梯田,层层梯田成了滇东北高原的美丽文身。高山草甸围成牧场,既能放牧牛羊,也是旅游景点之一。</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会泽还是世界珍禽黑颈鹤的越冬地,全世界现存4000多只黑颈鹤,每年到会泽越冬的就有2000多只,因会泽人善待它们,长海、大桥等地已成了黑颈鹤眷恋不舍的故乡。在会泽,还能见到美丽的红土地和气势雄伟的亚洲第一土坝,春天到会泽,丽日蓝天下高原樱花笑迎春风灿烂无比,令人心醉神迷。毛家村土坝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是以礼河梯级电站的核心工程,属粘土心墙式多种土宽坝。该坝坝高80米,总库容5.53亿立方米,集雨面积868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土坝。1958年由国家投资4.2亿元开工建设,十万建设者历时十年建成,苏联专家参与技术指导。水库主要供给以礼河发电厂发电用水,设计年发电量16亿千瓦时,灌溉面积13万亩。坝体采用风化砾质土为主要建材,填方量达6615219立方米,上下游棱体砾质土料占比超60%,坝顶中部建有“三面红旗”标志牌及毛泽东“高峡出平湖”题字。以礼河四级梯级电站解决了滇东北及昆明市的用电问题,被列为国家'五朵金花'之一。</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 会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铜矿产地之一,其铜矿资源主要分布在滇东北高原的乌蒙山区域,具体分布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会泽现存的嘉靖通宝开炉纪念币是世界古金属钱币之最‌,直径57.8厘米,重41.4公斤,由明朝时期铸造。 </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这些东西是以前人们铸造铜钱的工具。</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因为会泽所产天然铜矿石含铜量极高,无需冶炼就可以直接手工打造成铜器,这种铜器色彩明快,矿石纹路在阳光照射下美轮美奂。</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这个巨型铜钱雕塑,以世界最大古钱币“嘉靖通宝”为原型,象征会泽悠久的铜商文化。‌‌原型“嘉靖通宝”铸造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直径58厘米,重41.5公斤,是明代东川府铸钱局的开炉纪念币,非流通货币。‌‌直径22.6米,重77777公斤,按原币放大39倍建造,为目前全球最大的铜钱雕塑。‌‌</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会泽因明清时期铜矿开采与铸币业鼎盛(铜产量曾占全国70%),被誉为“钱王之乡”和“万里京运第一城”。该雕塑以“钻钱眼”为设计亮点,成为会泽铜商文化的地标,吸引游客体验“财源广进”的寓意。‌‌</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欣赏完了铜钱广场记得要和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铜钱合个影,还要钻一次钱眼,沾沾财气,以后发大财,有钱花。大家要是想拥有更多的钱财,首先来会泽钻一下钱眼。</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接下来去唐继尧故里博物馆慢慢欣赏他短暂,波澜壮阔的一生,光绪九年七月十二日(1883年8月14日),唐继尧出生于云南会泽一个家境虽不富裕、但重视子女教育的地主家庭。父唐学曾是庠生,叔唐学敏为丁酉科举人。唐继尧六岁入私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唐继尧十五岁的时候,应童子试,中秀才。旧学很有基础,为人器宇恢弘,倜傥有大志。唐继尧字蓂赓,别号“东大陆主人”,是滇军创始人与领导者,曾参与重九起义、领导护国运动,并创办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前身)。其故居位于云南省会泽县城北内街三道巷14号,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中晚期四合院建筑群,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免费开放的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故居坐落于会泽县城北内街三道巷14号,整体坐南朝北,占地面积850.1平方米,建筑面积410平方米,为典型的封闭式四合院布局。建筑采用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顶青瓦屋面,门窗雕饰体现清代晚期滇东北民居风格,院内保留古井一口,地面以青石板铺设。前后两院共14间房屋,包括正堂、书房、粮仓等,格局质朴,反映唐家中等家境的背景。