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利己是人类行为的底层逻辑,如同植物向阳生长的本能。这种本能在不同人身上呈现出迥异的形态:有人在财富的疆域开疆拓土,有人在声名的星空中点亮自己,有人则在安稳的港湾里构筑巢穴。这三种形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利己主义在社会棱镜下折射出的不同光谱。</p> <p class="ql-block">财富追逐者以市场为猎场,用理性计算编织利益网络。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揭示的"看不见的手",正是利己心驱动的经济秩序。当企业家将资本转化为产业,当程序员用代码换取薪酬,这种利己行为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财富的创造。但资本的逐利本性若失去约束,就会异化为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时代,这提醒我们:财富利己需要道德罗盘的指引。</p> <p class="ql-block">声名追求者在历史的沙场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坦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动机,这种对不朽声名的渴望,催生了《史记》这样的千古绝唱。当代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们,用观点争夺注意力资源,在构建个人IP的同时也促进了思想碰撞。但当流量成为唯一追求,便会出现"标题党"式的异化,这要求我们在声名之路上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p> <p class="ql-block">安稳守望者在生活的土壤里默默耕耘。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选择,本质上是对内心安宁的利己追求。现代社会中的"小镇青年",放弃一线城市的晋升机会,选择陪伴家人、安稳度日,这种生活选择同样值得尊重。安稳不等于平庸,无数教师、医生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恰是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石。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安稳的价值不应被效率至上的时代所遮蔽。</p> <p class="ql-block">这三种利己形态在特定情境下会相互转化。商业巨子在功成名就后投身慈善,是从财富利己转向声名利己;文人学者在喧嚣后选择"闭关"著述,是从声名利己转向安稳利己。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复杂光谱,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利己的本质,并将其升华为建设性力量。如同河流需要河道疏导,利己本能若能纳入社会规范的框架,就能转化为推动文明进步的动力。无论是财富创造、声名建构还是安稳守护,只要不损害他人利益,都是值得尊重的生命选择。在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中,人类社会正不断寻找着动态平衡的支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