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11月16日,星期天,咸祥芦浦,晴,气温13-24℃</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凌晨3时醒来,一则新闻让我心绪难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交通大学2026年计划招收5000名博士生,首次超过本科招生规模(4995人)。这个数字,是哈佛大学2024-2025学年新招博士生数量的3.6倍,甚至超过了美国排名前20高校博士年招总量的三分之一。放眼全国,博士招生规模从2015年的7.44万人增至2024年的17.11万人,10年间翻了一番。中国的博士扩招,重点集中在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等应用型领域,而美国顶尖大学的博士培养,仍以基础科研为主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高中时,老师曾说国家培养一名大学生需人均投入6万元,那还是40年前的事。如今,培养如此庞大的博士群体,投入的资源恐怕是个天文数字。钱或许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毕竟减少些无效基建,总能挤出经费。我真正忧虑的是:我们能否培养出与文凭相匹配的真才实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高校的升格与扩建,其弊端已有目共睹。不少大学生既未学到扎实知识,也未掌握实用技能。若当初那些中专、技校不盲目升格,或许就业问题会简单得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博士生的培养,对软硬件的要求极高。理想的导师与学生配比、高标准的实验室,这些都是美国博士教育始终保持“高度精英化”的基础。而我们,在如此大规模扩招博士生时,必须直面几个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一,师资力量是否充足,导师与学生配比10比1标准能否达到?真正具备深厚学养的导师有多少?他们能否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达到博士应有的水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二,是否会催生“流水线式”生产?一旦博士文凭贬值,沦为“普通大学生”,其含金量将大打折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三,社会对博士的需求是否真的如此巨大?倘若未来博士生送外卖、甚至面临失业,那这项投入巨大的举措,岂不成了劳民伤财?那时怎么回答含辛茹苦养育子女长大的博士生父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顶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教育功底。美国前20强的大学,哪个院系里没有聚集着诺贝尔奖得主或未来的候选者?各行各业的顶尖力量都汇聚在高校,他们严进严出,牢牢把控着博士教育的质量关。而我们,在各方面条件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若脱离实际,为扩招而扩招,或仅仅为了在博士人口比例上超越欧美,恐怕就走错了方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任何国家的人才结构都应是金字塔形的,越往上越稀缺。这些顶尖的“塔尖”人才,必须是高智商、能引领行业发展的精英。无论身处何处,他们的能力都应是“塔身”和“塔基”人群所仰望的。标杆的价值,不在数量,而在质量。他们能带动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后备力量。就像我,只能写点经历、日记之类的小众文章,若能与已故的宁波大文豪周时奋先生共事5年,有名师指导,再加上写日记的忍劲,或许真有成为一名不错作家的可能。博士的真才实学,远比一纸文凭重要得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或许,我的忧虑有些杞人忧天。国家既然下定决心大力发展博士教育,必然有其深远的考量和配套的措施。我衷心希望,我们培养出的博士生,其水平能与世界顶尖院校的人才比肩,千万别重蹈大学扩招的覆辙,让博士们也陷入“眼高手低、就业困难”的困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