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篇 中国汉字传奇</b></p><h1><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十七章 纵横六书许慎解字</b></h1> 中国人都知道蔡伦造纸,他的英名永垂青史。与蔡伦同在东汉一朝为官的,还有在汉字书写领域里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另一位学者——许慎。他的名声,也许不像蔡伦那样妇孺皆知,但在汉字学术界可谓前无古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最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训诂学家、书法家和词汇学家。他穷毕生精力,呕心沥血写出中国第一部系统解说汉字的“学术专著”,成为了汉字学研究的“文宗字祖”,在中国文字发展历史中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汉文宗字祖许慎</h5> 公元121年,东汉安帝年间,正当“蔡候纸”风行天下之际,龙亭侯蔡伦却遭诬陷服毒身亡。这一噩耗,久病卧床的太尉南阁祭酒许慎只是事后才听人传言。九月初秋,北风透过窗缝吹开帐幡,使病榻上的花甲老人感到一阵阵寒意。他强撑着病体,对侍立在床侧的儿子许冲招了招手,指着书桌上堆放的一叠书稿,示意许冲把它抱到床几上。 岁月不饶人,许慎的脸上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病魔缠身更令他显得格外衰老。很难想象,这骨瘦如柴的老人,就是过去那位“五经无双许叔重”(许慎字“叔重”)。许慎的名字,在当朝人心里,一直是与经学大师联在一起的。他能身居“祭酒”学官之位,用现在的说法,其学术水平已经达到教授级的高级职称。许慎靠着床栏喘息了一阵,一边用手翻动着书稿,一边对儿子说:“你再算算,这书里一共收录了多少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许慎编写《说文解字》22年</h5> “父亲,我又数过好几遍,14卷正文,一共有9353字,加上重字共10516个字”,许冲立即应答道,“当我还在孩提时,就一直帮您在数,已经数了二十多年”。 许慎叹了口气,“是啊,从和帝十二年开始,到现在安帝建光元年,整整二十二年!凡是能见到的前代古文和当朝俗字,似乎已经穷尽。这本书,现在终于可以面呈皇上了。我让你写的奏表完成了吗?”话音刚落,许冲将早已准备好的奏章递给了父亲,许慎满意地笑了笑,低头一字一句地替儿子斟酌起奏文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说文解字》古今版</h5> 据许冲在奏章《上〈说文〉表》中介绍,他父亲的著作包罗万象,涉及到“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一部什么样的书内容能够如此丰富?那只能是《字典》一类的辞书。的确,许慎潜心著述的这部奇书就是一部完备的汉字字典,一部因解释汉字而涉及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书的名称叫做《说文解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许慎父子校对书稿《说文解字》,AI绘图</h5> 东汉时期同一年代,同时升起两颗影响中国汉字书写发展进程的耀眼星座,偶然中包含着必然性。如果说,汉字的规范统一和字形的变革,已由李斯、程邈等人整理小篆、隶书做出了总结;那么可以认为,在汉字大变革接近尾声之际,群众性的书写科技发明活动,是因蔡伦造出高质量的书写用纸而做出的总结;而对汉字结构和造字经验的总结,当时已历史地落在许慎肩上。难怪《说文解字》被后人推崇倍至,唐宋元明清直到现代,都把它视为汉字学经典不断地研读。仅在清代,注释和研究《说文》的著作至少有170余部。清代学者讲:“《说文》是天下第一书,读遍天下书而没有读《说文》,等于根本没有读书”。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天出版的《说文解字》全集</h5> 许慎认为: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他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偏旁,首创了今天还在使用的“部首检字法”。全书对每个汉字的本义进行解释,以反切标注读音,并用小篆文图示。 <h5 style="text-align:center;">部首检字、小篆图示的《说文解字》</h5> 《说文解字叙》中还介绍了汉字的造字原理,即“六书”。在编著时许慎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归纳总结出六书造字法,应该是许慎对汉字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六书”中,真正的造字法是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而转注、假借并未造出新字,只能算作“用字法”。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书造字法</h5> 《说文解字》写道:《周礼》规定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的时候,先教“六书”。