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恨水故居的雕花木门后缓缓走出,细雨依旧如江南女子的絮语般缠绵。雨丝细得近乎透明,若有若无地粘在领口,凉丝丝的触感里裹着老宅院特有的樟木香气。<div>青石板路被雨水浸成了深褐色,每一块石板的纹路里都蓄着微光,像是把半个世纪的晨光暮色都攒在了里面。</div><div>雨滴落在石板缝隙的青苔上,晕开极小的水圈,那声音轻得像书页翻动,将我原本急切归家的脚步悄悄绊住。 </div><div>攥着伞柄的手渐渐放松,伞沿倾斜出一道弧线,让雨丝能轻轻落在手背上。原本催促着返程的念头,在这湿润的空气里慢慢化开,转而凝成一个清晰的方向——安徽桐城。</div><div>那是藏在心底多年的念想,像檐角垂落的雨线,看似纤细却始终牵引着心神。同行的伙伴读懂了我眼中的向往,相视一笑间,滚轮的车轮在青石板上转了个方向,朝着桐城市的方向碾出细碎的水痕。 </div><div>车穿行在江淮平原,雨幕中的田野有的绿得发亮,有的一片金黄。稻田像被墨笔晕染过,从浅绿到深绿层层递进,偶尔有白鹭从水田里惊起,翅尖划破雨雾的瞬间,便成了流动画卷里最灵动的一笔。车窗外的景致从都市的楼宇渐变为乡村的马头墙,我指尖划过手机屏幕上的桐城旧照,想象着那座浸在文墨香里的古城,正披着雨雾等我们抵达。 </div><div>踏入桐城老城时,雨势已缓。青瓦白墙的民居沿着街巷铺开,墙头上探出的梧桐枝叶带着水珠,将“桐城派故里”的牌坊衬得愈发古朴。问过街边纳鞋底的老人,顺着她指的方向拐过两个巷口,眼前忽然出现一片攒动的人影——六尺巷到了。</div><div>这条宽不过两米的小巷,夹在两座青砖灰瓦的宅院之间,青石板路被游人的脚步磨得光滑,却依旧保留着雨水浸润后的温润光泽。 很难想象,如今这处网红打卡地,最初只是邻里间的院墙缝隙。巷口的石碑上,“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格外醒目,导游正给围拢的游客讲述着那段佳话。当年张家与吴家为宅基地争执,张家寄信给在京为官的张英,却收到这样一封劝和的家书。</div><div>张家主动退让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便有了这流传百年的六尺巷。雨丝落在石碑上,字迹被冲刷得愈发清晰,仿佛在诉说着那份跨越时空的礼让智慧。 </div><div>我沿着巷口慢慢往里走,两侧的墙壁是新刷的青砖,却特意保留了旧墙的肌理。墙根处摆着几盆兰草,叶片上的水珠晶莹剔透,与石牌坊上“礼让”二字的题刻相映成趣。</div><div>不时有游客停下脚步拍照,孩子们踮着脚抚摸墙壁,老人们则站在巷中低声交谈,言语间满是赞许。</div><div>这小小的巷子,没有名山大川的壮阔,却因一份胸怀与气度,让每个到访者都心生敬意。 巷尾的两家博物馆是新近修缮的,黛瓦粉墙的设计与古巷浑然一体。</div><div>走进西侧的展馆,橱窗里陈列着张英的家书真迹,泛黄的宣纸上字迹遒劲有力,“千里修书只为墙”的字句里,藏着中国人最看重的邻里之道。</div><div>另一侧的展厅则讲述着桐城派的兴衰,方苞、姚鼐的手稿与著作整齐排列,那些墨香与六尺巷的礼让精神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桐城文化的底色。 走出博物馆时,雨已经停了。</div><div>阳光透过巷口的梧桐枝叶洒下来,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几位老人坐在巷口的石凳上聊天,手里摇着蒲扇,语气里满是惬意。同行的伙伴买了两本《桐城派文选》,书页间夹着从巷口捡的梧桐叶。</div><div>我忽然明白,这趟旅程最珍贵的收获,从来不是打卡拍照的满足,而是在雨落青石板的意境里,读懂了礼让二字的重量。 离开桐城时,阳光正将古城的轮廓染成金色。</div><div>车窗外,六尺巷的身影渐渐远去,但那份浸润在雨雾与墨香里的文化底蕴,却像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在了心底。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在陌生的街巷里,与那些沉淀千年的智慧不期而遇,然后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