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自驾旅游线路推荐 陇南地处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带,以“北国江南”的独特山水风貌闻名。这里群山环抱、水系纵横,既有官鹅沟的峡谷飞瀑、文县天池的高山湖泊,又有万象洞的溶洞奇观,构成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画卷。自驾穿行其间,可体验连续盘山路的驾驶乐趣,于隧道与急弯间邂逅原始森林的葱郁与白马部落的古老民俗。无论是沉浸于天池的静谧蓝波,还是探秘万象洞的钟乳幻境,陇南总能以“早知有陇南,何必下江南”的温婉,唤醒旅人对秘境山水的向往。<div><br> 小编在甘肃陇南度过了人生前期的十七年,离开家乡于异地谋生的四十多年里,总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深怀眷恋之情。故每每回乡总要至少选择一处去往游览。以下推荐的32个景区(点),均是小编曾经亲临之地,有的甚至到过十多次。按照自驾旅游走大路、捷路、尽量少走回头路的原则现分享给各位喜欢自驾旅游的朋友。<br></div><div><br></div> <h1><b>1、宕昌县官鹅沟自然风景区</b></h1> 宕昌县官鹅沟自然风景区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由官珠沟、鹅嫚沟和雷古山三大核心游览区组成,总面积达66平方公里12。这里森林覆盖率超过75%,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极高,夏季平均气温仅18-22℃,是避暑胜地。<div><br> 景区内自然景观丰富,拥有二十多个湖泊、十多条瀑布,其中官鹅天瀑最为壮观。雷古山海拔4153米,山顶终年积雪,冬季可滑雪。此外,这里还保留着古羌族文化,鹿仁村有千年历史的苯教寺庙,民族风情独特。</div><div><br></div><div> 资深自驾游客,可绕道去往腊子口游览(属甘南藏族自治州景区,在陇南自驾游线路上)。<br></div><div><br></div> <b>腊子口</b> 腊子口 腊子口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是岷山山脉北支迭山山脉上的一个关键隘口,藏语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br>3。其地形极为险要,隘口长约30米,宽仅8米,两侧为百米高的悬崖峭壁,腊子河从中穿流而过,仅靠一座小木桥连接,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div><br><div> 腊子口因1935年9月16日发生的腊子口战役而闻名,此役是红军长征途中突破的最后一道天险。在毛泽东、周恩来指挥下,红军采用正面强攻与迂回包抄战术,由苗族战士“云贵川”等攀崖炸毁敌碉堡,最终于9月17日攻破防线,打开了北上陕甘的通道,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堵计划。</div><div><br> 腊子口战役为红军进入甘肃、实现北上抗日目标奠定了基础,被聂荣臻评价为“若失败则无新中国”的关键一战。<br></div></div><div><br></div> <h1><b>2、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b></h1>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是红军长征途中重要的历史纪念地。<div> <br> 1935年9月,中共中央在哈达铺通过《大公报》获悉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存在,作出将长征落脚点定于陕北的重大决策。哈达铺因此被称为长征路上的“加油站”和战略决策中心。1936年8月至10月,红二、四方面军也在此活动,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奠定了基础。</div><div><br> 纪念馆免费开放。现存7处革命遗址,包括毛泽东住室“义和昌”药铺、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等,馆藏革命文物52件。<br></div><div><br></div> <h1><b>3、礼县朱雀村</b></h1> 礼县朱雀村 位于礼县的一座独特村落,因其建在悬崖山顶、三面环崖的险峻地势而被称为“天空之城”或“最危险的村庄”。