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88年我踏遍五个省,穿梭二十多座城,在奔波中度过了整整四个月。当脚步终于停驻于成都,心也悄然落地。恰逢三姐暂离本职工作,就拉上了她。</p><p class="ql-block">每年从三月中旬至六一儿童节,再从九月秋风起至元旦钟声近,我们在学校与幼儿园间辗转演出,半年光阴,如溪流汇海,悄然铺开我儿童木偶剧生涯的初章。</p> <p class="ql-block">离开原剧团,暂时不敢在市区。就先到比较远的地方,先联系了五金机械厂小幼儿园。说好了40块钱一场。叫上老杜和老严,加上三姐,骑着自行车一大早就往天回镇。</p><p class="ql-block">演出大受欢迎。一场小表演超过我原工资一个月的收入。以前工资三十八块五。我们骑着车回城,路过一家饭馆共进午餐。花了十几块钱,大快朵颐。记得点一道菜肝腰合炒。</p> <p class="ql-block">自此,定下演出收费标准:小幼儿园六十,大园八十;学校则按人头计费,五毛或一块不等,视学生多寡而定。这看似微薄的数字,却如涓滴汇流,支撑起我们最初的梦想舞台。每一场演出,都是对信念的一次确认,每一次掌声,都是前行的一声号角。</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在车轮滚滚与幕布开合之间,有属于自己的儿童木偶戏。没有宏大启幕,没有鲜花簇拥,一辆自行车、几根木偶偶儿。由此开始了我在本地面向孩子们的表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