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是贵州大方一中建校一百周年的日子,百年校庆在新校区举办,母校百年华诞牵动四方学子的心,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支持。许多学子纷纷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对母校的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我们是大方一中七五届高二(3)的学子,建校百年之际,也是我们高中毕业暨上山下乡50周年。和不同时代的校友一样,我们对百年校庆活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人生难有百年,长江后浪推前浪,对夕阳奔古稀的我们而言,希望能够再次参加校庆,但可能已经是最后一次了。</p><p class="ql-block">时已入冬,小雪在即,黔西北大地受寒潮的侵扰,气温骤降至零度,山城大方天气尤其寒冷,整个山城弥漫在节日的喜庆和冷空气中。我们这个班级的李光平,李孝华,高成会,蒋基国,彭永忠,张世军同学和我相约参加了期待已久的校庆盛典。在这些人员中,彭永忠未参加毕业40周年同学聚会,因而百年校庆之际是我时隔50周年再次与之相逢。为参加校庆,我们按照预约的规定报名,但这批夕阳奔古稀的老校友手机玩不转,经与校方勾通,改为直接在校庆日的报名处签名。</p><p class="ql-block">上午11点,我和张世军从毕节市七星关区出发,拟同家住大方的其他同学在大方一中新校区的大门口汇合。下午1点钟,我们按期在校园外见到了其他同学。</p><p class="ql-block">大方一中始建于1925年,2004年获评贵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25年迁建新址后办学规模达6000人/120个教学班。设施配置:配备智慧教室、标准运动场、六人间宿舍(独立卫浴)及智慧刷脸食堂,占地面积448亩,总投资超11亿元。发展规划:作为省级重点工程,新校区将承接初中至高中教育,成为毕节市教育资源升级的核心载体。</p><p class="ql-block">新校区位于顺德大道的方沙路口旁,距中心城区约2公里,现代化的教育办公及教学楼十分气派,大门被装点得格外喜庆。为迎接校庆活动,学校作了精心的准备和安排。人们面露笑容,身披授带,迎接我们的是一张张笑脸。接待人员由教职员工和学生组成,均进行了严格的培训,我们这些老校友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和欢迎。我们在签到薄上郑重写上自己的名字,又在留名墙上留下了学子的大名,与众不同的是,我们特别写了“七五届高二(3)”代表全体同学的签名,表达每一个同学的祝福和心愿。</p><p class="ql-block">校友嘉宾领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纪念品,包括《百年华诞,礼赞一中》诗词曲联赋作品集,《大方一中•百年纪事》,一个水杯,一把雨伞。之所以沉重,集中了大方诗词界的作品,大方一中的百年纪事。令人欣慰的是,李光平同学和我的作品位列其中。由于过于沉重,我们只好将之暂时置于地上,欢天喜地跑去照相。</p><p class="ql-block">此次部分同学相约参与校庆活动,而不是全部,主要是如今的我们天南地北,各在一方。有的在带孙子,有的身体欠安,爱好不一,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困难,组织上存在难度。据我所知,不少同学都有参加校庆的强烈意愿,但均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可以肯定的是,大家都没有忘记母校老师对自己成长的帮助,这份恩情。</p><p class="ql-block">今年李光平同学遭遇病魔,幸运的是顽强的绝地逢生。他感慨地说:“母校百年校庆真是难得,人难有百年。校庆也许就是最后一次。”因此,我们这些50后参加校庆很有意义,不管去多少,我们要在校园里照张相,留个合影,表示我们没有忘记母校的恩情,没有忘记我们的友谊。其实,能够去到学校的这些人,并非宝塔的顶端,都是平凡的人,纯悴的百姓。</p><p class="ql-block">百年华诞,相约校园。人生难得在此时,最有价值的是留一张影。而校园门口是绝佳之地。我们分别在由著名书法家李葆春提写校名的校碑前,以及留影墙合了影。一中校门前成了人们的打卡地。</p><p class="ql-block">我们在照完相之后,北风呼啸,气温很低,只好在志愿者的热情引领下到学校办公楼紧急避寒。这座主建筑的5~6楼,是学校办公的主要场所,校长,书记及每一间办公室均全部向校友们开放,每一个房间都有空调。走进房间,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感觉特别舒适和温暖。