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挚友宋育平先生

何周峰

<p class="ql-block">作者:何周峰</p> <p class="ql-block">骑行相伴,情谊成书</p><p class="ql-block"> 2013 年 8 月至 10 月,于我而言,是一段与病痛艰难抗争的时光。两次住院治疗,可血糖就像脱缰的野马,始终不肯乖乖地被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最后,医生无奈地建议:“回家好好锻炼身体吧,没有别的办法了,管住嘴,放开腿,慢慢控制。”</p><p class="ql-block"> 医生的话,如同黑暗中的一丝微光,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当机立断,花 1800 元买了一辆捷安特山地车,开启了我的骑行之旅。每天清晨六点,我们一群骑行爱好者便会在南大门集合。迎着初升的朝阳,我们或是朝着马召摇头坡上的仙游寺庙进发,或是前往渭河滩公园。骑行在路上,风在耳边呼啸,仿佛在为我们加油鼓劲。</p><p class="ql-block"> 记得是2014年6月18号那天,骑友杨欣走到我身边,笑着说:“周峰哥,今天给你介绍个铁驴。”我欣然答应。不一会儿,一个身着骑行服的中年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眉目清秀,浑身散发着精气十足的活力。杨欣赶忙为我们互相介绍,原来他就是作家、骑行家宋育平兄长。听杨欣说,他曾骑遍咸阳十三县,还单车前往洛阳市赏牡丹,而且还是一位能歌善舞的老师。那一刻,我对他充满了敬佩与好奇。</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我们便成了骑行路上的好伙伴。我们的车轮踏遍了周至的九口十八峪,那里的青山绿水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我们去过汤峪,感受那里温泉的温暖与惬意;还到过眉县的千亩荷花池,在那一片片娇艳的荷花间沉醉;我们登上乾陵山,在山顶乘凉,俯瞰着大地的壮丽;也曾前往兴平马嵬驿,品尝那里的特色小吃。每一次骑行,都是一次心灵的释放,每一处风景,都成为了我们记忆中最美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然而,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2021 年 8 月,老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段时间,我的心情跌入了谷底,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就在我沉浸在悲痛之中时,宋育平兄长走到我身边,坚定地说:“周峰,我帮你把咱老人,生前的自传、作品整理一下,给老人出一本书吧!”他的话,如同一束光照进了我黑暗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我的父亲》这本书写得更加真切动人,他陪我走遍了周至东西两片。我们穿梭在终南、集贤、楼观、青化、竹峪、广济、马召等乡镇,去拜访父亲生前工作时的领导、老师和同事。尽管岁月流逝,老同事已所剩不多,但仍有十三四位。每一次拜访,都是一次对父亲过往人生的探寻。</p><p class="ql-block"> 我们顶着烈日,奔波在各个乡镇之间。每到一处,宋育平兄长都认真地倾听着那些长辈们讲述与父亲有关的点点滴滴。他时而低头记录,时而提出一些细致的问题,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能展现父亲形象的细节。那些长辈们回忆起父亲时,眼中闪烁着光芒,有对往昔共事的怀念,也有对父亲为人的赞赏。</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过程中,我仿佛重新认识了父亲。原来,在我未曾了解的工作领域里,父亲是那样的敬业与受人尊敬。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同事热情真诚。那些尘封的往事,在大家的讲述中逐渐鲜活起来,让父亲的形象在我心中变得更加高大。</p><p class="ql-block"> 经过三个月的辛勤努力,《我的父亲》这本家传藏书终于出版了。虽然只印了 100 本,但很快就被大家抢光了。翻开这本书,父亲的一生如同一幅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从他的出生,到参加工作,再到含辛茹苦地将我们养育成人,八十二载的风雨历程,他从未抱怨过生活的苦与累。他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我什么是坚韧,什么是担当。</p><p class="ql-block"> 除了骑行、登山、游泳以及帮我为父亲出书,宋育平在文学创作上也有着非凡的成就。三十余载寒来暑往,他始终以笔为友、以文为魂,在文学的沃土上深耕细作。从青涩的文字萌芽到厚重的著作等身,他用三十多年的坚守与热爱,在散文、小说、诗歌的天地里挥洒才情,将生活点滴、人生感悟、时代印记尽数镌刻于字里行间,走出了一条兼具温度与深度的文学创作之路。</p><p class="ql-block"> 他的创作生涯,是与生活深度对话的历程。他始终扎根现实、贴近人心,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世间百态与情感肌理。早期创作中,他便展现出对文字的极致追求,作品多聚焦乡土情怀、人生旅途与情感哲思,文字质朴而饱含深情,逐渐形成了兼具写实与抒情的创作风格。三十多年来,他从未停下创作的脚步,无论是日常随笔的灵光一闪,还是长篇作品的精心打磨,都倾注了对文学的赤诚与执着,累计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70余万字,用笔墨丈量着人生的广度与深度。</p><p class="ql-block"> 在创作成果上,宋育平可谓硕果累累。他先后出版《冬天的阳光》《乡间恋情》等文学专著,总字数达40万字,作品涵盖散文、小说、诗歌等多种体裁,题材广泛而厚重。其中,30万字的作品集《吊庄纪事》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其创作生涯的里程碑之作。这部著作分为《人在旅途》《风花雪月》《岁月履痕》等七部分,既有游记散文的山河之美、诗歌的情志之韵,也有小说的故事之深、随笔的哲思之妙,集中展现了他多年来的创作积淀与文学造诣。</p><p class="ql-block"> 《人在旅途》以游记散文、小说的表现形式,主要记录作者在游历中的情感经历及对人生的思考感悟,代表作有《蓝色日记》《梦中的秦淮河》《西湖船娘》。《风花雪月》以诗歌形式为主,有对春夏秋冬的吟唱,也有真情心迹的流露,代表作有《美人梅》《山里路与山里人》《山城偶遇》《我在这里把你凝望》《独自走进冬日的雨季》《往事如歌》。《岁月履痕》作为这部书的重头戏,体裁以小说为主,主要作品为《吊庄纪事》《我的宋氏家族》《永定镇故事》《周至民国第一大土匪张宗昌》《憨娃家事》。《情感随笔》中主要代表作有《男人是一棵树》《女人是一本书》。《文友话春风》是文友写作者本人的一些诗文和随笔。《边走边读》主要记录了文学同道的一些人和事,比如叶广芩、孙华、唐彩娥等文人的故事;《行走的风景》主要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作者本人骑单车穿越八百里秦川,穿越咸阳十三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文学领域的深耕,也让宋育平收获了诸多认可与荣誉。他的散文《莲》荣获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随笔《女人是一本书》斩获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以深刻的内涵、精湛的文笔赢得了业界与读者的广泛赞誉。与此同时,他也凭借扎实的创作功底与突出的文学成就,成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文学圈树立了良好的口碑。</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的文学之路,宋育平不仅用文字书写着生活的美好与人生的感悟,更以始终如一的坚守与热爱,激励着身边的同道中人,也包括骑行路上的我。他的创作告诉我们,文学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源于生活、忠于内心的真诚表达。如今,宋育平依旧在文学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必将笔耕不辍,创作出更多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佳作,在文字的世界里继续守望岁月、传递温暖。而我们,也将继续在骑行的路上,追逐风的方向,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