‌‌</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在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时,唐继尧与蔡锷一起高举护国起义的大旗,为倒袁作出巨大贡献,他44岁英年早逝,朴实无华的故居坐落在县城一条小巷里。</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光绪三十年(1904年)到昆明,考取官费留日生,得以留学日本。就读东京振武学校,初拟学工科,后改军事,和赵恒惕、孔庚、阎锡山等人同期。次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了中国同盟会,唐继尧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参与同盟会云南支部机关刊物《云南杂志》的组织工作。同时又秘密组织了陆军团、武学社。11月,因日本政府公布取缔中国留学生的规则,在日的中国留学生奋起抗议,并纷纷准备回国。唐继尧不同意学生们进行抗议活动,反而号召他们安心学习。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唐继尧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振武学校毕业,到金泽的日军第九师团炮兵联队见习,一年期满后又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炮科学习。</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后返国,唐继尧返云南任督练公所提调、云南讲武堂教官之后加入新军,在新军任职,从事革命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唐继尧任陆军第十九镇卅七协七十四标第一营管带(即营长),当时卅七协协统是蔡锷,七十四标标统是罗佩金,唐继尧是第一营管带,刘存厚是第二营管带,雷飚是第三营管带。11月与陈其美等筹划并领导上海起义。沪军都督府成立后,在吴淞设立军政分府,自称吴淞都督。</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民国元年(1912年),云南光复后,蔡锷就任云南都督,出兵北伐,派雷飚、彭新民护送前云贵总督李经羲离滇。派谢汝翼、李鸿祥率师出四川,迫四川总督赵尔丰独立。派罗佩金、庾恩旸率一军赴滇南。派李根源率一军赴滇西。这时候贵州也起义,贵州士绅任可澄、刘显世、戴戡等吁请蔡锷派唐继尧率军援黔。讨平黔乱。唐继尧率滇军占领贵阳,即被推为贵州都督。</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民国二年(1913年)秋,唐继尧继蔡锷出任云南都督。11月唐继尧正式接替蔡锷担任云南都督兼云南民政长。在当年底唐继尧继蔡锷督滇前后,恰逢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以武力荡平国民党的二次革命、抹掉“临时”二字成为正式大总统之时,袁世凯的军队就此推进到了南方各省,仅余的云、贵、桂、粤诸省,袁世凯以爵位金钱拉拢了粤督龙济光,对广西构成了牵制,又以陈宧督川,有进一步收拾云贵之势。</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民国三年(1914年)2月,袁世凯下令停办地方自治,并以民政长官进一步分削军事都督之权。唐继尧以军事长官的都督,只能勉强推荐并接受袁世凯任命任可澄为云南巡按使掌理民政。民国三年(1914年)秋他在应蔡锷邀即将赴京时,唐继尧就秘密让他转告蔡锷:“袁氏自平宁、赣后(指二次革命),予智自雄,蹂躏国会,蔑弃约法,停止自治,扑灭民党。窥其举动,将不安居于总统,必有盗国之日。蔡公在京,宁能伈伈俔俔,屈伏其下,将来为袁所忌,必遭危险。不如脱身南来,共图大事”。</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袁世凯显露出称帝的野心之后,唐继尧在云南暗地准备反袁。民国四年(1915年)2月,唐继尧分别向粤、湘、桂、川等六省将军及巡按使发出密电,明确表示反对“二十一条”,建议西南各省“秣马厉兵,有备无患,内则调整本省人事”,暗中庇护并启用曾经在江西参加二次革命的被袁世凯敌视的叶荃、黄毓成、赵复祥等人,召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闲居在家的罗佩金、顾品珍等复出,用“在外散处之刘云峰、李雁宾、吕志伊、李曰垓、李宗黄等”。“外则与各方同志密通声息,派人邀约,如蔡锷、李烈钧、程潜、陈强、戴戡、方声涛、熊克武、韩凤楼、但懋辛、王伯群诸公,亦皆久相默契,次第来滇。凡起义前后之军事、政治、饷械、宣抚、游说、联络等,皆赖内外同人分任合作,乃收云龙凤虎集贤成事之效。”;整军方面,当时云南省陆军只有两师,一旦有事不足应付,故除将现有部队加以整顿训练外,自行编警卫两团,以唐继禹、赵世铭分任团长。而借补充之名,招募退伍及新征之兵,以待编组。复选赋闲军官及测量班学员,命于讲武堂补习,以备任使。并以治安为名,密令各县整饬地方团队,以等待时机。</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民国四年(1915年)12月20日,蔡锷到达昆明。唐继尧与蔡锷、任可澄等反复商议反袁大计,决定先以唐继尧、任可澄的名义致电袁世凯,令其取消帝制;若无圆满答复,则以武力解决。