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何应对少儿期孩子的首轮反叛</p><p class="ql-block"> 文•彭学军</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9日)</p><p class="ql-block"> 如何应对6至14岁的少儿学生身上可能出现的撒谎、贪玩、厌学等反叛行为,让孩子改掉好吃懒做和怕苦怕累的坏习惯,顺利地度过少年儿童中可能出现首次叛逆期,结合自身退休后的带孙经验,总结出如下体会,供各位美友批评指正。</p> <p class="ql-block"> 1、陪伴是最有温暖的教育。教育和陪伴孩子成长也是父母的重要工作(职责),单位工作再多再忙也要合理安排,一定要挤出陪伴孩子的时间,只有真正了解和理解了孩子,孩子出现问题时才能对症下药,只有与孩子建立了感情和友谊,父母的教育才有被孩子认同和接受的基础。教育孩子切忌只养不育,多给钱不如多相处,多些时间与孩子同苦同乐,一起成长。</p> <p class="ql-block"> 2、家庭教育的权威需要夫妻共同维护。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父母要么事先多商量,要么事后再沟通,切忌当着孩子的面闹出不同意见,更不能互相指责和埋怨,不能让孩子找到可以不听父亲或是不听母亲教育的空间和借口。没有主心骨、没有权威的教育缺乏定力和执行力,也难有高效力。</p> <p class="ql-block"> 3、让孩子懂得尊重父母。在孩子面前,父母之间要互相欣赏,彼此尊重。特别是做母亲的要明白,你不敬重你的丈夫,孩子就会不尊敬他(她)的父亲。一般来说,母亲过于强势的家庭不利于培养孩子(特别是儿子)的敬畏心、责任感和担当精神。</p> <p class="ql-block"> 4、好习惯是靠长期用心培养出来的。孩子身上的好习惯与坏习惯都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时兴起的表扬或打骂,其教育效果都十分有限,如节俭吃苦的好习惯是平时培养的,好吃懒做的坏习气也是平时惯出来的。所以,好习惯的培养要从让孩子少吃或不吃垃圾食品、自己整理玩具和学习用品这些日常小事抓起,且要坚持常抓不懈。</p> <p class="ql-block"> 5、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起步最早、历时最长、权力最大、责任最重,不能把家庭教育的责任全权托付给学校和老师,也不能完全依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自己的孩子要靠自己教。言教不如身教,父母的房间乱七八糟,孩子的房间怎会整理的有条有理?父母喜欢点外卖吃零食,孩子怎能养成勤俭节约的饮食习惯。要孩子怎样做,父母也应该先做到,至少要在孩子的面前做到一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 6、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孩子的成长会受环境好坏影响,孩子学校的校风、教风、班风怎么样,孩子身边的同学朋友的品行好不好,长辈的隔代教育会不会溺爱娇宠等等,这些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品行都有不同层度的影响。所以,当父母的一定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二是要培养孩子识别好坏的能力,教给孩子抵抗坏环境干扰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 7、培养好习惯比让孩子学艺术特长搞文化培训更重要。让孩子学这样学那样艺术特长(如学画画、弹钢琴),搞这样搞那样文化培训(如英语口语、数学思维培),不如首先去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养成肯思考问题、做事有条理、热爱体育运动等好习惯)。</p> <p class="ql-block"> 8、让孩子从做好基础事情起步。小学生只要能做好两件事就不错了,一是把书读好,二是把习惯养好。一切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好高骛远,您的孩子即使天赋超人,是奇才天才,也要循序渐进,先从基础事情抓起,不能违背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生理)规律。物极必反,急于把孩子培育成全才和超人,可能倒会造成孩子厌学弃学,沦陷为庸才。</p> <p class="ql-block"> 9、把孩子看成是有独立人格的“大人”。尊重和理解孩子,给孩子适度的放松空间,让孩子快乐并有幸福感,譬如多给孩子一点自主支配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打打球、看看电视等等),再如给孩子一点可以自己支配的零花钱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在有关孩子的事情上,多与孩子先平等地交流沟通,听取孩子的合理建议和诉求,一起拟定行事计划和措施,然后再予以实施并督促检查到位。民主的家庭孩子才不会压抑,开明的家风孩子才不会撒谎。</p> <p class="ql-block"> 10、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教育。