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堡拥有众多风格各异、历史悠久的教堂,它们如同璀璨的群星,点缀着这座城市。这一期,介绍两座有故事的大教堂。</p> 喀山大教堂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堡喀山大教堂,以内部供奉的喀山圣母像得名——喀山圣母像在俄罗斯的历史长河中极具神秘、传奇色彩,被视为俄军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 喀山大教堂,全称“喀山圣母大教堂”,位于涅瓦大街,由俄罗斯建筑师沃罗尼欣以罗马圣彼得教堂为蓝本设计,于1801年奠基,历经十年打造,1811年竣工;其外观具有典型的俄式帝国风格,94根圆柱组成的半圆形廊柱环抱广场,气势恢宏。它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是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教堂前面对称矗立着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和巴克莱德托利的纪念碑,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的内部像一座宫殿。仰视可见一幅穹顶壁画《圣母荣耀》,周边饰以圣经人物雕刻和水彩壁画,这些雕刻和壁画细腻而生动,让人仿佛置身于神圣的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 1813年,打败拿破仑的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的灵柩安葬于此,墓上部摆放着战争缴获的战旗与城堡钥匙。这些战利品见证了历史的辉煌,也让人们对库图佐夫将军充满敬意。</p> <p class="ql-block"> 据说,喀山圣母像曾三次显灵 ,保护危难中的俄罗斯化险为夷,被誉为最灵验的圣像。</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在伊凡雷帝时期的蒙古战争中,使蒙古大军不战而逃。</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是在俄法战争时,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浩浩荡荡入侵俄罗斯,叫嚣 “三个月之内拿下俄全境”。俄军元帅库图佐夫在反攻前到喀山教堂祈祷,圣母托梦给他,告知将出现从未有过的寒流。果然,寒流真的来袭,加上法军后勤补给跟不上,拿破仑的军队冻死饿死,只剩3万人马逃出俄境,库图佐夫因此一战成功。</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正教教皇向圣母像祈祷,圣母再次托梦预言寒流将再次出现,后来寒流使德军冻死过半,坦克无法开动,飞机无法起飞,手无法扣动扳机。苏联红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p> <p class="ql-block"> 更神奇的是,传说喀山圣母像在每次显灵后都会消失。</p><p class="ql-block"> 相传,喀山圣母像原作已遗失,现存为同时期复制圣像;另有说法称1970年疑似原作的圣像被售卖到美国,后辗转至梵蒂冈,2004年梵蒂冈已将其归还给俄罗斯东正教会。</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样,俄罗斯人民始终坚信,当有一天俄罗斯再次面临灾难时,圣母像将会再次出现以拯救俄罗斯这片土地和人民。</p> 百年书店 <p class="ql-block"> 喀山大教堂对面有一家百年书店——“书籍之家”。</p><p class="ql-block"> 书店二楼设有咖啡厅,窗边座位是观赏喀山大教堂的绝佳位置。在这里,游客可以一边品尝咖啡,一边欣赏对面喀山大教堂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书店建于1912年,最初为“辛格缝纫机公司”总部,后改为书店,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建筑为新艺术运动风格,标志性的玻璃穹顶与雕花楼梯非常上镜。</p> <p class="ql-block"> 这家书店曾因电子阅读的冲击陷入经营困境,如今凭借独特的创意成为网红书店。</p><p class="ql-block"> 店员们从封面内容出发,再叠加自己的想象力,拍摄“大片感”宣传照。</p><p class="ql-block"> 这些照片与视觉艺术巧妙融合,如复刻《哈利·波特》经典场景、重现超现实主义名画《情人》等等,让照片变得更加好玩儿。</p><p class="ql-block"> 照片发布到书店的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后意外爆火,吸引了大量粉丝专程前往线下门店打卡,书店也因此成为圣彼得堡的文化打卡新地标。此外,书店还通过举办音乐会、售卖特色文创产品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吸引力。</p><p class="ql-block"> (这里发几张创意照片,文字上下六张,照片中书本旁边的人物均为书店员工,请欣赏。)希望给从业者以启发。</p> <p class="ql-block"> 一群怀揣同频热爱与默契的店员,以灵魂共鸣为笔,在岁月沉淀的老书店里续写文艺篇章。这家见证过两次世界大战硝烟、熬过经济大萧条寒冬、挺过冷战对峙与疫情冲击的老店,未被网络浪潮淹没,反倒借创意东风重焕生机,让文艺的光芒在新时代愈发璀璨。</p> 滴血大教堂 <p class="ql-block"> 滴血大教堂,正式名称是“基督复活大教堂”,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纪念遇刺身亡的父亲亚历山大二世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教堂以莫斯科红场的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为蓝本,以独特的东正教建筑风格和内部7500平方米的马赛克镶嵌艺术闻名于世。高度约81米,五光十色的洋葱头顶在波罗的海的阳光下折射出琉璃般的光泽,透着几分灵动与梦幻。</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建筑,像童话里的城堡,却有一个惊悚吓人的名字——滴血大教堂。</p><p class="ql-block"> 为啥会有这么血腥的名称呢?它真的跟“血”有关吗?</p><p class="ql-block"> 是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血就洒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亚历山大二世以废除农奴制而著名,有着“解放者沙皇”之称。</span>1861年开始力推农奴制改革打破俄国发展瓶颈,还配套推进司法、地方自治等一系列改革,为俄国现代化铺下关键基石,甚至遇刺前已授意起草选举会议草案,距俄国立宪与议会制度仅一步之遥。可改革触碰到多方利益,农民因赎地背负重负,激进派不满改革不够彻底。</p><p class="ql-block"> 他一生遭遇7次刺杀,最终在1881年3月1日被“人民的意志”成员以炸弹致命。</p> <p class="ql-block"> 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的马车经过运河堤岸时,遭遇极端分子的暗杀。第一颗炸弹炸伤了卫兵,亚历山大二世下车查看。第二颗炸弹飞来,亚历山大二世被炸身亡,鲜血染红了现场的鹅卵石。</p><p class="ql-block"> 1883年,亚历山大三世下令在其父遇刺地点修建教堂,并以“滴血”命名,寓意铭记这一历史事件。教堂建成后,遇刺地点被纳入教堂内部,设有专门祭坛,成为对亚历山大二世的永久纪念。</p> <p class="ql-block"> 这段历史的沉重之处,在于它不只是一位改革沙皇的悲剧,更是一个帝国错失转型良机的遗憾。一场本想推动进步的刺杀,最终只把俄国推向了更深的深渊,实在让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手机摄影/一叶扁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文字撰稿/一叶扁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旅行时间/2025.8.27——9.6</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