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东张西望 美篇号:1411393</p> <p class="ql-block">今年八月到了安顺,想就该去瞻仰一下这所故居。这是一扇寻常的木门,黑漆剥落得厉害,露出底下木质的纹理,像老人手背上蜿蜒的血管。门槛被磨得中间低凹,光滑锃亮,不知承载过多少匆匆的步履。我站在门口,竟有些迟疑,仿佛这一脚跨进去,便要搅扰了一场做了百年的梦。</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领导人_王若飞出生于这所房子。 院子是小的,方方正正,格局一眼便能望尽。脚下的青石板,缝隙里倔强地探出些青苔的绿意,湿漉漉的,想来是刚经历过一场夏日的阵雨。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泥土与旧木混合的、沉静的气味。右边那间,该是他的书房了。窗棂的格子上,糊着的桑皮纸早已碎尽,如今空留着纵横的骨架,像一扇失去了瞳仁的眼眶,默默地望着来人。我踱进去,屋里是暗的,只有午后的天光,经过这空窗的裁剪,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投下一片稀疏的、菱形的光斑。 </p> <p class="ql-block">1904年2月,王若飞被二舅父黄齐生接至贵阳承担抚养、供读。入贵阳达德学校学习,他从《木兰辞》中读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名句时,十分向往那种奋战缰场、“马革裹尸的战斗生涯“,遂改名若飞。</p> <p class="ql-block">青年时代,王若飞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运动。1922年6月,王若飞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积极从事马列主义的宣传。1923年由法国共产党党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任豫陕区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江苏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宣传部长、农民部长……曾作为中共代表团代表之一,与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1946年4月8日,王若飞乘飞机回延安,因飞机失事于山西兴县黑茶山不幸遇难,终年50岁。</p> <p class="ql-block">我试着想象他坐在这里的样子。或许也是一个有雨的夜晚,桌上的桐油灯盏吐着一豆昏黄的光晕,将他的影子拉得又长又颤,投在身后那片空寂的墙壁上。他是在读着一本厚重的、书页泛黄的《资本论》么?那密密麻麻的德文注释,曾如何在他脑中掀起思想的狂澜?或者,他正捏着一管毛笔,在一叠粗糙的土纸上疾书,墨迹酣畅淋漓,是投向旧世界的一支支标枪与匕首?那时的夜,该是静得怕人罢。没有市声,没有车马,只有远处偶然传来的一两声犬吠,和着这檐角滴落的、清冷的雨声。然而,这小小的、方寸之间的寂静里,蕴藏的却是一场将要撼动整个东亚大陆的雷鸣。</p> <p class="ql-block">思绪飘得远了,再拉回这院中,便觉得这寂静愈发有了重量。故居总是这样的,它忠实地保存着物件的布局,却将那个最核心的、鲜活的灵魂,交付给来此凭吊的人的想象。我们填补进去的,是我们各自心中的他。于我而言,他不是一个扁平的历史符号,不是教科书上几行冰冷的铅字。站在这他曾呼吸过、思索过、成长过的空间里,我几乎能触到一个青年全部的体温、困惑、坚定与激情。这宅院,与其说是一座供奉往昔的殿堂,不如说是一面镜子。我们走进去,照见的,其实是自己对于信仰、青春与生命价值的全部追问。</p> <p class="ql-block">一切为人民打算,此话朴实而坚定,道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胸怀。</p> <p class="ql-block">这便让我想起他的那些“飞翔”的瞬间了。我仿佛看见,在另一片更为广阔的、名为“历史”的苍穹下,他如何展开思想的羽翼,搏击风雨。那是在法兰西的工厂里,机器轰鸣,机油的气味刺鼻,他一边用汗湿的双手摩挲着冰冷的铁件,一边在工友的低语中,第一次触摸到那个关于“阶级”与“解放”的炽热真理。那又是在延安的窑洞里,黄沙扑打着窗纸,他与同志们围着一盏灯,争论、辩驳,声音时而激昂,时而沉静,为了一个崭新国家的蓝图,常常通宵达旦。从安顺这幽闭的“笼”,到巴黎、到延安,再到最终那架在黑茶山坠毁的飞机——他的一生,竟真像一场不断挣脱、不断攀升的飞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云端。</p> <p class="ql-block">离去时,已是日影西斜。我最后回望了一眼那扇黑漆的门,它静静地立在那里,又将那百年的光阴,严严实实地关了回去。门外,是现代的车水马龙,是喧嚣的人间烟火。我迈步融入这流动的街市,心头却沉甸甸的,仿佛方才在那屋里沾染上的、历史的尘埃,已悄然落满了肩头。那不是负累,倒像是一种无声的嘱托,清冷,而又带着未凉的余温。</p> <p class="ql-block">2009年,王若飞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当之无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