22日晚,唐继尧、蔡锷等召集部下宣誓,表示要拥护共和,“兴师起义,誓灭国贼”。23日晚,唐继尧、任可澄发出反帝制电报,要求袁世凯惩办帝制祸首。12月25日,唐继尧与蔡锷、李烈钧等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唐继尧等正式宣布云南独立,率先在西南边陲打响了护国讨袁的第一枪。护国战争结束后,任云南督军兼省长。</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民国五年(1916年)5月8日,护国军中央机构军务院宣告成立,以代行北京国务院的职权,推唐继尧为抚军长,以岑春煊为副抚军长。军务院设于肇庆,唐远在昆明,乃由岑以副抚军长代理抚军长。并推刘显世、陆荣廷、龙济光、梁启超、蔡锷、李烈钧、陈炳焜为抚军。</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民国六年(1917年)夏天起,孙中山发起了反对段祺瑞军事独裁,反对假共和,维护真共和为主要内容的护法运动,然而缺少实力的孙中山,把护法的希望寄托于南方,他尤其寄希望于桂系和滇系为首的西南地方实力派,这是他长期以来“依南讨北”思想的继续。</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民国六年(1917年)7月初,张勋复辟过程中,唐继尧控制的滇黔宣称“靖国”。连发数电表示誓死拥护共和讨逆,并组织靖国军说:“本督军义愤填膺,匡扶有责。为此躬率三军,克日由滇省出发,誓将会师武汉,立马幽燕,廓彼妖氛,式靖区宇,族旗卷地而来,霹雳从天而下。“集中所部,编成靖国军,克日出发。”唐继尧对“靖国军”的取名,没有作出必要的解释。而文公直的解释则是:靖国“含有别种在外滇军之意,非仅因护法之故。”孙中山于民国六年(1917年)7月中旬,率领舰队来到广州,宣布护法,并于8月25日至9月1日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宣布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并推举了军政府各部总长。</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民国六年(1917年)8月以后,唐继尧即以靖国军总司令的名义,发布了《入川讨贼通电》《为滇人入川告四川各界布部》《为护法入川告滇省文武官绅父老子弟电》等。为掩人耳目,唐继尧于8月11日也发布了拥护约法的通电,并提出四点要求。与此同时,唐继尧即组织了靖国军,再组织靖国联军,自任总司令,将所部编为六个军,以顾品珍、赵又新、庾恩暘、黄毓成、张开儒、方声涛分任靖国第一、二、三、四、五、六军总司令,大举入川。并致电孙中山,多次拒绝广州政府给出的元帅一职。</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孙中山频频给唐继尧电报劝说就元帅职的同时,还对唐继尧作了若干让步和迁就。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承认他自称的靖国军司令,并且提出“设川、滇、黔三省靖国军总司令,由唐公担任,统率既归于一,庶指臂之效可期。”直到1918年5月,由桂系的主使,滇系的呼应,政学系的表演,终于使广州军政府的改组成为事实,排斥孙中山,与北方军阀妥协,使军政府成为议和机关。孙中山十分气愤,乃于1918年5月4日发表了《辞大元帅通电》,指出“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愤然离职。</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护法运动之后,唐继尧又利用“靖国”的名义,扩大军阀势力。他在重庆召开了川、滇、黔、鄂、豫五省联军会议,组织“靖国联军”,担任总司令。不久,又有陕西、湖南、福建三省加入,唐继尧乃以八省靖国联军司令而自命。在这期间,他还与北洋军阀互相勾结.支持直系军阀吴佩孚。</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民国九年(1920年)爆发了川滇战争。驻川滇军第二军军长赵又新被打死,驻川滇军第一军军长顾品珍率部返滇,在川军的支持下进逼昆明。唐继尧内部不稳,遂通电辞职。</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民国十年(1921年)2月8日,唐继尧离昆赴港。顾品珍于2月9日进驻昆明,以滇军总司令名义统治云南。</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民国十一年(1922年)被驻川靖国滇军第一军军长顾品珍驱逐。次年不听孙中山先生的劝阻,率先回滇复职。</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华侨社团美洲致公堂发起,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中国致公党,推举陈炯明为首任总理,唐继尧为副总理。