过分溺爱和一味严要求都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不能孩子要什么都答应,吃个饭都要看手机的娇惯会让孩子变得任性,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坚决拒绝,对孩子的坏习惯不仅不迁就还要有惩戒,只有惩戒和奖赏相结合,宽严结合、张驰有度,孩子才明是非,才懂敬畏,才知自律。</p> <p class="ql-block"> 11、允许孩子犯与其年龄相适的常规错误。每个成人都有过小的时候,许多伟人到老了还犯错误。将心比心地包容孩子在自己的年龄段会犯的错误,不用大人的标尺去丈量孩子的对错。包容不是溺爱娇惯,更不是放纵不管,而是讲究方法,不用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人施教,因事施策,让孩子明是非、知对错,心中有敬畏,有错主动改,自己对自己负责。</p> <p class="ql-block"> 12、最努力的孩子便是好的孩子。绝大多数孩子都如绝大多数父母一样,其实就是普通的人。对孩子不应提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不能把自己当年未实现的梦想全加在甚至是压在孩子的身上,更不能总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去比自己孩子的缺点,从而比掉孩子的信心,比丢家长自己的耐心,造成孩子反叛而更不受教。</p> <p class="ql-block"> 13、重视劳动习惯的培养。明白劳动锻炼是一种最好的教育途径,不仅不会影响文化学习,而且有利于孩子增智增能和强体,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提升成绩。因为劳动既耗时又费力,其又最容易被孩子抵触和逃避,被家长(甚至包括学校老师)忽视和丢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一句真理,劳动教育不是要整孩子卖苦力,教育孩子从叠被子、整理衣袜、洗碗扫地等日常家务劳动开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家务劳动锻炼开始,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有理、不怕吃苦、肯动脑思考等等好习惯,这些好习惯一旦用到学习上(如办事有条理的习惯用到解数学题、写作文时便条理清晰,富有逻辑性,养成了吃苦精神,遇上难题时就不会退缩和放弃,不会哭、不会甩笔,等等),一定会助力学能提升,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p> <p class="ql-block"> 14、加强家校合作,多与老师沟通。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合格的家长不只是找得到孩子的学校和教室,还一定认得到学校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许多家长熟悉麻将馆却找不到孩子的座位,知道酒的度数却不知孩子的成绩,认识品牌钓鱼杆却认不到孩子的语文数学老师,与班主任沟通少,家校教育脱节,家校之间误会多、理解少,抱怨多、支持少,家校教育矛盾重重甚至对立。“男服学堂女服嫁”,这句俗语含有教的真理,家长和老师之间互相尊重和理解,多些支持和配合,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p> <p class="ql-block"> 15、切身体验对孩子的成人成才十分重要。一次痛彻肌肤的切身体验,对孩子心灵的震撼胜过讲一百次道理。现在的孩子大多缺乏两大该有的亲身体验,一是父母辛劳的体验,一是生活艰难的体验。除了读书什么都不知,除了刷题什么都不会的孩子,除了玩手机什么都不做的孩子,即使考上了好高中好大学,暂时有了出息,到以后向社会了都很难完全适应,至少会多吃许多亏,多走许多弯路,甚至可能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让孩子有时间有路径去体验父亲母亲的不容易,让孩子懂感恩知珍惜。社会实践不是旅游好玩,也不是要去折腾或是折磨孩子,而是要让孩子真正感知到社会生活的艰难不易,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后要面对的社会的真实样子,激发孩子向上向善,努力进取的内驱力,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进取心和吃苦精神,让孩子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只有先好好地生存下来,才能有一生的好好发展。</p> <p class="ql-block"> 16、结尾三句话:</p><p class="ql-block"> ①育人是一项复杂艰难而浩大不易的工程,需要父母用心用情和费力费时地投入。</p><p class="ql-block"> ②教育孩子不是实验田里种庄稼,生命不可复制,时间不会重来。</p><p class="ql-block"> ③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一时高兴,而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