从空中俯瞰,村庄形似琵琶或朱雀,故得名。村内仅有二十余户人家,依靠一条山路出入,周围无防护措施,但村民世代在此生活,视其为避世桃源。<br><div><br></div> <h1><b>4、礼县大堡子山</b></h1> 礼县大堡子山 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秦人的政治中心与陵园所在地,被誉为“秦人第一陵园”。该遗址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由大堡子山、圆顶山等五大片区组成,核心区城址面积达55万平方米。1993年考古发现的两座“中”字形秦公大墓及车马坑、祭祀坑等遗迹,证实这里为秦国早期都邑“西垂”所在地,破解了“西犬丘”地望的历史谜题。<div><br> 大堡子山遗址填补了早期秦史研究空白,证实秦人从甘肃礼县发源,逐步东迁建立秦王朝的历程。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div><div><br></div> <h1><b>5、礼县祁山堡</b></h1> 礼县祁山堡 位于礼县祁山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的重要军事要塞,因“六出祁山”的历史典故而闻名。<div><br> 祁山堡始建于西汉。三国时期成为诸葛亮北伐的前线指挥部。其地势险要,孤峰耸立于西汉水北岸,四面如削,易守难攻,是连接陇蜀的咽喉要道。</div><div><br><font color="#333333">主要景观与建筑:</font><br> <font color="#b06fbb"> 武侯祠:</font>山顶核心建筑,始建于南北朝,现存为清代重建,分三殿三院,供奉诸葛亮及文臣武将。<br> <font color="#b06fbb">古遗址</font>:包括点将台、藏兵湾、上马石、诸葛柏等,形成完整的纪念建筑群。<br> <font color="#b06fbb"> 自然景观</font>:峰顶平坦,古木森森,素有“祁山暮雨”之称。<br> </div><div> 诸葛亮首次北伐(公元228年)即占领祁山,收复陇右三郡,后因马谡失街亭而退兵。</div><div><br> “六出祁山”实为五次北伐和一次防御的统称,其中仅两次经祁山,但此处已成为诸葛亮鞠躬尽瘁精神的象征。</div><div><br></div><div> 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顺道游览沿线的木门道景区。<br></div><div><br></div> <b>木门道(景点属天水市,在陇南自驾游线路上)</b> 天水市秦州区牡丹镇木门道 是位于天水市秦州区牡丹镇木门村的三国古战场遗址,因诸葛亮在此伏击魏将张郃而闻名。<div><br> 木门道所在的峡谷最窄处仅容单道通行,东西两侧山壁陡峭,形成天然门户,易守难攻。</div><div><br> 木门道现存遗迹:现存张郃墓、伏兵湾、拴马湾等遗址。</div><div><br></div><div> 1996年被列为三国古战场遗址,2002年民间集资修建武侯祠。</div><div><br></div> <h1><b>6、西和县云华山景区</b></h1> 西和县云华山景区 位于西和县稍峪镇的一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其险峻的丹霞地貌和深厚的道教文化闻名。<div><br> 云华山景区属于丹霞地貌,海拔2100米,山体孤峰耸立,三面临空,仅有一线天桥与塔子山相连,地势险峻,被誉为“甘肃小华山”。</div><div><br> 云华山相传为秦始皇祭祀先祖的圣地,也是陇上千年道教名山,山顶有占地不足20平方米的庙宇,悬挂“人间天山”横匾。</div><div><br></div> <h1><b>7、西和县晚霞湖</b></h1> 西和县晚霞湖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姜席镇,是集防汛、灌溉、发电、养鱼、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其水域面积达1800亩,相当于170个标准足球场,库容约1035万立方米,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div><br> 晚霞湖四季景色各异,夏季荷花盛开,冬季芦苇摇曳,环湖种植桃、杏、梨等观赏林木,形成“春青、夏花、秋果、冬绿”的生态景观。</div><div><br> 晚霞湖是西和乞巧文化发源地,每年七夕举办传统民俗活动,设有乞巧文化展览馆展示刺绣、剪纸等非遗项目。