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观象山

岁月如歌

<p class="ql-block"><b>夕阳西下时,我站在观象山脚下抬头望去,那块刻着“观象山”三个大字的巨石在余晖中显得格外庄重。红字映着金光,仿佛不是刻在石头上,而是从山体里生长出来的誓言。山间植物静默,黄叶轻颤,像是被晚风唤醒的记忆。这座城里的山不高,却总让人觉得它藏着什么——也许是百年前的星轨,也许是某次测量地球心跳的刻度。</b></p> <p class="ql-block"><b>沿着石阶往上走,深红色背景般的天幕渐渐铺开,像极了公园介绍牌上的底色。那些字句此刻不再只是信息:这里曾是“弯台窥象”的胜地,是中国现代天文事业萌芽的地方。我踩着渐斜的山路,仿佛也踏进了时间的历法之路。星宿广场藏在林后,节气长廊静候秋声,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就在这山脊之上——原来我们常说的“海拔0米”,是从这里开始丈量的。</b></p> <p class="ql-block"><b>观象山不高,78.9米,却像一根竖立在城市与天空之间的标尺。我曾以为它只是个名字好听的公园,直到亲眼看见那座德式花岗岩古堡式的观象台,在夕阳下泛着沉静的光泽。它不张扬,却自有威严。站在这里,你会突然明白:有些地方的存在,不是为了让人登高望远,而是为了提醒我们——人类曾如何仰望星空,又如何用一根经线、一个原点,去理解这颗旋转的星球。</b></p> <p class="ql-block"><b>穿过一道石拱门,石阶蜿蜒向上,像是通往某个被遗忘的季节深处。井盖静卧在石板上,像时间留下的暗语。两侧石墙爬着藤蔓,叶子已染上秋色,而远处树木与建筑的轮廓在斜阳中柔和下来。这一刻,脚步慢了,心也静了。这山间的小路,不像是供人匆匆穿行的,倒像是专为某个黄昏设计的仪式通道。</b></p> <p class="ql-block"><b>石阶两旁的树影拉得很长,落叶铺成一条柔软的地毯。黄绿交错的叶子在风里微微晃动,像是还在犹豫要不要彻底告别枝头。护栏沉默地守着小路,蓝底白字的标识牌在远处若隐若现。阳光斜照,把整条小径染成琥珀色。走在这里,你会忍不住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的秋意。</b></p> <p class="ql-block"><b>抬头看,枝叶交错间透出一片澄澈的蓝天。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光影,像是一场无声的对话。黄橙相间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有些已经飘落,有些仍紧紧依附。这一刻的光与影,不像是属于某个具体的时间,而像是秋天本身在呼吸。我忽然觉得,夕阳不只是落在山上,它也落在每一片叶脉里,落在每一寸渐凉的空气里。</b></p> <p class="ql-block"><b>石板小径蜿蜒向前,两旁树木渐密,秋色由浅入深。落叶零星散落,像是谁随手撒下的诗句。远处灌木整齐,建筑一角悄然露出,却被树影温柔地遮去棱角。这样的路,适合一个人慢慢走,不必有目的地,只要跟着光的方向就好。夕阳把一切都调成了暖色调,连影子都变得柔软。</b></p> <p class="ql-block"><b>小径尽头,一个模糊的身影正缓缓前行。他(或她)没有回头,仿佛正走向某个只属于自己的时刻。阳光穿过树叶,在石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是时间本身在低语。我站在稍远的地方,没有追上去,只是静静看着那道背影融入秋光。有些路,终究要一个人走;有些黄昏,也只能独自体会。</b></p> <p class="ql-block"><b>脚边的落叶层层叠叠,黄的、棕的、绿的,边缘卷曲,脉络清晰。它们不再属于某一根枝条,却成了大地的新衣。踩上去有细微的沙沙声,像是秋天最后的私语。这些叶子曾见过晨露,也见过星空,如今静静躺在这里,等待风或时间把它们带走。我蹲下身,没去拾,只是看着——原来告别也可以如此安静。</b></p> <p class="ql-block"><b>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静静矗立在绿意之中。石柱高耸,顶端托着一颗黑色球体,像凝固的星辰。石球静默,却仿佛仍在转动,记录着百年前那一场跨越国界的科学协作。矮墙上几颗石球排列有序,像是某种古老的星图。站在这里,你会突然感到一种奇异的连接——一百多年前,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在同一时刻仰望星空,只为测量地球的一次心跳。而今天,我站在这里,听见的是风穿过树叶的声音,也是历史的回响。