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环游·鸣沙山&月牙泉

原野

<p class="ql-block">  下午离开瓜州抵达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已近6点,西斜的夕阳已将鸣沙山的山体阴影放大,就连我们映射在沙丘上移动的身影也被拉长了许多,我们必须加快脚步,沙丘之夜已快临近了。</p> <p class="ql-block">  ▼说起鸣沙山被人类记录的历史比敦煌石窟更为久远,在汉代称为神沙山,魏晋始称鸣沙山,都因沙动鸣响而得名,在《三秦记》和《新唐书·地理志》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当中都有明确记载。</p> <p class="ql-block">  ▼鸣沙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相对高度100—600米,主峰海拔1715米。它峰峦危峭、山脊如刃,人乘沙流,有鼓角之声,轻若丝竹,重若雷鸣,此情此景自古被誉为“敦煌八景”之一的“沙岭晴鸣”。</p> <p class="ql-block">  ▼被鸣沙山环抱的月牙泉,因其形似新月而得名。泉水清澈如同镜子一般,有时呈现蓝绿色,有时又呈现出淡黄色。尽管身处沙山之中,在风沙弥漫的环境下依然清澈且不干涸。形成“风吹沙鸣、泉沙共生”的奇特地理现象。</p> <p class="ql-block">  ▼现代科学对鸣沙现象多有研究,看似简单的声学现象却是众说纷呈、莫衷一是,诞生了石英沙粒受外力振动发声、静电发声、摩擦发声、共鸣放大等众多理论解释。</p> <p class="ql-block">  ▼较主流观点认为,“响沙”现象源于多种偶然因素的巧合:如沙粒大小均匀、质地坚硬且含石英成份;滑动摩擦碰撞产生振动;山体内部干、湿相交形成共鸣放大声响等诸多因素。</p> <p class="ql-block">  ▼“鸣沙”现象在世界范围内绝非孤例,在我国除敦煌鸣沙山外,宁夏中卫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新疆巴里坤鸣沙山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p> <p class="ql-block">  ▼古人难以解释这种自然现象,因而编了好多传说,有人说这是汉代将军带兵打仗被沙埋了,鸣声是战鼓的回响;还有说是唐代樊梨花的女兵营被风沙吞没,哭声化成了沙鸣。</p> <p class="ql-block">  ▼来到鸣沙山的游人不免会有疑问,自然界中坚硬如铁的巨岩高山也会被自然伟力千塑万变,<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对千人踩、万人攀的松软沙山为何能保持山体形状千年不变呢?</span></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这种自然现象得益于风力作用和沙粒沉降机制的相互协同。鸣沙山位于敦煌西北部,其主导风向为西风和北风,到了夜间强劲的风力夾带着沙粒由下往上尽吹,滚落的沙粒又重新回到了山顶 。 ‌</p> <p class="ql-block">  ▼鸣沙山这种“经宿风吹,辙复如旧”的自然现象,使其高度和形态长期保持稳定。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登上去又滑下来,但鸣沙山依旧巍然屹立,鸣沙之声始终不绝于耳。</p> <p class="ql-block">  ▼离开鸣沙山前往月牙泉时,天色已暗,云层中洒下的夕阳余晖恰好染红了月牙泉的一角。如果说鸣化山已是难得一见的自然奇观,在万顷沙漠中一汪清泉千年不竭,始终以美丽的半月形相随相伴,就更难能可贵了。</p> <p class="ql-block">  ▼这又是地质结构、地下水补、风力作用共同协调的三大巧合。首先月牙泉位于敦煌盆地鸣沙山北麓的扇形洼地,为地下水提供了贮存空间,成为地下水溢出的天然容器。</p> <p class="ql-block">  ▼党河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河水通过河床渗透补给地下水,在扇间洼地溢出地表形成泉水。‌‌</p> <p class="ql-block">  ▼如此美丽稀有的月牙泉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泉”。</p> <p class="ql-block">  ▼特殊风场是维持月牙泉千年不埋的关键因素,三组风向(东北风、西北风和偏南风)交互作用,将流沙吹回沙山顶部,实现输沙动态平衡。‌‌</p> <p class="ql-block">  ▼正是这种风蚀作用加了深洼地,形成了长久稳定的月牙状轮廓,是风力与地质结构共同塑造了“沙不填泉”的又一自然奇观。</p> <p class="ql-block">  ▼如同大漠中的一对不离不弃的情侣,鸣沙山与月牙泉演绎着“沙不掩泉、共存共生”的浪漫爱情。华灯初上,这对情侣的灯光秀即将上演,可惜鸣沙山之夜,到了展现你最美风情之时,也是与你辞别的时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