</div><div><br> 晚霞湖人文景点有:包括报国寺(三国文化主题)、湖心岛织女雕像、九曲长廊、悦湖广场等。</div><div><br></div> <h1><b>8、西和县八峰崖</b></h1> 西和县八峰崖 位于西和县石峡镇。是一处融合自然奇观与人文历史的丹霞地貌石窟景区。其主峰山腰处有高约15米、长60米的天然岩穴,现存14个窟龛分上下两层,保存了宋、元、明、清等时期的70余身泥塑造像及约50平方米壁画,其中明代弥勒佛造像工艺精湛,与麦积山同期作品相当。<div><br></div> <h1><b>9、西和县仇池山</b></h1> 西和县仇池山 位于西和县大桥镇,海拔约1791-1793米,是古仇池国所在地,也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其地势险峻,三面环水,山顶有平田百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和道家修炼圣地。<div><br> 公元296年氐族首领杨茂搜在此建立仇池国,延续300余年,与中原23个政权抗衡。</div><div><br> 仇池山以丹霞地貌为主,有“仇池八景”(如伏羲仙崖、石勺奇潭等),兼具“峰、泉、云、洞、石”五绝。</div><div><br></div> <h1><b>10、 成县西狭颂景区</b></h1> 成县西狭颂风景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成县县城以西公里的鱼窍峡内。以保存完好的东汉摩崖石刻和自然峡谷风光闻名。<div><br> 东汉建宁四年(171年)镌刻的《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与陕西《石门颂》、略阳《郙阁颂》并称“汉三颂”。</div><div><br> 《西狭颂》石刻位于鱼窍峡南壁天然石龛内,凹进崖壁避风雨,历经1800余年保存完好。碑文记载武都太守李翕率民修路德政,隶书方整雄健,被康有为、梁启超誉为“天下隶书第一”。</div><div><br></div><div> 鱼窍峡峡谷内峭壁对峙,响水河蜿蜒,形成瀑布、潭池、古栈道等景观,秋日层林尽染,冬日云雾缭绕。</div><div><br></div> <h1><b>11、成县鸡峰山森林公园</b></h1> 成县鸡峰山森林公园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成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以“鸡峰耸翠”名列成州十景之首。公园总面积4200公顷,主峰海拔1917米,植被覆盖率超过90%,拥有“云海浮仙山”、“石鸡凌绝壁”、“清泉出龙洞”、“云卧仙人床”四大核心景观。<div><br> 鸡峰山森林公园内层峦叠嶂,松竹苍翠,溪流潺潺,尤以云海、日出、溶洞(龙洞内石钟乳、石笋等)为胜。</div><div><br> 据北魏摩崖石刻和宋代碑刻记载,汉代已有佛教活动,现存光祥寺等遗迹,相传秦始皇曾登临此山。</div><div><br> 成县鸡峰山森林公园春可赏云海花海,夏可避暑,秋可观层林尽染,冬可览静谧雪景,雨后或清晨云海日出尤为壮观。</div><div><br></div> <h1><b>12、成县杜公祠</b></h1> 成县杜公祠 又称杜甫草堂、杜少陵祠。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成县东南3.5公里的凤凰山麓,是纪念唐代诗人杜甫流寓同谷的祠堂式建筑。<div><br> 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从秦州(今天水)辗转至同谷(今成县),寓居月余,创作《凤凰台》《同谷七歌》等诗作。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始建祠,后经多次修缮,形成现存仿唐建筑群。</div><div><br></div> <h1><b>13、徽县江峡洞天</b></h1> 徽县江峡洞天 位于徽县柳林镇江口村。是一处以丹霞地貌和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人工挂壁公路为核心的综合性景区。景区由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凿的600米挂壁公路连接,峡谷内峭壁如削,红崖交错,形成“银桩夕照”等自然景观,被列为徽县八景之一。