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一衣寄远,一念思长

ァ观海听涛︶

<p class="ql-block">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至。这个古老而温情的节日,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生者与逝者紧紧相连,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孝道文化与对亲人的无尽思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三大“鬼节”。其起源可追溯至周朝,《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记载,便是寒衣节最早的雏形。彼时,农历九月天气转凉,人们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衣物,故而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至宋朝,因十月刚入冬,九月授衣过早,这一习俗便移至十月朔日,逐渐演变成如今为逝者送寒衣的节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寒衣节的核心习俗,便是“送寒衣”。家家户户精心准备纸制的衣服、鞋帽等物品,有的还会亲手制作,在上面写上逝者的名字,以表哀思。这些纸衣,虽轻薄如羽,却承载着生者对逝者深深的牵挂与关怀,仿佛在告诉他们:“天冷了,记得添衣。”除了纸衣,人们还会准备丰盛的供品,如鲜花、水果、点心等,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清扫、祭拜。在墓前,人们轻轻拂去墓碑上的灰尘,献上供品,点燃香烛,焚烧纸衣,口中念念有词,诉说着对逝者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生者与逝者跨越了阴阳两界,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寒衣节,不仅是一个祭祀的节日,更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在外工作的子女,往往会趁此机会回到家乡,与父母兄弟姐妹围坐在一起,回忆往事,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大家一边包着饺子,一边讲述着家族的历史和先辈的事迹,让年轻一代在温馨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家族的血脉与精神。饺子,这一象征着团圆与财富的食物,在寒衣节里更增添了一份温暖与希望。人们相信,食用饺子不仅能抵御寒冷,还能带来好运,让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寒衣节,也是孝道文化的生动体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向来重视对祖先的祭祀与怀念,寒衣节便是这种情感的集中表达。通过送寒衣、祭祖先,我们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更传承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回首过往,感恩先辈们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眼前人,关爱身边的亲人朋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寒衣节的形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倡导文明祭祀,用鲜花、网络祭扫等环保、安全的方式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寒衣节所承载的情感与文化内涵始终不变。它依然是我们心中那份对亲人的深深眷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一衣寄远,一念思长。在这个寒衣节里,让我们点燃心中的思念之火,为逝去的亲人送去温暖的寒衣,传递无尽的哀思与祝福。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安息,也愿我们珍惜当下,传承孝道,让这份温情与爱永远延续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