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山西古韵8_太原晋祠(上)》说到太原晋祠圣母殿左边即南侧的“台骀庙”。本篇续接。<br> 圣母殿前,鱼沼飞梁右有善利泉,左是难老泉与水母楼。我很顺利就看到善利泉。因我在难老泉亭檐前没找到 “难老”匾,就以为其在它处。我不知匾藏在难老泉之上,亭檐里的最高处。先前只见到“晋阳第一泉”横匾。<br> 由此,我先说善利泉。善利泉,俗称北海眼,为晋水第三源泉。“善利”取自老聃《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利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亭为八角攒尖顶,斗拱昂嘴虽已改为明代手法,但间架结构保留北齐风格。 老倌笨得很,在难老泉亭前后绕数圈,连亭后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的水母楼都逛过,就不知那块匾在亭内高处。水母楼一楼殿内塑像不知是何神,门楣上悬有“沧浪之水”匾。 水母楼二楼的水母像为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神龛两旁六个侍女更加引人注目,她们盈盈而立,似正要举步向前,身体与常人相比,略显扁平,增加了少女弱不禁风的柔弱感。水母楼的这几件塑像,手法纯熟细腻,是明代雕塑中比较优秀的作品。 据传,水母姓柳,住在晋祠附近的金胜村。水母出嫁后遭婆婆虐待,命她用尖底的桶每日到远方去挑水,途中不许换肩。挑回后只准将前桶里的水倒入瓮中。有骑马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马鞭放在瓮中一提,水即满瓮。这个秘密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趁柳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大水涌出即将淹没村庄。柳女闻讯赶来,坐在瓮上让水势变小而救了人们,水母也再没有离开水瓮。 没找到“难老”匾,我却将唐叔虞祠又先逛了。唐叔虞祠又名兴安王庙、汾东王庙,是奉祀西周晋国开国诸候姬虞的祠堂。唐叔虞,姓姬,名虞,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受封为唐候。圣母殿内供奉的就是其母邑姜。其子燮父改国号“唐“为“晋”,山西简称“晋”由此得来。后晋敕封神号“兴安王”,北宋改封“汾东王”,明代封“唐叔虞之神”。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年扩建,形成现在格局。 唐叔虞祠是一座独立的三进院落,高大宏伟,祠门悬挂贴金篆书“唐叔祠”匾。唐叔虞祠大殿神龛内塑有唐叔虞像,端坐正中,身穿蟒袍,手执玉圭,虽为明、清后世重装,仍保留了元代塑像的特征。其神龛前两柱上各盘绕泥塑蟠龙一条,在明清时期等级制度特别严格,只有皇宫里才能见到五爪龙,民间禁用,所以唐叔虞祠的这对龙为四爪金龙。神龛内左右各有一侍童,神台下文臣武将相对而立。 两廊之间是过殿,即享堂,殿内陈列着一组元代乐伎塑像,共14尊,分列两侧。她们又细分为管弦乐和打击乐,各自持有笛、琵琶、笙等不同的乐器。我国元代泥塑乐伎多已不存,组成如此完备的乐队,除元代壁画偶见,实物仅此独有。 在唐叔虞祠东边为“昊天神祠”。神祠主要由关帝庙、玉皇阁、三清洞组成。清乾隆六十年(1795)改建,原址起初仅有关帝庙,将唐叔虞祠西的玉皇阁、三清殿迁移于此,形成现在布局。因本祠奉祀主神玉皇大帝,其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故名“昊天神祠”。 昊天神祠分前后两院,前院是关帝祠,后院有三清洞与玉皇阁。我只匆匆看过前院悬有“如天之平”匾额的正殿与隋槐,便退出,后院没涉足。 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建,殿内神龛内为清代所塑关圣帝君像。他头戴帝王冠,身穿帝王服,丹凤眼,卧蚕眉,金脸长髯,是一尊十分罕见的关公塑像。殿周绘有80余幅珍贵的清代壁画,讲述关帝生平故事,画风写实,色彩明艳,是清代连环画中的艺术珍品。 由昊天神祠往回走,先遇钧天乐台,后见东岳祠,再看文昌宫,又拍唐碑两通,其中就有新修晋祠碑铭并序碑。钧天乐台,清乾隆年间创建。前部为三面开敞的歇山卷棚建筑,后部为单檐歇山顶,结构简练,雕绘精细,为祠内清代建筑代表。