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冬的清晨,天边悄然泛起鱼肚白,清冽的空气里浮动着久违的乡土气息。我和老伴早早起身,驱车从城市小区出发,驶向那片深埋心底的故园。车窗外,风景如卷徐徐展开,由喧嚣渐归宁静,城市的轮廓被田野与远山温柔地取代。心,也随着这流转的景致慢慢沉静下来,仿佛正一步步走近记忆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八点钟,当车轮轻轻碾过村口那条熟悉水泥浇筑的路,我们知道——到家了。</p> <p class="ql-block"> 与七月份那次归来相比,故乡又悄然换了一副模样。彼时深秋未尽,玉米秆仍挺立田间,青翠的叶间藏着饱满的穗子,仿佛大地在低语丰收的预兆。而今,金黄早已退场,取而代之的是满目新绿的小麦苗,在微寒的风中轻轻摇曳,像是一群稚嫩却倔强的守望者,默默孕育着来年的希望。季节更迭如岁月无声,每一次回望,都让我在熟悉中读出陌生,在变迁中触到时光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 离开家乡五十余年,每一次归来,都像是一场与旧日光阴的重逢。从前因工作繁忙,归期匆匆,脚步未曾真正落在泥土里,乡愁也总被时间裹挟着掠过。而这一次,我决意慢下来,不再只是过客。我推起一辆旧式自行车,沿着村中主道缓缓骑行,让风拂过脸庞,让目光细细描摹每一寸土地的变化——这不仅是一次返乡,更是一场深情的凝望。</p> <p class="ql-block"> 曾经遍布村庄的土坯房,已悄然隐入记忆深处。如今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甚至不少人家建起了二层小楼,错落有致地散落在村巷之间,诉说着生活的日渐丰盈。自来水通到了每家每户,终结了挑水度日的辛劳;院角的小菜园里,青菜葱茏,瓜藤攀爬,自给自足的朴素理想正悄然实现。村道与胡同全部用水泥进行了浇筑,平坦洁净,两旁或栽花植草,或待铺红砖,整洁中透着生机。入夜后,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柔光洒在归途上,不仅照亮了脚下的路,也温暖了游子的心。</p> <p class="ql-block"> 骑行在静谧的村道上,心头却泛起一丝难以言说的寂寞。行人稀少,昔日熟悉的面孔大多已随岁月远去,那些曾一起劳作、谈笑的老友,如今只剩名字在记忆里回响。偶遇几个年轻人,他们目光陌生,言语简短,少了我们那代人骨子里的淳朴与热忱。我不由想起儿时的夜晚,月光如水,孩子们成群追逐,捉迷藏、夹猪蹄角,笑声在巷子里回荡不息。那时,家家户户兄弟姐妹成群,五六七八口人同住一屋,热闹得连风都带着欢愉。那份喧腾与温情,如今只能在梦中重温。</p> <p class="ql-block"> 而今的村庄,仿佛被时光轻轻搁置,少了往日的生气。出生率下降,青壮年纷纷外出谋生,村里的孩子越来越少,连村小学也因生源枯竭而关闭。孩子们不得不跋涉更远的路去上学,老师们也被调往他乡。这寂静的背后,是乡村生命力的悄然流失。我站在空荡的校舍前,心中涌起一阵惊愕与忧虑:故乡,这个曾孕育无数梦想的地方,是否正在被时代遗忘?</p> <p class="ql-block"> 更令人心酸的是,许多七十岁的老同学,本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却仍在为生计奔波。他们告诉我,种地早已不挣钱,化肥农药年年涨价,粮价却纹丝不动,辛苦一年,有时竟还要倒贴买粮。他们早出晚归,在工地、在厂里、在田间,用衰老的身躯扛起生活的重担。这份无奈与坚韧,让我深深体会到农民的艰辛。乡村振兴,不应只是口号,而应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如何让农村人真正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深思的命题。</p> <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故乡依然是我心中不可动摇的根,是我无论走多远都无法割舍的牵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小河,都刻着童年的足迹,藏着家的温度。夜深人静时,那些纯真的笑脸、无忧的嬉闹,总会悄然浮现,如星子般点亮我内心的夜空。它们不因岁月褪色,反而在记忆深处愈发清晰,成为我前行路上最温柔的光。</p> <p class="ql-block"> 或许,故乡的变迁是时代洪流中的必然,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如江河奔流,从未停歇。我始终相信,总有一天,这片土地会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让人愿意归来、安心栖居的家园。到那时,老人能安享天伦,孩子能在村口奔跑嬉戏,欢声笑语再次填满每一个黄昏。愿故乡的未来,不负这份深情守望,重拾昔日的温暖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 而我,无论身在何方,目光始终牵系着这片土地。每一次归来,不只是对过往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期盼。再回故乡,是心的归途,也是梦的延续。愿这片承载了我一生眷恋的土地,终能迎来春暖花开的明天,愿她如我们所愿,宁静而繁荣,温暖而充满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