<div><br></div> <h1><b>14、徽县三滩风景区</b></h1> 徽县三滩风景区 位于徽县与两当县交界处,地处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是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以头滩、二滩、三滩三大高山草甸为核心,森林覆盖率超90%,拥有近3000种植物和羚牛、白唇鹿等珍稀动物。<div><br> 三滩风景区春季杜鹃遍野,夏季林海清凉,秋季红叶层染,冬季雪景纯净。</div><div><br> 景区内有月亮峡古栈道、梅崖瀑布(高300余米)及溶洞群;有“蛇窖”奇观、红豆杉等珍稀植物,以及羚牛等40余种野生动物。</div> 梅崖瀑布高度超过300米,雨季时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水雾弥漫,轰鸣声如雷。 徽县三滩风景区梅崖瀑布<div><br></div> <h1><b>15、两当县云屏三峡自然风景区</b></h1> 两当云屏三峡自然风景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两当县云屏乡。景区地处南秦岭北坡的深山峡谷,属喀斯特地貌,由土地峡、观音峡、西沟峡三段峡谷组成,全长约100公里,面积达400平方公里。<div><br> 云屏三峡自然风景区集奇峰、绝壁、飞瀑、溶洞等景观于一体,历史上是连通秦陇与巴蜀的交通要道,现存古栈道遗迹。</div><div><br> 景区核心景观包含“一寺、二门、三峡、四洞、五崖”体系,分布云屏寺、天门、龙洞等60余处景点。代表景观有土地峡的狮山翠柏、观音峡的一线天、西沟峡的玉龙吐珠等。景区植被覆盖率极高,空气清新,已建设成为陇南十大名牌景区之一。</div><div><br></div> <h1><b>16、两当兵变纪念馆</b></h1> 两当兵变纪念馆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级红色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位于两当县广香东路。是为纪念1932年由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的两当兵变而建立的红色旅游景区。<div><br> 纪念馆由陈列室、兵变旧址、纪念碑、纪念墙等部分组成。馆内设有序厅、两当兵变历史事件展、两当兵变精神传承展等展区,珍藏革命图片200余幅、文物50余件,生动再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div><div><br></div> <h1><b>17、康县窑坪廊桥</b></h1> 康县窑坪廊桥 位于康县大南峪镇窑坪村,横跨窑坪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亭廊式古桥。该桥始建于唐宋年间,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连接陕西与甘肃,见证了窑坪作为“川陕入甘第一村”的商贸繁荣。<div><br> 窑坪廊桥为亭廊式结构,由桥体和走廊两部分组成。桥体为平桥,采用石条砌筑挡水墙,方木梁架,桥面铺设木板;桥面上筑有三开间走廊,四面坡廊顶,七架梁悬山式山墙,整体为穿斗式结构2。桥上雕梁画栋,桥四角分别雕刻八仙中的曹国舅、张果老、汉钟离、吕洞宾四仙,桥头牌匾还刻画了茶马互市场景。</div><div><br> 窑坪廊桥扼守茶马古道要冲,曾是商贸地标,为过往客商提供歇脚庇护,促进了窑坪集市的形成与发展。当地至今保留农历“一、四、七”逢集的传统,延续了数百年的商贸习俗。</div><div><br></div> <h1><b>18、 康县云台白马关</b></h1> 康县云台白马关 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康县云台镇,是康县历史悠久的古城遗址,其石筑城垣依山面水,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周长281丈,高1.9丈,设有炮台4座、垛墙428个,东城门“建光门”及部分城墙保存完好。<div><br> 白马关自古为军事要道和茶马古道驿站,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白马关州判,乾隆元年(1736年)改设分州,1929年成为康县县治所在地。民国时期因云台山寺庙香火兴盛,改称“云台”,1944年县治南迁后设云台镇。</div><div><br> 白马关城垣全为石头垒砌,东城门“建光门”呈圆券形,门洞深8.4米,北侧嵌有光绪八年(1882年)修筑碑记。东门外马莲河上建有“中山桥”(原永安桥),为木质廊桥,跨度12米,桥房雕梁画栋。