“均天”取自《列子·周穆王》:“王实以为清都紫微,均天广乐,帝之所居。”旧时每年正月初八,民众在此向关帝献戏。“钧天乐台”匾为当代考古学、古文字学家张颔用大篆所书。 东岳祠坐北向南,与后面的文昌宫一样,都没开放,我只看了祠前那座小巧二柱一门,卷棚顶的方形献亭,还有门前的那株高大古柏。文昌宫因不开放,我同样只远拍了宫门便走。 先前,屡经南边的“盛瀛楼”时,我对楼前两通复制碑想看,却因人多而未近前,后好容易得空隙有机会拍片,却不知哪通是唐太宗李世民于646年亲自书写立的碑的复制碑。回家后反复对照网上资料,基本判明,右边的“唐碑”是《晋祠铭》碑,即《晋祠之铭并序》碑。 原唐碑,保存于晋祠唐碑亭内,方座螭首额书飞白体“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其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共28行1203字,碑的四面都刻有文字,正面记录了唐朝立国后的文治武功,并歌颂唐初的治国方略,背面刻有长孙无忌等功臣的姓名。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是一通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于一体的国宝碑刻。这篇铭文提出了兴邦建国以政为德等“贞观之治”的政治思想。 左侧那通《新修晋祠碑铭并序碑》同样是复制碑,复制于2012年。简介曰此碑:“俗称‘太平兴国’碑,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宋太宗诏立。主要歌颂了北宋开国帝王文治武功和平定北汉的功绩,描述了重修唐叔虞祠的盛况,表达了北宋君臣期望借重唐叔虞祠来保佑大宋皇权永固的思想。此碑是研究北宋平定北汉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研究唐叔虞祠、圣母殿历史变迁的重要史料。” 看过两通复制古碑后,让我打消了去找原碑的想法,因觉得,原碑肯定无新碑文字清晰,何况还不一定开放任由普通人参观。但对晋祠“三宝”,“三绝”已得一睹,偏偏“三匾”的“难老”匾三番五次,往来复行没看到而失之交臂心有不甘。 因周围遍寻“难老”匾不见,内心想此匾一定还是在难老泉,只是自己老眼昏花当面错过,甚至是老年痴呆视而不见都难说。这回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难老泉亭里看到了长1.45米 宽0.7米的“难老”匾。此匾由被人尊为“清初第一书家”的傅山所题,是晋祠第一名匾,被誉为三大名匾中的“神奇之笔”。“难老”二字出自《诗经》中“永锡难老”(“锡”同“赐”),意味生生不息,青春永驻,其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 晋祠“三宝”、“三绝”与“三匾”看完,对我而言,晋祠之游算得大功告成,心满意足,随后的其它景点,虽尽量走到,却已经是纯属打卡行为,不太重视。 印象里,游过晋溪书院。晋溪书院初名晋溪园,始建于明嘉庆四年(1525),为明代重臣王琼的私人别墅。王琼去世后,他的长子改“晋溪园”为“晋溪书院”,成为王氏子弟学习的场所。后因年代久远而渐至圮倾。 1992年6月至1993年6月,仿明清建筑风格修复占地2100平方米的晋溪书院。书院两进院落,建筑古朴典雅,景致清幽,三面环水,与晋祠古建筑浑然一体。中殿面宽三间,进深两间,悬山顶,明间前后辟门,是子乔祠的享殿,名“太原堂”。“太原堂”是王氏家族的堂号。堂号是古代家族门户的代称,与郡望一样,为我国姓氏独有。 后院正殿子乔祠,面宽五间,进深两间,悬山顶,东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很是壮观,殿内塑王氏始祖子乔公坐像,南北两山墙及后墙内壁绘子乔公生平壁画,色彩艳丽,线条流畅,生动有趣,殿前南北配殿均为七间,陈列着王氏历代名人画像,院内广植松树,澹泊雅洁肃穆清幽。 浮屠院是我晋祠收官之行的第二个景点。虽远,却冲那高耸于天的塔辛苦而去。浮屠院,也称塔院,始建年代不详,现大殿与东、西两厢,按《晋祠志》记载重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大殿五间,前廊深1.5米,两边各设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前廊深1.1米,建筑面积538平方米,占地面积1692平方米,与十方奉圣禅寺共同构成晋祠佛教建筑群的主体。 