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讨论·走进欧阳修】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lmx

<p class="ql-block">美篇名:lmx</p><p class="ql-block">美篇号:83678821</p><p class="ql-block">部分图:源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p> <p class="ql-block">“【文学讨论·走进欧阳修】有奖活动讨论”活动圆满落下了帷幕。本次活动由栏目主持人和管理团队老师精心策划,为我们打造了一场跟随大师脚步,提升自我表达能力与文学素养快乐的盛宴,重温经典,交流感受一代宗师欧阳修的非凡生平事迹、趣闻故事、文学成就、作品精髓和思想境界等,重温经典,再次感知了他的人生经历,克服重重困难,勤学苦读,终有所成,以及远大志向和奋斗精神。交流中收获了知识,在坚持中遇见更多的美友。衷心感谢管理团队的智慧奉献与辛勤付出,搭建起这个宝贵的知识殿堂,使我开阔视野,获益良多。现将我的讨论内容汇集如下,恳请老师和美友们不吝赐教。</p> <p class="ql-block">NO :01在欧阳修存诗800余篇,词200余首中,我喜欢的《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它通过描绘平山阑槛的晴空背景,以及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深深眷恋。同时,展现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年少时光的珍视。“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一句夸张手法描绘其文学才华与豪放气度,它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慨。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句经典名句。</p> <p class="ql-block">NO :02在琅邪山酿泉旁,欧阳修登亭饮酒,“饮少辄醉”,故名醉翁亭,自号“醉翁”,并撰写了《醉翁亭记》不朽散文,创造性<span style="font-size:18px;">阐述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以及升华的“与民同乐”。醒心亭得名引用唐代韩愈《北湖》诗中的“醒心”,表达登亭可赏山水之美、使人心灵澄澈清醒的意境。‌‌欧阳修既能以“醉”的姿态与外界和解,又能以“醒”的内心坚守自我,一醉一醒,一张一弛,正是欧阳修超越时代的人格魅力与智慧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NO :3。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即:“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有人说:“这才五个一啊?”欧阳修笑着说:“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六一”的构成——书、金石、琴、棋、酒,无一不是精神文化的象征。这种“六一”精神,是一种历经千帆后的通透与豁达。这个别号展现了欧阳修晚年超然物外、寄情于文化与自然的趣味和境界。欧阳修晚年官至高位,公务十分繁忙,但他依然坚持读书和写作。当别人不理解如何抽出时间时,他智慧地回答:“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他善于利用一切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创作,绝不虚度光阴。即使官居高位后亦未停止学习和思考,反而更加争分夺秒。体现了“学无止境”的谦逊和进取精神。其经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无数个“片刻”的努力汇聚而成。</p> <p class="ql-block">NO :4。欧阳修录取的进士星光璀璨,包括:苏辙、苏轼兄弟同科登第,从此“三苏”名扬天下。 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得意门生。程颢、张载: 后来的理学大师。被誉为“千年科举第一榜”。欧阳修以一己之力,不仅选拔了整整一代文化巨匠,更彻底扭转了文坛风气,奠定了宋代文学的基石。欧阳修权知礼部贡举,主持科举考试。此时文坛盛行“太学体”,追求辞藻古怪、内容空洞的险怪文风。欧阳修决心革除弊习。在阅卷中,欧阳修看到一份卷子,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 他断定这是“太学体”的代表作,便用朱笔在试卷上批道:“秀才剌,试官刷!”(这秀才学问怪僻,考官刷掉!)。此举传开,崇尚“太学体”的考生们群情激愤,甚至在他出衙时拦路斥骂。然而,他顶住压力,全力搜寻那些内容充实、文风古朴的答卷。欧阳修的“毁誉一生”,,正是一部“伯乐”的史诗。他不仅用“玉尺”衡量他人的才华,更用一生的行谊为自己树立了不朽的尺度。 那些“毁”是他坚持原则、推动历史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而时间最终证明,这些污点丝毫无法掩盖他作为一代文宗、千古伯乐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N0:5《卖油翁》的故事极其精炼:神射手陈尧咨沾沾自喜,卖油翁用一枚铜钱方孔沥油而钱不湿的绝技,给予了普通人巨大的信心:通往卓越的道路,对所有人开放。平凡中的深刻智慧,“熟能生巧”,它是成就的基石。无论是运动、艺术、学术还是手艺,达到高超境界必然需要经过大量重复、刻意练习,这是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打破了“天赋决定论”的神话,强调后天努力的决定性意义,激励人们通过勤奋耕耘来创造价值。“卖油翁的“手熟”背后,必然包含着对油勺角度、力道、速度的微妙把握,这是一种“实践的智慧”。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其精髓不在“解牛千头”,而在“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N0:6。欧阳修在深刻“继承”韩柳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切合宋代社会文化土壤的“发展”与“突破”。他推崇韩愈“文从字顺”的一面,而摒弃其“怪怪奇奇”的一面。他的散文,无论是《醉翁亭记》的从容洒脱,还是《泷冈阡表》的深情绵邈,或是《朋党论》的理畅辞达,都如行云流水,易于诵读和理解。欧阳修将“道”从高深的哲学思辨和严苛的道统谱系中解放出来。他提出“道”即是“百事”,即日常生活中的常理常情。“道”,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之道,而是士大夫在政治、生活、学习中体悟到的现实之理。这种文风更符合宋代士大夫含蓄内敛、喜好思辨的审美趣味,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学习,为古文的“普及”扫清了文体障碍。</p> <p class="ql-block">NO :07。欧阳修人格魅力与精神,堪称一部“在逆境中升华”的教科书。仕途“三起三落”,而“落”都成为他精神升华的契机:第一次 因直言支持范仲淹的改革,贬谪,变得务实和坚韧。第二次 “庆历新政”失败,作为改革派核心,他再被贬。写了《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旷达,对民生关怀和山水之乐的探寻。晚年被贬、看淡荣辱,追求精神的真正自由,自号“六一”展现了丰盈自足的内心世界。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绝对领袖。改唐末宋初浮华靡丽的“西昆体”文风,主张“文以明道”,文章要反映现实、内容充实。他的散文,奠定了宋代散文的基本风格。提出“诗穷而后工”的理论,认为真正的诗人往往在困厄坎坷中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主持编修了《新唐书》,独立撰写了《新五代史》,被称为“春秋笔法”。具有伯乐般的胸怀,提携了苏轼等一批后辈,使北宋文坛群星璀璨。</p> <p class="ql-block">请赐教文豪苏轼评价欧阳修是“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是一句封神语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