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九峰画家园   笔墨创新写山水 作者 孙振远

山远斋

<p class="ql-block">情系九峰画家园 笔墨创新写山水</p><p class="ql-block">——简评蒋威先生对中国画山水画写意技法之守正创新探索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孙振远</p> <p class="ql-block">巍峨大青山</p> <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8日,“守正创新 笔墨流金:靳尚谊、杨飞云、蒋威、刘万鸣绘画作品联展在内蒙古博物院新馆展览厅隆重开幕。这次联展以“守正•创新•交融”为主线,由著名策展专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先生,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副主任于洋教授精心组织、完美设计、整合多方资源,通过学术性与大众性并重的活动设计,为全国打造了一场展现北疆文化精神内核的艺术盛宴。</p> <p class="ql-block">靳尚谊先生的油画作品《杨门女将》</p> <p class="ql-block">靳尚谊先生的油画作品《思》</p> <p class="ql-block">杨飞云先生的油画作品《雅歌》</p> <p class="ql-block">杨飞云先生的油画作品《思远》</p> <p class="ql-block">这次联展是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内蒙古博物院承办、 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协办的展期为一个月的艺术盛展。联展共展出了四位大家的作品103幅。其中,蒋威先生的山水画作品有43幅。这是他近年来潜心创作的山水新作品。这些作品以大青山、九峰山等有内蒙古地域特点的山川为写生、创作的蓝本,创作出了一系列带有个性化特征和地域性特色的山水画佳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前瞻性。多年来,他虽深耕于故宫文物的修复与书画研究及开展山水画研究与创作工作,但他始终关注、关心着家乡的发展变化,始终把山水画的创作融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脉的传承和发展之中。坚持守正创新,把不断探索中国山水画的新途径、新发展视为己任。特别是透过对家乡山山水水的描绘,努力重塑家乡山水的新形象、展现家乡山水的新面貌。主要了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刘万鸣先生国画作品《背影》</p> <p class="ql-block">刘万鸣先生国画作品《秋境》</p> <p class="ql-block">一、守文化传统 探笔墨创新</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山水画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历朝历代的名家名作层出不穷,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相随相长,形成了传承有序的传统文化艺术正脉。守正,就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正脉。蒋威先生自1979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到后来任职于故宫博物院,数十年间,他亲手修复过宋元明清的名家书画,临摹过董源、巨然、范宽、黄公望等山水大家的传世之作,这些对他的山水画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对传统山水的笔墨、构图、用色等方面的理解,特别是透过纸本的磨损、色彩的晕染,触摸到古代画家的创作心境与技法逻辑。这种“沉浸式”的文脉浸润,使他对山水画创作的核心有了更为深的体会,更增加了创作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九峰云揽</p> <p class="ql-block">桌子山秀</p> <p class="ql-block">二、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的核心在于笔墨的运用。著名艺术评论家傅雷先生曾指出:“笔者,点也线也。墨者,色彩也。笔犹骨骼,墨犹皮肉。笔求其刚,以柔出之;求其拙,以古行之;……干黑浓淡湿,谓为墨之五彩;是墨之为用宽广,效果无穷,不让丹青。且唯善用墨者善敷色,其理一也。”(《傅雷谈美术》)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讲究五笔六墨,他所体现的“墨”的特点,是体现出了一种“骨子里求精神的美”的审美观,是有其深刻的内在的“美”作为支撑的,使人真正品味到其内在精华的“亮墨”。历代先贤对笔墨关系都有着较为全面深刻的比喻和诠释,这已成为千百年来绘制山水画的基本原理。蒋威先生将文物研究的严谨性与艺术创作的灵动性熔于一炉,在创作中坚持“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创作理念和原则。在他的作品中,既有斧劈皴、荷叶皴等传统技法的传承,也有自己在实践中积累和探索出的经验做法。他在对传统的传承中,较为注重对“南北宗”山水审美精神的融合。诸如北方山水以范宽《溪山行旅图》为代表,讲究雄奇、厚重,笔墨刚劲,多以斧劈皴、雨点皴表现山石的质感;南方山水则以董源《潇湘图》为典范,追求平淡天真、空灵秀润,常用披麻皴、解索皴营造氤氲的水汽感。他在创作中,并未刻意偏向某一宗,而是将两者的优长融会贯通。如在《九峰揽胜》中,远处的主峰以北方山水的“高远”构图立势,用浓墨重彩的斧劈皴勾勒山石的轮廓,尽显雄浑大气;而近处的溪流、林木,则借鉴南方山水的“平远”视角,以淡墨轻染的披麻皴表现土壤的松软,再点缀几株水墨淋漓的杂树,刚柔并济间,既展现了山水的壮阔,又传递出自然的生机。他在创作中始终将“笔墨”视为山水画的灵魂。故宫藏画的笔墨里,就藏着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与对生命的理解。一笔一墨都有的出处和道理。他在《家山九峰》中,努力将笔墨的运用和掌控,尽可能地达到“稳、准、活”的要求。在画山石时,将笔锋的提按转折尽可能到达准确有力;墨色的浓淡干湿表现得层次分明,既避免了“板结”的僵硬,又没有“松散”的轻浮;在画树干时,多用中锋勾勒主干、侧锋点染树皮,线条遒劲如老藤缠石,尽可能地彰显出树木的苍劲勃发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翠岭秋华</p> <p class="ql-block">九峰揽胜</p> <p class="ql-block">云起山秀 九峰多娇</p> <p class="ql-block">三、临画抠细节 意境重虚静</p><p class="ql-block"> 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先生曾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画家对意境的追求,就是要通过笔墨营造出一个新的形象和环境。