浮屠院中央耸立的舍利生生塔,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 一说创建于唐武德五年(622),宋宝元三年(1040)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2012 年局部维修。舍利生生塔为七层楼阁式砖塔,平面八角形,总高37.8米。塔身逐层适度收分,使得整塔造型稳健挺拔。砖砌台基每边长6.35米,髙1.4 米,上置大型条石砌筑的八角须弥座塔基。塔基每边长4.25米,髙1.58米。塔一层朝南开门,塔内有石蹬,盘旋可至塔顶。二层以上每面设拱窗,虚实相错,每间拱窗上都有砖雕横匾。每层檐下均有砖雕斗拱椽飞,其上出平座,琉璃脊饰代替了小型勾栏,可供凭倚,晋汾美景,皆收眼底。 与浮屠院紧挨在一起的奉圣寺位于晋祠博物馆内最南区,全称“十方奉圣禅寺”,又名“释迦庵”,此处原系唐开国功臣鄂国公尉迟敬德的别院,唐武德五年(622)兴建为寺,唐高祖李渊赐匾额“十方奉圣禅寺”。历史上奉圣寺屡经战乱,兴废多次。现奉圣寺是由原晋祠景清门(山门)、元代建筑汾阳二郎庙中殿(过殿)、明代建筑小店区郝庄乡马庄村芳林寺大殿(大雄宝殿)重新组建而成。 大雄宝殿,北宋熙宁二年(1069)创建,明代重修。原为太原市马庄芳林寺大殿,1981年迁建于此。殿内供奉释迦牟尼、普贤、文殊等9尊像,殿周绘有“佛传图”、“说法图”壁画,为20世纪90年代作品。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包含万有;雄者,摄伏群魔;宝者,佛法僧三宝。 大雄宝殿前右是观音殿,殿内主像为观音塑像,两侧塑十六罗汉像。大雄宝殿前左为地藏殿,殿内的主佛为地藏王菩萨,其它为闵公、道明、十殿阎罗与判官等19尊像,皆为上世纪90年代作品。 大太阳下过为纪念关羽而建的老爷阁,即市楼,行走近400米有“上生寺”。已经不想再入,却让寺外简介牌中“西南隅有鼓楼,与下生寺钟楼相呼应”吸引,想知上寺鼓楼如何与百米之外的下寺钟楼遥相呼应。 晋祠博物馆里,特别是中轴线上总是游人如织,而上、下生寺因位于晋祠角落中显得格外冷清。也就是如我者,想到毕生就来此地一回,不可能会再有机会,才会坚持绕走到。终,搞明白上生寺的鼓楼建于寺内西南隅,而下生寺的钟楼则建于寺内东南隅,两座不同寺庙内的钟楼和鼓楼正好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上生寺创建于北齐天统二年(公元556),明永乐十四年重修(公元1416),寺庙坐北朝南,由正殿、东西耳房、配殿组成。正殿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东配殿塑文殊菩萨像,西配殿塑普贤菩萨像。院内古柏挺拔,生机盎然。 下生寺,又称明月寺,创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坐北朝南,由正殿、配殿、耳房等组成。正殿供奉三世佛,东配殿塑千手观音像,西配殿塑自在观音像。 抵抗着烈日与疲劳,傍台骀泽又行300米,到远远就能看到的晋文公艺术博物馆。内心极想进去一观,可当到面前知博物馆因装修内部暂停开放时,老倌反暗自松了一口气。因不用再为登这座汉代风格高台建筑群,并入内,辛苦早就疲惫不堪的老腿脚。 晋文公姬重耳可是我自学会读古书就熟知的一位极敬佩的古人,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前636-前628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为狐姬。重耳文治武功卓著,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或“桓文”。司马迁《史记》称赞他是“古所谓明君”。除卓越的事功外,他还留下了“退避三舍”、“志在四方”、“贪天之功”等典故。 晋文公艺术博物馆所对着的湖泊为“台骀泽”。台骀泽,又名南湖,占地百余亩,公元1959年依地形地貌挖掘而成,湖岸四周分别建有观湖亭、赵梅生美术馆、景区向曦门和晋文公艺术博物馆。台骀,少昊后裔,中国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因治理汾水有功,被后世尊为汾水之神,相传为张氏祖先,后晋时与唐叔虞一同加封神号,称“昌宁公”。 《山西古韵8_太原晋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