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寄哀思,纸钱化泪痕

大众传媒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寒衣寄哀思,纸钱化泪痕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焦仲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暮色四合,晚风带着初冬的寒意,轻轻拂过面颊。傍晚,来到亲人的墓前,不由想起昔日的面容,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酸楚。明天,就是寒衣节了,一个属于思念与缅怀的日子。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寒衣节,这个在中国传承了千百年的祭祀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它源于古老的周朝,《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记载,描绘了先民在季节更迭时对生活的准备。而到了宋朝,这份对衣物的关切,便正式与农历十月初一的祭祀结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寒衣节。它承载的,是生者对逝者最朴素的关怀——天冷了,给他们送去御寒的衣物吧。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火苗在跳动,将叠好的寒衣和纸钱化作翩飞的黑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娘啊……”我在心中大声呼唤,声音在空旷的田野里显得格外清晰,却又迅速被风声吞没。泪水,不知何时已模糊了双眼。这泪水,是纸钱的化身,承载着无尽的思念与哀伤。寒衣节,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那些曾经给予我们生命与爱的人。它是一种孝道的延续,一种对家族根脉的追溯,更是一种对生命轮回的敬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火光映在坟茔,娘啊,这多像您当年在灯下为我缝补衣裳时,指尖流淌的温暖。那时总觉得日子很长,您的身影会永远守在门口。如今才懂,“子欲养而亲不待”不是诗句,是每个深夜刺进心里的针。这每一缕青烟,都像是穿越时空的信笺,带着我未能说出口的千言万语,飞向那个再也无法触及的世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最后一张纸钱燃尽,我久久伫立。我知道,亲人并未真正离去,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在我们的记忆与思念里。寒衣节的火焰,不仅温暖了逝者的寒冬,也照亮了生者前行的路。它让我们懂得,在有限的生命里,要珍惜眼前人,莫让爱与遗憾,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空缺。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而未来,我愿带着这份思念继续前行。亲人的离去,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也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缅怀过去,更在于勇敢地走向未来。我会继续努力,用行动去回报那些曾经给予我爱与支持的人。我相信,亲人在天之灵也会为我们感到骄傲。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夜色渐深,我缓缓转身,带着对亲人的无限怀念,走向灯火阑珊的归途。而这份思念,将如同寒衣节的灯火,永远在心中温暖地燃烧,指引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