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 ‍ 刘亚玲

郭映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期颐之年今至,而却驾鹤西去十四载。在这十四年里,虽然阴阳两隔,母亲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生于1926年12月2日(农历十一月初三),卒于2011年10月19日(农历九月二十三)。中阳县暖泉村是母亲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母亲出生在旧中国,经历了风雨飘摇的时期,晚年赶 上国家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母亲用善良、朴实、勤劳、节俭度过了八十六个春秋,母亲默默地把一切献给了家庭和社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母亲出生前家庭还算家道小康。由于社会的动乱,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家庭经济逐步走向了贫穷。姥爷的早年去世,年幼的母亲过早的承担了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还包揽起全家七口人的针线话。母亲生性刚直,七八岁时抵制了裹足的陋习;十七八岁摆脱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十九岁为摆脱贫困,忍痛割爱,跟一个大母亲十一岁的外乡陌生人,背井离乡踏上了渺茫之路。新中国成立后,母亲结束了漂泊的日子,定居在太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五十年代,母亲在太原一医院,从事过护理、 卫生员和保育员工作,也曾在街道办事处工厂干过。每到一处每项工作,都勤奋认真地去做,把工作和家庭生活都安排得 井井有序,人们都赞不绝口,并投来羡幕的眼光。六十年代初,母亲响应回乡务农的号召,携带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回到了暖泉村。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母亲坚强地克服了精神上和体力上的痛苦,一边参加繁重的劳动,一边照料三个孩子,还时刻关心太原的父子三人。七十年代初,父亲因受迫害停止了工作,家庭经济的拮据,社会的歧视,给母亲带来极大的痛苦。接蹱而来的是,豆寇年华的小女儿患病去世。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母亲却一步步跨了过去。七十年代末,父亲得于恢复工作,孩子们都长大成家立业。母亲又走出暖泉村,过上了城市生活。八十年代中期,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因留恋故乡的生活,又回到了暖泉村,过上了安居的生活,一直到去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母亲却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克服了一切阻挠,坚强地生活下去。母亲没上过学,通过扫盲班认识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字,但母亲经过生活的磨练,可称得上是一个“文化人”。母亲其行孝悌,其事忠诚,其生俭朴。母亲知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母亲一生尊重长辈,孝教老人,关心晚辈,邻里互助,帮贫济困,助人为乐,远乡近邻皆口碑相传。母亲做事踏实、忠诚,经常挂在咀边的一句话是:没有好人穿,还有好人看呢。母亲做任何事都干脆利落 ,善始善终,干得好干得快。母亲还懂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母亲用伦理道德教育子孙,家中的子孙个个学业有成,事业有为,不违规违纪。勤劳俭朴是母亲刻在骨子里的习惯,母亲知道成由勤俭,败由奢。母亲对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繁锁的家务活,从不畏惧,腰压弯发变白不喊累。在经济困难的年代,母亲能做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能把一把米煮成一锅粥,做到物尽其用,吃穿有余。在物质丰富的时期,母亲决不浪费,能省一分是一分。勤劳俭朴的美徳,把家庭营造成幸福的小天地,屋内窗明几净,庭院整洁,把每个家庭成员都打扮的整洁大方。母亲就是那个操劳一辈子不喊累,辛苦一辈子不叫苦,奋斗一辈子不肯停的人。中国妇女的优点,在母亲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在母亲的教诲和潜移默化中成长,延续了母亲的血脉,继承了母亲的美德。母亲去世后,我在母亲的墓碑上镌刻下:吾母一生勤奋干练,通情达理,待人诚悬热情,内柔外刚,操持家务,不畏劳苦,养育子女,呕心沥血,功莫大矣,处处彰显母仪之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离我们远去多年,怀而不在,念而不得。我们常念,泪水满盈。我们愿母亲常顾梦境,看看你牵挂的孩子,与我们同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亲爱的母亲,愿你在极乐世界,享爱无上的清洁喜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0二五年十二月二日(农历十一月初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