</b></p> <p class="ql-block"><b>天文台的穹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属光泽,像一只缓缓闭合的眼睛。下部的砖石结构沉稳厚重,铁栅栏后的窗户像是凝视远方的眼。门前那尊母子雕塑静静伫立,“天上的故事”几个字在光影中若隐若现。我忽然明白,科学从来不只是冰冷的数据,它也承载着人类对未知的温柔想象——就像母亲抱着孩子讲述星空,一代代传下去。</b></p> <p class="ql-block"><b>母亲抱着孩子的雕像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柔和。她的目光低垂,仿佛在轻声诉说某个关于星辰的童话。雕像前的台阶通向天文台的门,绿色的门扉紧闭,却挡不住那份传承的气息。科学与温情,在这里奇妙地交融。我们测量经纬,计算节气,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是为了更懂这片土地,更懂我们自己从何而来。</b></p> <p class="ql-block"><b>青岛地标性建筑望火楼</b></p> <p class="ql-block"><b>登上观景平台,城市在眼前铺展。蓝色的天幕下,高楼与树影交错,远处的天际线被夕阳镀上金边。绿色栏杆围住一方宁静,木质顶棚投下斜斜的影子。我靠在栏杆上,看光线一点点褪去。这座城,从海边升起,沿着山势生长,而观象山,始终是它仰望天空的眼睛。</b></p> <p class="ql-block"><b>从高处回望,整座山沐浴在金色的余晖里。树叶在风中闪着光,像是无数细小的星子坠落人间。远处的城市轮廓清晰,阳光洒在楼宇之间,温暖而不刺眼。黑栏杆映着绿地面,分明的色彩对比中,却透出一种奇异的和谐。这一刻,自然与城市不再对立,它们共同构成了黄昏的底色。</b></p> <p class="ql-block"><b>观象山曲廊,电视剧《父母爱情》《天才基本法》拍摄地。</b></p> <p class="ql-block"><b>林间石板地上,几张石桌石椅安静地摆放着,仿佛在等待某个未赴的约会。落叶轻轻覆盖在桌角,像是秋天寄来的信笺。石阶通往更高的地方,而我选择坐下。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肩头,暖意融融。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风穿过林梢的细响,和远处隐约的鸟鸣。原来最好的观象,未必在望远镜里,而在这一刻的静坐中。</b></p> <p class="ql-block"><b>石阶继续延伸,绿树成荫,光影斑驳。左侧斜坡上几块大石静卧,像沉睡的守卫。右侧灌木茂密,藏着几片不肯落下的叶子。远处建筑的一角若隐若现,像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我沿着小路走,不急,也不停。夕阳把一切都拉得很长,包括影子,包括思绪。</b></p> <p class="ql-block"><b>一面老墙爬满了藤蔓,红黄相间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摆动。墙皮有些剥落,却更显岁月的质感。那些交错的枝条,像是自然写下的诗行。我伸手轻触,叶子簌簌作响。这墙见过多少个秋天?又见证过多少次日落?它不回答,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把夕阳染成一幅流动的画。</b></p> <p class="ql-block"><b>原青岛第六中学旧址,青岛籍电影演员谭凯就读过的学校。</b></p> <p class="ql-block"><b>原青岛观象二路小学,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倪萍曾经在这里小学六年级毕业。</b></p> <p class="ql-block"><b>观象二路5号,原礼贤中学,现青岛九中校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在这里居住过一段时间。</b></p> <p class="ql-block"><b>青岛圣保罗基督教堂</b></p> <p class="ql-block"><b>“观象山历史文化街区”的铭牌嵌在石墙上,旁边是一片绿叶与二维码。文字简短,却道出了这片土地的分量。我扫了一眼,没点开链接,只是看着那片叶子——它和山间的每一片落叶一样普通,却又如此不同。因为它提醒我:有些记忆不该只存在手机里,而该留在脚步丈量过的土地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