我们在此也依照许慎所列举的文字实例来“讲授”六书,对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做一个总结。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字教育,中国文字博物馆</h5> <b>1. 象形。</b>《说文解字》写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jié)诎(qu),日月是也。”即根据实物的形状,画出实物外形的特征。象形是汉字造字之基础。汉字的造字从图画开始。指事、会意、形声都是在象形的基础上进行变化的。象形字在《说文解字》中有364个。许慎给出的例子是“日、月”。其实我们在本书第15章“彦堂揭秘甲骨文字”列举的文字实例,绝大多数都是象形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象形字示例:日、月</h5> <b>2. 指事。</b>象形字多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很少。实物中有些形状难画,且有些抽象意义画不出来,于是就产生了“指事”方法。《说文解字》:“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看字的形状可以知道某种实物形状,再仔细观察指点的部分就知道字的含意了。指事字《说文解字》中收集了129字,许慎给出的例子是“上、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指事字示例:上、下</h5> 许多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刀”字是个典型的象形字,它代表先民们狩猎和打仗的主要武器。倘若需要用文字表达的东西不是刀的整体,而是刀开了口的部位怎么办呢?于是,人们便在“刀”字最锋利的地方加上一点,指出那里才是“刃”。“仓颉造字”时抬头仰望青天,“天”如何画?人生活在天之下,在“人”字的头顶上指出那高深莫测的地方就是“天”。此外,树木的“木”字已经有了象形,那么,在“木”的树梢处加一横,叫作“末”;在“木”的树根处加一横,叫做“本”。成语说的“本末倒置”,其本来的意思是指把树木栽反了,“主次颠倒”应该算引申意义。上述“刃”、“天”、“本”、“末”等汉字都属于指事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指事字小篆“刃、天、本、末”</h5> <b>3. 会意。</b>象形字和指事字或者勾画了某一形体的轮廓,或者在轮廓某处加上指示性的符号。这种由独立形体组成的汉字又叫“独体字”,一般都比较简单。当象形和指事法所造之字都不足以表达丰富多姿的汉语语言时,我们的祖先想出了更巧妙的方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来凑出一个新的意义。这样造出的新字,已开始脱离象形文字的羁绊,向表意文字的方向进化,由此把它们称为“会意字”。《说文解字》写道:“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i),武、信是也。”将两个字合为一个字,呈现新的意义。会意造字比指事造字要广泛一些,《说文解字》中共收1167个,比指事字多1038个。许慎给出的例子是“武、信”。 武字最早由表示武器的戈和表示脚趾的止构成,本义为征伐,引申为勇敢、英勇的会意。信字左边是人,右边是口(言),表示人通过言语传递信息,后来才引申出诚实之会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会意字示例:武、信</h5> 会意字用来表示人类的各种活动比较方便。请看一些与人有关的会意字:“休”字是人依在树上休息,“囚”字则是把人关在牢笼里。俩人相背而坐是“北”字,“北”的原意是“违背”,打仗没有前进反而后退,这就是“败北”。俩人相随的样子是“从”字,取“随从”的字意。人的脚印可以象形描画,那么两脚交叉,一前一后叫做“步”;两脚跨过水流就是“涉”;两脚向下越过山峦当然是“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会意字小篆 休、囚、北、从、步、涉、降</h5> 与文字有关的会意字“聿”(yu),像手拿笔的样子,《说文•聿部》有:“聿,所以书也”(用来书写的毛笔)。后来在古汉语中还可以作语气助词,以填补音节。如:“其山山聿山卒而嵯峨,其水萦纡而绿波。”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会意字示例:聿</h5> 会意字有时需要表达很复杂的字意,必须由好几个形体合起来才能说明问题。这些字的“意”并不容易“会”。中国文字博物馆里举例的几个字,就属这类不太容易会意的字。毓,在甲骨文里,是一个“女”加一个倒写的“子”,表妇女生小孩,为“育”字之初文。沫,右边是面朝左弯着腰的一个人,左下部放着一个器皿,左上方是人的手,即用手捧水在洗脸洗头。卿,二人相向就食。卿和鄉(乡)原来是一个字。解,以刀破开牛角。对此,你必须发挥高度的想象力,才能“会”出这些字的含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会意字:毓、沫、卿、解,中国文字博物馆</h5> <b>4、假借。</b>诸如上述一类会意字,让文字学者们伤透了脑筋。更困难的事情还在于语言中那些较“虚”的义项,无法用类似图画的象形、指事或会意方法表现出来。