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安平</p><p class="ql-block">图/网络</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那种快乐和幸福常常忆上心头。记忆在八十年代初期,县城刚刚兴起彩色电影,而我们老家农村,人们看到的多半还是黑白电影,看电影的场地也在露天场。</p> <p class="ql-block"> 看露天电影,不折不扣是村里的盛大聚会。只要听到村里晚上放电影的消息,孩子们吃过午饭就到村里打麦场抢地方去了。我记得,村里电影放映地,一般在村北的“晒场”,它是两个村合用的打麦场,“晒场”,周围有几个麦秸垛,中场空地比较宽阔,因为长时间碾压小麦,地面都是平整而坚实的沙土地面,晴天地面上没有尘土,雪天地面上没有积水,是村民们看电影以及进行各种娱乐的最佳场所。除了放电影,每到冬天农闲的时间,这个“晒场”就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看露天电影,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那个年代最快乐的事情。县里放映队傍黑就进村了,村干部像迎接贵客一样把放映员接到家里,端上热乎乎的饭菜,电影幕布绑在树上,放映机架到木桌上,放映调试时,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早已把“晒场”挤得水泄不通。</p> <p class="ql-block"> 看露天电影,首要任务是抢占最佳位置,首选放映机前面,其次是左右两侧。占领这些位置,我和小伙伴天黑就来到“晒场”里,当小伙们抢到好位置后,先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框,然后快速的跑回家里,搬上几个小凳子把位置占住。那时候的农村,除了本村人带小凳子,外村人来看电影大多不带凳子,有的把鞋一脱直接当成了凳子坐,有的站在场地外围,本村孩子为了不让别人占划定的位置,在“晒场”周围找些砖头、树枝等把位置占住。有的孩子不放心,干脆带一个马扎守在那里,连晚饭也顾不上吃。等家里人都来了,从父母手中接过一个热红薯,狼吞虎咽地吃掉。</p><p class="ql-block"> 看电影的那一天下午,无论生产队的活有多忙,队长都会让大家提前收工回家,像过年一样,特别是年轻的男男女女,他们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提前吃过饭,早早地来到电影放映地,三三两两站在场地外,说说笑笑,看着一个心不在焉,实际上人人心里都有“小算盘”,眼睛不住的寻找自己的目标,发现并想方设法和“心上人”站在一起,心里如同喝了蜜似的。看电影,也给村里刚订婚的青年男女提供了见面的大好时机,他们能凑到一块说说悄悄话。</p> <p class="ql-block"> 终于等到天黑了,电影开始了,但孩子们忙着和小伙伴玩耍,不会太认真看,因为一部片子会在全县各乡村循环放映,人们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大部分台词都能背下来了。我记得一部电影《闪闪的红星》在邻村和本村看过好几遍。当听到主题歌《映山红》时,我会情不自禁跟着唱。派放映的电影质量很高,接地气,我们百看不厌。</p><p class="ql-block"> 童年时代的露天电影,给我留下许多快乐而甜蜜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