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在旧金山召开,来自美洲各地、香港、澳门和上海等地的洪门组织代表参加了会议,这一次恳亲大会实际上也就是中国致公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民国十五年(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军)从广州出师北伐,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唐继尧加紧与孙传芳、吴佩孚勾结,在云南高唱“反共”、“讨赤”的调子,标榜国家主义,对抗革命。</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同年11月,中共云南地下组织成立,立即组建了以“倒唐”为目的的云南政治斗争委员会,领导云南人民进行倒唐斗争。民国十六年(1927年)2月6日,胡若愚、龙云、张汝骥、李选廷四镇守使联合起来,对唐继尧实行兵谏,威逼去职。同年5月23日,唐继尧病逝,享年44岁,云南当局举行公葬。抗战初期,感念唐护国之功,国民政府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明令褒扬,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公葬为国葬,补行国葬仪式,唐继尧铜像也在昆明大观楼落成。</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唐继尧建立的兵工厂在护国、护法和靖国战争中派上了大用场。其扶持起的“昆明亚西亚烟草公司”为云南卷烟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云南的战时经济提供了资源,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后来抗战期间大规模的企业内迁奠下了基础。</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i>唐继尧领导的护国运动,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阻止了一次历史的大倒退。在唐继尧“教育救国”论的影响下,云南教育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唐继尧著有《东陆大学缘起》《〈校训〉并序》,辑有《东大陆主人言志录》《会泽首义文牍》《会泽靖国文牍》等。</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唐继尧是一个比较理想主义的政治人物。在他留学日本期间,唐继尧的理想是“不速使中国富强,凌驾欧美,俯视列强,枉为二十世纪之中华男儿,生何如死!”他在民国二年(1913年)执掌云南军政后不断推出新政。在政治上积极地裁兵撤督,制定了省宪。</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护法运动中,唐继尧拥护孙中山早年在欧洲提出的政治理想,认为中国幅员太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能也不应该建成中央集权的国家,应当借鉴北美的模式,建立联邦式的共和国。民国七年(1918年)时唐继尧曾搞过“联省自治”,担任八省联军司令,有过建立联邦式共和国的尝试。</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唐继尧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云南创建了第一所大学——东陆大学(现云南大学)。据云南大学方面介绍,二十世纪初,全国各地开设大学之风渐盛。宣统三年(1911年)云南光复后,急需发展教育,培养人才。10年期间,海内外各界人士屡次提出在云南“创办大学”的各种动议和建言。身为云南督军兼省长的唐继尧外观世运,内审国情,慨人才之消乏,文化之颓废,毅然废督裁兵,振兴文治,作救国之远图,以“经邦建国,教育为先”为其治滇方略。在唐继尧和云南首批留美学生董泽(后任东陆大学首任校长)等人的合力推动下,终于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成立了中国西南第二所大学东陆大学。</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民国三年(1914年)8月,唐继尧倡导并拨款万元,聘请以赵藩为总纂的一批云南知名学者编纂了大型丛书《云南丛书》1212卷。这对云南地方文献的系统整理、保存与传播具有深远意义和巨大影响。</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唐继尧治滇期间的十四年,提出废都裁兵、休养生息等比较开明的政治措施,在经济上鼓励发展农业、交通、工矿企业,振兴实业;在文化上提倡发扬固有文化,吸取新文化,从而引起了人们的社会心理、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的巨大转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增强了人们的现代化意识。为云南早期现代化的进程起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来会泽一定要钻一下钱眼,没有钻过的朋友,我把钱眼都拍的端端正正了,你就放心大胆的钻一次吧!寓意钱财多多花不完,根本花不完。</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