《说文解字》写道:“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没有这个字,依声音相同假托于其他事,只要声音相同,与意义没有联系。假借没有创造新字。许慎给出的例子是“令、长”。 “令”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如一个人跪坐屋中,作发号施令或听从号令之状。原为接受命令,后借用为官名,如县令、令尹、中书令、尚书令。长,原为头发长,后借用为县长的长。再例如,“自哪儿来”的“自”(本义是鼻子),其实的“其”(本义为簸箕)等等。古人需要使用它们的时候,想画又画不出来,只好“写白字”——借用其他的同音汉字。这就是所谓“假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假借字示例:令、长</h5> <b>5. 转注。</b>《说文解字》写道:“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即部首相同,意义相近,用了相互注释内容的含义。转注也不造新字。许慎给出的例子是“考、老”。“考”的甲骨文字形像是一位手拄棍杖的老人,长着几根稀疏的长发,有一些驼背。它的本义是年老。“考”和“老”的甲骨文本来是相同的,“考”就是“老”,“老”就是“考”。这两个字互为注解。“考”的本义为年老、岁数大,如“富贵寿考”。又引申指死,旧时称已经去世的父亲为“考”,有的称“显考”,有的称“先考”。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转注字示例:考、老</h5> <b>6. 形声。</b>象形、指事、会意,仅用图形方式构造汉字毕竟十分有限,而且构字困难重重。利用语音关系“假借”也带有很大局限性,当新字夺去了原字的字形,那就必须再造一个字。文字是语言的记录形式,要求字能表出它的发音,如果任凭同音同形而不同意义的字大量存在,势必影响到汉字的准确性。我们的祖先创造性地找到了一种科学的“形声”造字法,所造出的汉字,就是 “形声字”。 《说文解字》写道:“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按事设形,再取谐声合成;特别是形旁表义,声旁标音,注入了音标的成分,给造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说文解字》收形声字7697个,占字的大多数。许慎给出的形声字例子是“江、河”,水为形旁,工、可分别为声旁。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形声字示例:江、河</h5> 用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几个有趣的字例,看看古人是如何以象形字为基础而发展形声字的。以酿酒的瓦瓶“酉”(声旁)和液体“水”(形旁)合起来,表达“酒”字。“鸡”字,左边是个“奚”字(“鸡”与“奚”读音相近);而右边的“鸟”字则说明“鸡”是鸟类。左方是一把笤帚,右边跪着一个女人,是表示手拿笤帚扫地的人就是“妇”。 “唯”右边像一只鸟,左边为一“口”,原表示鸟鸣之声,其本义也就是应答声的“唯”,至今还有“唯唯诺诺”的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形声字酒、鸡、妇、唯,中国文字博物馆</h5> 当代文字学家曹先擢先生以“酒坛”为题,讲解了一串与酒有关的形声字。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甲骨文里就发现过神形兼备的“酒坛子”图形,它就是后来的“酉”字。有了这只“酒坛子”(酉)垫底,一大批形声字便很快“酿造”出来:酒坛子旁添“水”,造出了“酒”,“酒坛”充作声旁;饮酒过度,神志不清为“醉”;醉后复苏叫“醒”,“酒坛”又为形旁。“醴”是一种甜酒,“醅”是没有过滤的酒,如果酒里含有杂质,时间久了要变“酸”。 除了曹先生举的例之外,我们还可以往下列举:发“酵”是酒的酿造过程,而“酿”字本身就是造酒……。曹先生打趣地说,甚至酋长的“酋”字也以“酒坛”为偏旁,大概是因为只有能让百姓喝上酒的人,才会被拥戴。“酋”已不是形声字,这当然是题外之话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形声字意画 把酒问青天,AI绘图</h5> 上述字例表明,形声造字法能够迅速地“繁衍”出大量的汉字,我们现在仍然用这种方法创造新字。例如,化学元素周期表里的许多元素,古人闻所未闻。但我们只需借助同音字为音旁,加上形旁的“金”,一下子就造出一大批字:铷、锶、铯、钡、镭、铀、钸、钍、钚、铋、镓……。“认字认半边”,这批新造字的字音,人们读起来,是不会出错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形声字 元素周期表(局部)</h5> 形声字是汉字从表意走向表音的突破。汉字构造发展为形声字,标志着它在结构方面的成熟。虽然在殷商甲骨文里,形声字已初现端倪,但数量明显地少于象形、表意字。可能在春秋战国时,形声字的数量开始超过其他文字。到了许慎的《说文解字》阶段,据清朝人统计的结果,9000多个汉字里占到了82%。而在更晚一些的南宋时期,有人统计当时所用的汉字,属于象形、指事、会意的字仅剩下1455个,形声字却发展为21341个,占总数的94%左右。直到今天,形声字依然是汉字的主流,它为汉字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宗字祖许慎塑像</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