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呕的选美大赛

老倪

<p class="ql-block">以“丑”为美:“政治正确”密码下的审丑狂欢</p><p class="ql-block">当T台上的模特顶着“方圆”的脸庞,身披售价数万的“乞丐布片”与“天价塑料袋”时,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一场美学的革命,还是一出精心策划的“翻垃圾桶”式行为艺术?这股以“丑”为美、以“怪”为荣的浪潮,正打着“包容”、“多元”的进步旗号,在全球范围内攻城略地。然而,剥开其“政治正确”的华丽外衣,我们嗅到的却是一股资本与虚无所混合的恶臭。其背后的操盘手,无异于一群高明的“垃圾桶翻找者”。他们的密码简单而粗暴:既然传统的“美”已被消费殆尽,无法刺激大众麻木的神经,那么便去“丑”的垃圾桶里,淘换出那些被主流价值抛弃的“怪诞”与“瑕疵”,为其贴上“高级脸”、“打破常规”的标签,便可堂而皇之地端上时尚的圣殿。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黔驴技穷的美学投机。他们无力在既有的美学体系内创新,便只能通过颠覆和否定一切标准,来抢夺话语的制高点,将自己包装成离经叛道的“先知”。</p><p class="ql-block">更讽刺的是,这套密码的精妙之处在于其“道德绑架”的闭环逻辑。任何基于常识的质疑与不适,都会被他们轻易地扣上“审美狭隘”、“缺乏包容心”的帽子。你喜欢瓜子脸、大眼睛?那是你被“白幼瘦”的父权审美所奴役!你无法理解破布为何能卖天价?那是你庸俗,不懂“解构主义”的艺术深度!于是,一场本应是自由的美学讨论,被强行扭曲为一场站队游戏:要么拥抱这堆“垃圾”并为之唱赞歌,你就是进步的、高级的;反之,你就是落后的、庸俗的。</p><p class="ql-block">这场审丑的狂欢,最终服务的并非真正的多元与平等,而是流量与资本的饕餮盛宴。争议即是热度,骂名也是显名。“翻垃圾桶”的操弄者们深谙此道,他们需要的不是由衷的赞美,而是全民的“破防”与争论。大众的每一次错愕、每一次作呕,都化为数据流,成了他们账面上最亮眼的KPI。归根结底,以“丑”为美并非美的解放,而是美的虚无主义,是精神贫困的遮羞布。当一座社会开始奖赏“翻垃圾桶”的行为,并将垃圾奉为珍宝时,我们不得不警惕:这究竟是一场文化的前进,还是一场精致包装下的文明倒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