</div><div><br> 白马关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康县境内望关镇出土的“茶马贩通番捷路”碑刻(明代),为全国唯一明确标注茶马古道功能的实物证据。古城周边有“云台晚照”、“关山夜月”等自然景观,历代文人留有诗篇。</div><div><br></div> <h1><b>19、康县大堡水洞寺</b></h1> 康县大堡水洞寺 位于康县大堡镇大城村水洞砭,距县城21公里,是一处集自然风光、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景区。<div><br> 寺院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年间重修,原为四合院建筑,因寺后三眼喷涌泉水得名。1958年寺院与古塔被拆毁,现存清泉、石桥等遗址。桥身保留1942年康县县长王德馨题写的“古洞流泓”四字(康县八景之一)。</div><div><br> 水洞寺寺前有一棵康县北部最大的千年古银杏树,树围7米有余,主干上伴生一棵娑罗树,形成“一树两花”奇观。三股泉水从泉眼喷涌而出,四周群山环抱,古木参天,秋季流水潺潺,苔痕青翠,是避暑休闲胜地。</div><div><br> 1936年红二方面军“成徽两康”战役期间,曾在水洞寺古庙召开会议,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div><div><br></div> <h1><b>20、康县长坝花桥村</b></h1> 康县长坝花桥村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位于康县长坝镇。是康县境内茶马古道上的知名驿站,被誉为“茶马古道上的最美乡村”。以乡村旅游为特色,集养生、观光、民俗体验于一体。<div><br> 花桥景区内设有游客接待区、休闲养生区、民俗体验区等13个特色区域,配套建设有文化广场、房车营地、中医养生堂、村史馆及传统作坊(如油坊、酒坊、豆腐坊)。现有农家乐13家、农家客栈20家,提供客房117间、床位236张,并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div><div><br> 花桥村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田园风光和特色民俗,成为西北地区知名的文旅康养胜地。</div><div><br></div> <h1><b>21、康县青龙山旅游度假区</b></h1> 康县青龙山旅游度假区 位于康县长坝镇付坝村。是集自然风光、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div><br> 度假区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游客可感受茶马古道文化,参观茶马集市、农耕文明传承基地等,并观赏非遗演出。<br>度假区拥有优美的山水景观。如“青龙之巅”登山线路、龙角岩、龙头瀑布、云道特色步道等。</div><div><br> 度假区内的“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会址是康县的重要地标。是 “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国际论坛的永久举办地。会址建筑群设计简洁通透,与自然景观融合,旨在展示甘肃乡村建设成果,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div><div><br></div> 康县“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会址 <h1><b>22、康县白云山公园</b></h1> 康县白云山公园 甘肃省省级森林公园。位于康县城关南街燕子河南岸,始建于1984年3月。公园主峰海拔2500米,山势险峻。以奇峰、苍松、云海及天然形成的观音像为自然景观特色。并保留有明清时期寺庙建筑群,如悬空寺、白云禅院及钟鼓楼等。<div><br> 公园分白云山与娃娃岩两大区块,现存1985年胡耀邦题写的“白云山公园”门额,建有红军长征纪念亭、仿古建筑群及依山而建的白云寺等。</div><div><br> 公园植被垂直带谱明显,包含银杏、娑罗、红椿等甘肃特有树种群落,森林覆盖率达91%。秋季以槭树科植物为主,呈现“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层次,最佳观赏期为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雨过天晴时,山腰常现“云海仙境”奇观。