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怨安身<br> <br> 抱怨频生负能量,<br> 沉疴暗起损安康。<br> 心宽自有春风渡,<br> 笑对尘途福寿长。<div><br></div><div> 抱怨如尘,慢病自生<br> 抱怨本是情绪的短暂宣泄,但若成为常态化的思维模式,便会如附骨之疽,悄悄侵蚀身心平衡。古人云“病由心生”,现代医学亦证实,长期的负面情绪与慢性疾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抱怨多则负能量聚,负能量积则慢病生,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被生活实践与科学研究反复验证的真相。<br> 抱怨的本质,是对现实的抗拒与内心的失衡。当一个人习惯用抱怨回应生活的不顺,便会陷入“关注负面—强化不满—滋生焦虑”的恶性循环。职场压力、人际摩擦、生活琐碎,皆可成为抱怨的素材,而每一次抱怨都是在给心灵注入负能量。这种持续的负面情绪会激活身体的应激反应,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免疫力下降,让高血压、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有了可乘之机。就像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木头会腐朽,长期被抱怨情绪浸泡的身心,也会逐渐失去健康的屏障。<br> 反观生活中的智者,往往懂得用接纳与行动替代抱怨。他们并非没有遭遇挫折,而是选择以“事来则应,事过则忘”的心态面对困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源于他对官场失意的接纳;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来自他对人生坎坷的释然。这种积极的心态并非天生,而是后天修炼的结果——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无法改变的现状,转而专注于能掌控的行动,负能量便会失去滋生的土壤,身心也会在平和中获得滋养。<br>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压力陡增,抱怨似乎成了许多人的“情绪出口”。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抱怨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的泥潭,最终损害身体健康。与其抱怨命运不公、境遇不顺,不如学会调整心态,用感恩替代抱怨,用行动破解困境。当我们眼中看到的是生活的美好,心中涌动的是积极的能量,身体自然会焕发生机与活力,慢性疾病也会望而却步。<br> 人生如行路,难免遇到荆棘与坎坷。抱怨是前行路上的绊脚石,不仅会消耗心力,更会损害健康;而积极乐观的心态,则是护佑身心的护身符。愿我们都能放下抱怨,以平和之心接纳生活的不完美,以进取之行改变能改变的现状,让身心在正能量的滋养中保持健康,让人生在豁达从容中绽放光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