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寒衣寄远:霜凝千古忆旧恩

如鱼饮水

<p class="ql-block">“十月朝来寒衣送,纸钱飞处寄哀思。” 霜风渐紧,木叶辞枝,当农历十月初一的清寒漫过檐角,寒衣节便循着千年的节令轨迹而来。这一兼具祭祀之庄、孝道之暖的传统节日,又称“冥阴节”“鬼头日”,在《礼记》的古训中萌芽,在孟姜女的传说中蕴情,在历代文人的笔墨中沉淀,最终成为承载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理念的文化符号。它如一幅晕染着秋霜与温情的古卷,在落叶纷飞的时节徐徐铺展,让生死相隔的牵挂有了具象的寄托,让血脉相承的伦理有了鲜活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寒衣节的由来,深植于华夏文明“事死如事生”的古老观念,在典籍记载与民间传说中交织成动人的脉络。《礼记·月令》有言:“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天子始裘,命有司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 孟冬十月,朔风渐起,周天子会举行“授衣”大典,将冬衣分赐群臣,以示体恤,这种自上而下的关怀仪式,逐渐演变为民间“备寒衣、祭先祖”的习俗,成为寒衣节最早的文化源头。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更明确记载:“十月旦,进酒降神,及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日。” 可见此时,十月初一已成为兼具祭祀与社交功能的重要节日,为寒衣节的成型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让寒衣节深入人心的,莫过于“孟姜女送寒衣”的民间传说,这则轶事在历代流传中不断丰富,与节日习俗深度交融。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的缠绵哀思,恰似孟姜女寻夫之路的生动写照。相传秦代,孟姜女的丈夫被征筑长城,久杳无音信。秋深寒至,她亲手缝制棉衣,踏上千里寻夫之路,历经风霜雨雪,终于抵达长城脚下,却得知丈夫早已埋骨城墙之下。悲痛欲绝的孟姜女恸哭三日三夜,天地为之变色,长城轰然崩塌,她于废墟中寻得夫骨,将寒衣焚化,以寄哀思。这则传说虽带着传奇色彩,却道尽了古人对亲人冷暖的牵挂,让寒衣节有了最真挚的情感内核。唐代诗人贯休曾诗云:“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正是对这则轶事的诗意诠释,让寒衣节的孝亲内涵愈发鲜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寒衣节的文化基因中还融入了宗教元素。道教认为,十月初一是地官校籍之日,亡灵需在此日接受考核,而生者焚烧寒衣、祭祀祈福,可助亡灵消除罪孽、顺利轮回。佛教《盂兰盆经》中“目犍连救母”的典故,与寒衣节“孝亲祭祖”的核心思想相契合,进一步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层次。这些典籍记载、民间传说与宗教理念相互印证,让寒衣节从简单的“授衣”习俗,逐渐发展为融合孝道、祭祀、祈福等多重意义的传统节日。</p> <p class="ql-block">寒衣节的习俗在岁月流转中不断演变,却始终坚守着“寄思念、送温暖”的核心,如一曲悠扬的古乐,在历代传承中愈发醇厚。“焚衣送寒”是节日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古人认为,焚烧用纸制成的棉衣、鞋帽、钱财等物品,可让先祖在冥界收到。宋末元初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 宋代时,纸衣的制作已十分精巧,有五色纸裁制而成的男女衣饰,上面绘有纹样,有的还会写上先祖的姓名、辈分,如同寄信一般,故有“寄寒衣”之称。明清时期,这一习俗更为盛行,《帝京景物略》中写道:“十月朔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上冢焚之。” 焚烧寒衣时,人们需虔诚祷告,诉说思念之情,青烟袅袅中,仿佛跨越了生死的界限,将生者的牵挂传递给远方的亲人。</p> <p class="ql-block">“扫墓祭祖”则是寒衣节的另一重要习俗,与清明、中元并称为三大祭祖节日。这一日,人们会携带酒食、水果、糕点等祭品,前往先祖墓地,清除杂草,修整坟茔,然后摆上祭品,焚香祭拜。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十月初一日,乃都人祭扫之期,俗谓之送寒衣。” 扫墓时,人们会将寒衣与祭品一同焚烧,或将寒衣悬挂在墓地的树枝上,寓意为先祖送去温暖。北宋文豪苏轼在密州任上时,曾于寒衣节祭扫亡妻王弗之墓,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千古名句,字里行间的思念与悲痛,让寒衣节的祭祖习俗更添几分深情。这种“上冢焚衣”的仪式,不仅是对先祖的缅怀,更是家族凝聚力的体现,让后代在祭祀中铭记先祖恩德,传承家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此外,民间还有“授衣”“暖炉会”“禁寒”等习俗。部分地区,长辈会在寒衣节为晚辈赠送冬衣,延续周代“授衣”的古老传统,寓意将温暖与祝福传递下去;“暖炉会”则是亲友相聚的习俗,人们围炉而坐,品尝温热的美食,闲话家常,在寒冷的时节里感受亲情与友情的温暖;还有些地方有“禁寒”的讲究,寒衣节当日忌晾晒衣物、忌喝冷水,以免冲撞亡灵,这些习俗虽带着朴素的迷信色彩,却也折射出古人对节日的敬畏之心。</p> <p class="ql-block">寒衣节的文化意义,如同深埋于岁月的璞玉,历经千年打磨,愈发温润厚重。它首先是孝道文化的具象化体现。“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伦理之一,而寒衣节的诸多习俗,正是孝道的生动实践。为先祖准备寒衣、扫墓祭祖,不仅是对先祖的缅怀与感恩,更是对“慎终追远”理念的传承。《论语·学而》有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通过寒衣节的祭祀仪式,人们学会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铭记先祖的教诲,让孝道文化在代代相传中不断延续,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东晋名士王祥“卧冰求鲤”的孝行虽发生在冬日,却与寒衣节“体恤亲人”的内核相通,成为后世践行孝道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寒衣节承载着对生死的敬畏与对生命的珍视。古人认为,生死并非隔绝的两个世界,而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寒衣节的祭祀习俗,正是这种“生死观”的体现。人们通过焚烧寒衣、祭拜先祖,表达对亡灵的敬畏,同时也祈求亡灵保佑生者平安健康。这种对生死的坦然面对,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命,注重生活的意义与价值。陶渊明在《拟挽歌辞》中写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寒衣节让人们在缅怀逝者的同时,学会坦然面对生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者,寒衣节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节日中的诸多习俗,如纸衣制作、祭祀礼仪、传说故事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涉及礼仪、伦理、艺术等多个方面。纸衣的剪裁、纹样的绘制,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祭祀的流程、祷告的言辞,承载着传统礼仪规范;而孟姜女的传说、文人墨客的诗词,则让节日文化更具文学性与感染力。通过代代相传的节日实践,这些文化元素得以保存和延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寒衣节还促进了家族与社会的凝聚力,人们在共同的节日仪式中,增进彼此的情感联系,强化文化认同,让传统文化在集体记忆中不断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如今,时代变迁,寒衣节的部分习俗已逐渐简化,焚烧纸衣等传统方式因环保需求被鲜花祭祀、线上追思等新形式取代,但它所承载的孝道观念、生死敬畏与文化传承的意义,却依然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中。人们或许不再长途跋涉前往墓地,却会在这一日静心追思,以真挚的情感缅怀先祖;或许不再制作纸衣,却会通过为亲人献上一束鲜花、书写一段思念文字的方式,表达牵挂。形式虽变,情感不变,寒衣节依然是人们连接过去与现在、寄托思念与传承文化的重要节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