</div><div><br></div> <h1><b>23、康县铜钱响水泉</b></h1> 康县铜钱响水泉 位于康县铜钱乡东南2公里处。是一处以自然山水景观为主的景区。其名称源于一股山泉从数十米高的悬崖飞流直下,坠入深幽的泉中,发出“叮咚”声响,泉声在幽谷中回荡不绝。<div><br> 响水泉四季涌流不息,泉旁悬崖挂满古藤,林荫处有古树相伴,盛夏气温不超过20℃,有“天然空调”之美誉。景区内岩壁巍峨嶙峋,水声清脆悦耳,宛如洒珠泻玉,充满画意诗情。低垭云雨是当地另一奇观,雨过天晴时,浓雾如天河奔流,似人间仙境。</div><div><br></div><div> 距离响水泉约两公里处的底垭,是观赏云海的最佳地。</div> 康县底垭云海<div><br></div> <h1><b>24、康县阳坝“红豆谷、一线天”</b></h1> 康县阳坝“红豆谷、一线天”<div><br></div> 位于康县阳坝镇龙神沟。是一处典型的峡谷地貌景观,两壁峰峦将峡谷夹成一条狭窄的通道,从缝隙中可见蓝天如一线,故得名“一线天”。<div><br> 谷内拥有野生红豆杉林,秋季红果挂枝时观赏性最佳。</div><div><br></div> <h1><b>25、康县梅园沟景区</b></h1> 康县梅园沟景区 国家AAAA级自然风景区。位于康县阳坝镇。以亚热带原始森林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著称,被誉为“陇上版纳”。景区总面积达15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超过70%,核心区域包含梅园瀑布群、天鹅湖、月牙潭等30余处自然人文景观。<div><br><font color="#333333"><b>主要景点包括:</b></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br></font><font color="#b06fbb"> <b> 梅园瀑布群:</b></font>由多级跌水组成,主瀑布宽5-7米,落差50-100米,周围环绕百年古树,气势磅礴。</div><div><br><font color="#b06fbb"> <b>天鹅湖:</b></font>湖面约6000平方米,传说因古代梅子姑娘化身白天鹅而得名,倒影效果极佳。</div><div><br><font color="#b06fbb"> <b>月牙潭:</b></font>形如新月的湖泊,长500余米,宽40余米,湖水清澈,倒映青山绿树。</div><div><br> <b> <font color="#b06fbb">海棠谷:</font></b>因野生海棠树众多得名,春季花海绚烂,秋季红叶景观亦十分迷人。</div> 康县阳坝植梅园沟海棠瀑布<div><br></div> <h1><b>26、康县太平奇石峡</b></h1> 康县太平奇石峡 康县阳坝镇的一处独特自然景观,属于阳坝AAAA级生态旅游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阳坝镇田坪村与二坪村交界的太平河谷地,全长约10公里。其核心景观是由太平河长期冲刷形成的壶穴地貌,河床基岩上分布着大量圆形凹坑,相邻壶穴间基岩相连,形成“石石相连”的奇观。这种地貌是第四纪冰川遗迹与河流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被誉为“陇南天然的奇石博物馆”<div><br> 峡谷内以多样化的奇石为特色,包括:文字石(砂岩表面天然形成类似甲骨文的纹理)、木化石(硅化木化石集中分布区)、沐浴石(形态独特的河滩怪石)等。另有连环壶穴、阶梯瀑布群等自然景观。</div><div><br></div> <h1><b>27、武都区万象洞景区</b></h1> 武都区万象洞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武都区汉王镇杨庞村,距市区约10-15公里。<div><br> 万象洞形成于2.5亿至3亿年前,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洞内分为月宫、天宫、龙宫三大片区,拥有120多处景观,包括犀牛望月、五岳朝天等钟乳石奇观。享有“华夏第一洞”、“中国北方第一洞”等美誉。2007年发现的新洞区以玉柱状石笋和天鹅湖景观为特色,填补了国内溶洞发育雏形研究的空白。</div><div><br> 万象洞内还保存有北周至清代的石碑100多面、诗词题刻960多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div><div><br></div> <h1><b>28、武都区姚寨沟景区</b></h1> 武都区姚寨沟 位于武都区城郊乡姚寨沟流域,是武都城区核心旅游风景区,素有“蜀有九寨,陇有姚寨”之称。