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 称:一池清莲<br>美篇号:13928434<br>文 /图 :一池清莲<br>音 乐:宁静放松纯净安静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span class="ql-cursor"></span>缀 满 秋 光 的 襟 袖</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初游临平公园片牍</b></p><p class="ql-block"> 一池清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杭城刚入冬的下午,石板路像一轴被秋风摊开的旧卷宗,蜿蜒着将人引向山深处。没有台阶的阻隔,步履便生出一种古意的流畅,仿佛走的不是山路,而是某位先贤铺展的思维轨迹。路旁的石像生从苔痕里抬起头——四匹石马驮着明代的月光,两个文官怀抱的笏板已化作云纹,人面兽在斑驳里维持着人与天地的对酌。它们不是被供奉的标本,而是山体自然生长的骨节,在秋阳下进行着永恒的述职。</p> <h1> 步吟廊的碑记洇着水痕,像未干透的墨沈。陆游的屐齿曾惊醒过山鸟,苏轼的竹杖叩响过同样的青石板,俞樾的训诂与鲜于枢的笔意,都在松风里被熬煮成琥珀色的光阴。这些名字不是刻在石碑上的符号,而是依然在林间行走的气韵。当一片银杏叶旋落在碑文“樾”字之上,忽然懂得古人为何总在山水间题刻——他们不是在占有风景,而是将精魂抵押给天地,换取千年不腐的回响。</h1> <h1> 西侧半座山的松林把秋色推向极致。厚厚的松针铺成金黄的地衣,踩上去发出类似古籍翻页的窸窣。这松软触感令人想起临安书肆里的宋版书,那些被蠹鱼蛀空的字句,或许正该用这样的质地来填补。林间光柱斜照时,每根松针都成了待填词的玉签,而跃动的松鼠,分明是遗落的墨点在重新寻找诗行。</h1> <h1> 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在视野开阔处,与文人遗迹构成奇妙的互文。如果说文人们的笔墨是给山河点注脚,烈士们则是用生命在版图上画重点符号。那些石像生沉默的坚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纪念碑?</h1> <h1> 下山时忽觉衣袂沉坠,原是松针与银杏叶偷偷缀满了襟袖。这满山的秋意,竟比任何典籍都更擅于批注——它把苏轼的旷达纺成蝉翼,将陆游的忧思焙作茶香,让革命者的热血凝成松脂,最后都交付给路过的风,去吟诵那些未载入史册的附录。</h1> <h1> 临平山从来不是寂寞的,它只是把喧哗都压成了石板下的厚度。当我们的脚步惊醒那些蛰伏的平仄,整座山便成了一部会呼吸的地方志,用年轮装订,用鸟鸣校对,在每一次落叶与新生间,完成着永不终结的修订。</h1><h1> 2025年11月19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