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知多少》心理团辅活动课

冰冰点点

<p class="ql-block"> 秋高气爽,我们漾西学校的孩子们在倪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电子产品知多少》的心理团辅活动课。一群孩子围在发光的对话框前,眼睛亮得像星星。那一刻,这不仅仅是一堂课,而是一场关于电子与心灵的奇妙旅程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站在讲台前,屏幕上映出的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电子产品图标——手机、平板、耳机、摄像头……它们像一个个沉默的伙伴,陪伴我们醒来又入睡。教室里很安静,孩子们坐得笔直,眼神里有好奇,也有困惑。倪老师轻点遥控器,切换下一页PPT,轻声问:“你们每天和它们相处多久?它们是朋友,还是悄悄偷走你时间的小怪兽?”一个小男孩举手说:“它帮我查作业,但也总让我忘记写作业。”全班哄笑,可我知道,那笑声里藏着真实的挣扎。</p> <p class="ql-block"> 教室的灯光柔和地洒在每个孩子的脸上,他们穿着厚实的冬衣,像一排排认真思考的小松鼠。老师不再只是教孩子“不要玩太久”,而是试着让他们看见:每一次滑动屏幕的背后,是注意力的流失,也是情感连接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  倪老师和孩子们畅聊生活中的电子产品,电脑、手机、相机、收音机一一从大屏幕里出现,像打开一个藏满秘密的百宝箱。科技本身没有对错,就像火可以取暖也能灼伤人。关键是我们怎么用它,而不是被它用。</p> <p class="ql-block">  辩论赛环节中,教室变成了古风擂台。红底白字的“擂”字高悬,两侧柳枝轻摇,仿佛历史的见证者。“正方:电子产品利大于弊!”“反方:弊大于利!”孩子们站起身,声音清亮。有人说起网课让他跟上了进度,也有人讲自己因为打游戏错过了妹妹的生日。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真实的声音在碰撞。这场辩论真正的胜利,是他们开始学会思考,而不是盲从。</p> <p class="ql-block">  小组讨论时,孩子们围坐一圈,像一朵正在绽放的花。红领巾在胸前轻轻摆动,有人低头记笔记,有人抢着发言:“我觉得电子产品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世界,也可能锁住自己。”窗外阳光正好,照在课桌上,也照进他们清澈的眼睛里。</p> <p class="ql-block">  大屏幕前,他们看着动画里的角色为“该不该用手机”争吵不休,台下的他们却开始安静下来。有人小声说:“其实我们都一样,又爱又怕。”倪老师告诉他们:“不用害怕喜欢电子产品,但要学会和它保持距离——就像和最好的朋友,也需要独处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 有趣的小游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都跃跃欲试想上来挑战。</p> <p class="ql-block"> 这次心理团辅活动课从没想让他们彻底远离电子产品,而是希望他们能带着觉察去使用它——知道什么时候该连接,什么时候该放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趟《电子产品知多少》的旅程,不是要给出答案,而是陪他们一起提问。当科技如潮水般涌入生活,我们能做的,是帮孩子造一艘属于自己的小船,有帆,有桨,也有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