在此之前,我们参观了校史展,见到了老校区的模型,参观了大方一中的由来及变迁,也见到了有成就校友墙上挂着段敦厚,黄家培等领导和专家学者的照片,还看见了刘云飞同学的照片,她也是我们班级的骄傲。不足的是刘云飞照片选择欠佳,比较模糊。我对历史感兴趣,正当饶有兴趣欣赏包顺武,陈应龙的作品时,见到了包顺武老师本人。他是大方一中的退休教师,善诗词歌赋,退休后文坛上特别活跃,我在大方县诗词楹联学会组织的采风活动见过他。他向我推荐了第一届校长杨筱耿于建校17周年校庆上的讲话件,可惜时间有限,未能一一拜读。此次校庆活动,我们还遇见了不少老校友,张世军的大姐是72届高中毕业,此次也来参加校庆,张世军还把我向她引荐,当我自我介绍时,她说你的名字我特别熟悉,原来关注历史人文的我写过一些有关马干山及马干山牧垦场的文章,张世军均与他的大姐分享我的拙文。其实,历史不是冷酷的,也是活生生的人间冷暖,是一代人的脉络变迁与温情。</p><p class="ql-block">此次校庆,不仅见到了重点嘉宾,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大多数。据了解,参加活动的主要是70后,尤其是80后居多,我们的团队在他们面前相形见绌。我为我们仅有7人感到不好意思,但意外的是,我们大方一中七五届的学生,除了我们还有一个人数不多的团队,尚无见到同届的其他班级的校友或熟人。为此,我们受到了老师及校友的点赞。此次还遇见了老三届的校友,他们的到来让我佩服之至。我还遇见了一位老三届捐赠一千元的情景让我特别感动。也有许多老三届的校友关注这场盛事,64级的王志连,余建华,王安发,因距离较远,校庆当日的活动时间原因未能来到现场,但他们均以自己的方式关注着校庆活动。与之相同的是,我们班级的许多人,因带孙子,身体健康及特殊的原因与校庆失之交臂。</p><p class="ql-block">在参观校史展后,我们最有兴趣的是到新校区走一走,看一看这个现代教育的校园。漫步宽阔的校园,栋栋教学楼林立,配套的设施,今非昔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在广场的后方,屹立着50~80年代的历史照片,大方一中如同一座熔炉,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是学校航程的一道道印迹,一个个足印。让人惊喜的是,70年代的我们被分成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诸多小组,下到农村开门办学,在实践中求知。政治组的到农村搞社会调查,物理组的制造变压器,学开拖拉机,化学组的用荒煤生产肥料等等。张世军,蒋基国意外发现了他们组的合照,让他们十分高兴,一定要在那张图片墙面上照一张照片留作纪念,还自豪地向志愿者的小师弟小师妹们说,这就是我。遗憾的是没有我们七五届高二(3)的毕业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最让人激情的是,学校为我们安排了晚餐,目的是重回校园,重拾记忆,让我们感受当年的学生生活。与90周年校庆不同的是,没有安排桌餐,而是排队打饭。一中的食堂分上下楼两层餐厅,每层可容纳500人就餐,共计一千人同时就餐。回忆当年的老校区,一张饭票,一个饭盒,苞谷饭,白菜汤,有的回到宿舍吃饭,有的路途中就吃完空空如也。那个年代,生活极其贫困。如今的食堂卫生干净,菜品丰富,设施齐全。我们享受的菜有炒牛肉,宫爆肉,韭黄炒肉丝,豆芽炒肉片等等,味道真的好。高成会,我们都叫他员外,他遗憾的说:“遗憾的是没有酒。”为了记住这个不可重来的一刻,同学们纷纷用手机拍照留下这个历史时刻。</p><p class="ql-block">食堂就餐及回忆学生生活后,天色变暗。因为天气原因以及我们要回毕节市七星关,决定不观看学校举办的文艺演出。一方面是意欲未尽,二是出于对七星关同学的尊敬,蒋基国和高成会均提出重新安排活动,主要内容是喝烧酒。考虑到一些同学因故未能参加今天的校庆活动,同时也向我提出分享校庆的请求。我要赶回七星关连夜加班编辑制作,便与大方的同学分手驾车回到毕节的家中。有快乐与之分享,我们有共同的时代,携手并肩的共同经历。</p><p class="ql-block"> 2025.11.19记于毕节中鼎华城</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作者档案:陈宗屏,彝族,贵州大方(六龙)人,1957年生,经历过知青生活,恢复高考于1978年招生考入贵州农学院,从事农业科技工作,1989~1991年纳雍县扶贫,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先行者。爱好文史,贵州省先进农业工作者,毕节地区科技兴农先进工作者,贵州省烟草学会会员,毕节市老科技协会会员,获省地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论文多篇,《大方文艺》《大方报》等发表作品,出版《这帮六龙人》合著;与人合编《六龙那些事》。</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