景区主峰雷鼓山海拔3600米。自然风貌以山岭叠翠、森林茂密、瀑布飞泉为特色,形成“春踏青、夏避暑、秋观雾、冬看雪”的四季旅游景观。<div><br> 姚寨沟流域留存有古羌、藏民族活动遗迹,包括祭祀台、石砌民居等。当地农家乐提供民族民俗旅游项目,部分区域保留传统农耕方式。</div><div><br> 姚寨沟景区也是武都美食文化旅游节的分会场,特色美食包括洋芋搅团、杂面、卷煎饼等。</div><div><br></div> <h1><b>29、武都区千坝牧场</b></h1> 武都区千坝牧场 又称千坝草原。位于武都区白龙江南岸,距市区约25公里,海拔2100-3090米,总面积约67.2平方公里,是集高山、丘陵、盆地于一体的高山牧场。<div><br> 千坝牧场由地壳运动与火山喷发形成,包含喀斯特地貌、溶洞、天坑等。有“八坝、八坑、三坪、六洞、二池”等自然景观,四季风光各异,以云海、草场、森林为特色,被誉为“悬在头顶的草原”。</div><div><br> 千坝牧场深秋云海与彩林交织,夏季草场绿茵如毯,冬季雪景静谧,春季山花点缀。游客可观赏牦牛、藏羊等牲畜,可参与牧民活动(如甩乌尔朵、采摘党参等),亦可夜间露营观星。<br></div><div><br></div> <h1><b>30、武都区裕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b></h1> 武都区裕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武都区裕河镇。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及秦岭与岷山山系交汇区域,总面积51058公顷,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以川金丝猴、大熊猫、羚牛等珍稀动物和珙桐、红豆杉等珍稀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森林覆盖率达87.25%。<div><br> 裕河镇白沙沟是观赏川金丝猴的绝佳地点。现存川金丝猴13群约1000余只,种群密度居全国前列。每日12:30和15:30 (根据季节略有调整)有饲养员投喂,可近距离观察猴群活动(禁止自带食物)。清晨沿八福沟木栈道徒步,偶遇野生猴群概率更高。</div><div><br></div> <h1><b>31、文县天池</b></h1> 文县天池 中国四大天池之一。古称“天魏湫”。位于文县县城以北约100千米的崇山峻岭中。天池水域面积约0.88平方千米,海拔1728米,湖水清澈终年不冻,四周环绕九大湾、108小曲,形成独特的葫芦状湖形。景区内包含象鼻咀、仙女石、狮子包等自然景观,四季景色各异,春有繁花、夏有浓荫、秋有彩林、冬有薄雪。<br><br> 文县天池是由远古地壳运动形成的堰塞湖,可近距离观赏火山地震遗迹。天池周边森林茂密,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如羚羊、锦鸡等,并盛产党参、核桃等山珍。<div><br> 唐代曾为隐士修真地,宋代敕封为“洋汤天池”,湖畔留有龙王庙等历史遗迹。</div><div><br></div> <h1><b>32、文县碧口古镇</b></h1> 文县碧口古镇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文县东部,地处甘、川、陕三省交界处的白龙江下游,素有“甘肃西双版纳”和“陇上小江南”之称。作为甘肃四大名镇之首,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明清时期依托白龙江-嘉陵江水道发展成为南北物资集散中心,形成江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古镇建筑保留清末民初川北民居风格,拥有1.92公里长的仿古街道核心区。<div><br> 碧口古时为甘川水旱码头,商贾云集,商贸繁盛。</div><div><br> 碧口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66%,兼具陕甘文化豪迈与巴蜀文化婉约。</div><div><br> 碧口是甘肃省最早种植茶叶的区域之一,李子坝生态茶园可体验采茶、品茶。<br></div><div><br></div> <b>陇南市自驾旅游动态路线</b> 陇南市自驾旅游动态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