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也说进城

書畫

<p class="ql-block">  随时代不断的进步发展,小县城的风貌也在不停地变迁。高楼大厦已不是新鲜事儿了,名牌店也随处可见,小吃店无处不有,小巷的烟气也在悄悄地变味;逢人再也分不清记忆中的小市民,他们不论来自哪里,现在都是县城中的一员,填充着县城的人气。</p><p class="ql-block"> 欠发达的小县城,虽然是当地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地,但它永远带有一股乡土气息,它因农村的存在而存在,又因历史的沿革而发展;城乡的交融互动,是乡村文明的繁荣增添了城市文明的多样性,而城市文明的理念又引领了乡村文明的时代性。地处偏僻的县城,大街小巷无不有乡下人的影子,叫卖声中无不释放出一股乡土气,县城实则处于农村包围城市的尴尬局面中,本来想要高大尚又受经济、文化和地域等条件的制约,在发展的进程中总带有一些乡土气息。</p> <p class="ql-block">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小县城也是乡村人进城的首选项,都想通过进城来改变生活现状,分享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尽可能的释放农村劳动生产力,彻底改变自身生存的条件,来实现几代人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户籍、居住区域、劳动就业、市场开放等政策的调整,就人的身份已经没有城市与农村之说。至于工作生活及活动区域的变动,已由自身的因素来决定,适应生存的能力才是流动的主要因素。在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恰逢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绝佳时期。</p><p class="ql-block"> 而进城是农村人多年的奢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给好多人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进城的人也给城市发展注入了力量。而有的为了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就将孩子转到县城,抽出一个大人来专门陪读,一陪就是十几年,其付出就不可言喻了;有的儿女都在县城或外地工作,为了方便照顾将老人安顿在县城,让他们安度晚年,也享享清福;有的靠打工在县城购买了房子,将全家搬离农村,靠打工或做小生意维持生活;有的家庭条件不好,小青年在农村成不了家,硬着头皮在县城买房子,以达筑巢引凤的目的;而扶贫期间又有很多住房条件不好的,在政府的帮扶下,直接拎包近城,一下子改变了生活面貌。总之,城市里的人气不但猛增,而且人的组成也非常复杂,民俗风情、思想观念多少还有些差异,谁对谁不可低估,谁对谁也不敢高攀。</p> <p class="ql-block">  进城后,他们虽然享受到一些红利,多数人成了城市建设的主力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生存条件。但有少数人因适应性不强,能力有限,因移地使得从一种生活方式要过渡到另一种方式,从一种古老式的理念要向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转变。这些看似简单,又对一个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并不简单。加之面临生活、务工、上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受教育程度不同带来的影响,须重新定位生活空间。这对他们来说,看似阳光了好多,实则心情并没有多么愉快。今后如何站稳脚跟,油盐酱醋那一样无不是他们思考的问题。使有的老人忙了多半辈子,突然离开了耐以生存的土地,人闲得无聊,心慌得不可终日;有的陪读家长找不到零工,将重担全压在另一个人身上,时间长了又闲出了毛病;有的人靠打工进城,而随着大基建的收尾,随时面临没有工可打的困境,在城市里呆着并不踏实,农村的三分土地又早已荒芜。有的人进城后没有把握好度,苦力活不愿干,技术活做不来,收入来源无保证,时间长了城里的耽了农村的误了,混成了流浪汉。有的人面对现实生活,心里总是不平衡,如在梦里醒来:为什么别人有如此的生活?自家又为什么不如人。长期的心里压力造成抑郁症,相应产生心里不平衡,仇富仇官不能说没有,这又无形中给家庭、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家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并且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人在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后,才会思考更高级的事情,因为人的和谐是与其他和谐的首要条件,人是和谐的创造者,也是和谐的破坏者的基本因素。所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人的问题,而这又是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如人的素质的提升、城市功能的拓展、就业载体的培育,人性化的服务、良好风尚的养成、文化的传承等等,这些又不能急功近利,更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和付出。</p><p class="ql-block"> 目前,人仍如洪水般的往城市里涌,一时小县城承载能力有限,在短期内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管理者又如何驾驭这架马车、完善城市功能、解决民生等问题,这些都对他们是一种考验。好多方面无不倒逼式的举债干事情,加之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城市的造血功能脆弱,服务功能的缺失,和市场疲软等因素,面对好多民生工程,有想法却一时还没好办法,只能慢步前行。</p> <p class="ql-block">  一个城市的强势不在人多少,主要看二三产业强势如何,也就是看就业载体的总量,它是城市的造血机器,是发展的动力,是就业的前沿窗口。进城就是非农就业,当农村劳动力转变为过剩的城市劳动力时,这无形中失去了平衡,说明这个城市不具备二三业主导的能力,相应创造价值的动力不足,留住人的容量不大。短期内城市的转型没有完全形成,农村的产业模式又带动性不强,城乡协调发展的矛盾仍然存在,致使快速进城不会有理想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在小县城能够留住人,在农村留住根,这是城镇一体化建设中的关键所在,也是协调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难题。因为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而小县城又是区域发展的引擎,两者都不能断链脱节,也不能顾此失彼。</p><p class="ql-block"> 所以,面对人的发展和需求的挑战,进城仍势不可挡,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顾全大区、守住农村、推进城市,来加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长期的发展战略。在当下发展的重要节点,围绕构建美好生活,人人都是弄潮儿,人人都是建设者;而市场经济就如一只无形的手,它的配置作用难以捉摸,作为活动中的人,对待任何事情都不能轻视,也不能盲目跟风进城。要不然,付出只见其皮毛,而不见其筋骨,要立稳也难。</p><p class="ql-block"> 回过头来看,小县城只为人们搭建了生活的平台,创业的路虽有千条,但要活出个人样儿,还真不容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