正如古人所讲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一样。意境的营造,也是一个从“自然山水”到“精神家园”的审美升华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是山水画的核心追求——它不是对自然山水的简单再现,而是画家情感、思想与自然景致的融合,是“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蒋先生的山水画,始终以“意境营造”为核心,他不满足于对自然山水的写实描绘,而是通过笔墨、色彩、构图的综合运用,将“自然山水”升华为“精神家园”,让观者在画面中找到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慰藉。</p><p class="ql-block"> 在技法融合上,蒋先生还将故宫文物修复中的“临摹技法”转化为创作中的“细节刻画”能力。作为文物修复师,他擅长对古代书画的细节进行精准临摹,这种“抠细节”的功夫,被他运用到了创作中,让他的作品兼具“大气势”与“小细节”。如《松荫论道》中,远处的山峦以“大写意”的笔法勾勒,笔墨松动,尽显气势;而近处的松针、人物的衣纹,则以“工笔”的笔法刻画,松针的疏密、衣纹的褶皱都清晰可见,甚至人物手中的书卷、桌上的茶具,都刻画得细致入微。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技法融合,既避免了“大写意”山水的“空泛”,又克服了“工笔山水”的“拘谨”,让画面既有整体的意境,又有可触摸的细节。观者在欣赏时,远看能感受到山水的壮阔,近看能品味到细节的精妙,这种“多层次”的审美体验,正是当代人对艺术作品的核心需求之一。</p><p class="ql-block"> 他笔下营造的“意境”是“虚静”的。“虚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源于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哲学思想,强调以宁静的心态观照自然,在画面中营造“空灵、淡泊”的氛围。在他的作品中,“虚静”的意境无处不在——无论是《月夜孤舟》中,江面的留白与孤舟的剪影形成的“静穆”,还是《峡谷云岚》《家山云岚》《听泉图》等传递出的是“静谧”的信息,都让观者在欣赏时,内心的浮躁被逐渐抚平,进而进入一种宁静的状态。这种“虚静”的意境,并非无源之水,而是他对故宫藏画中“平淡天真”审美精神的继承,也是他对当代人“焦虑心态”的回应——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渴望找到一处“心灵的栖息地”,而他的画作,正是通过“虚静”的意境,为观者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p> <p class="ql-block">青山揽胜</p> <p class="ql-block">听泉图</p> <p class="ql-block">九峰最高处</p> <p class="ql-block">四、立足内蒙古 画家乡山水</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在这里,不仅有着雄浑壮丽、水草丰美的苍茫草原、有着众多的河流湖泊;还有着被誉为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河套平原;不仅有着中国最古老的一段长城、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还有着众多出土的文物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乃至北魏、宋元辽金的诸多历史文物见证;不仅有九曲十八湾的黄河流经的几字湾,还有着绵延起伏的阴山山脉及阴山之巅海拔在2338米高的九峰山诸景……。大自然的瑰丽与神奇,造就了内蒙古独特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厚重的草原文化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独有的内蒙古地域文化特征。文化孕育了人文,艺术演绎和造就了美的灵魂。从闻名遐迩的阴山岩画,到万里黄河的沿途写生;从绿色草原的蒙古包、勒勒车的古老传说,到新时代万马奔腾的蒙古马精神;从沙海戈壁滩上呈现出的林海绿洲,到荒山秃岭变为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建设等等,都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宝库。</p><p class="ql-block">作为从内蒙古包头市走出去的画家蒋威先生,他将画笔转向家乡内蒙古辽阔的沃土,特别是透过对家乡山山水水的反复观察了解、深入采风采写,对大青山、九峰山及有内蒙古特色的自然山川进行了多次的写生、描绘、创作等活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他创作的《九峰聚秀》《巍峨大青山》</p><p class="ql-block">《云起山秀》《九峰多娇》等作品表现了内蒙古山水所承载的“雄浑、壮阔、苍茫、静寂”的精神气质。</p> <p class="ql-block">峡谷云岚</p> <p class="ql-block">千峰入云</p> <p class="ql-block">乌拉山大桦背</p> <p class="ql-block">蒋威先生的山水画创作立足于内蒙古这片沃土,寻找表现现代山水的最佳途径。所表现的山水写意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如何让反映内蒙古山水风貌的作品“走出去”,走向全国、走向国际?他以“山水”为载体,传递着中国的审美精神与哲学思想,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近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在海外展出,如“中国故宫艺术展”(法国卢浮宫)、“中华山水魂”(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海外观众通过他的画作,不仅看到了中国山水的“美”,更理解了中国“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如在法国卢浮宫展出的《青山圣水》,就被法国艺术评论家评价为“‘东方意境’的最佳诠释——它没有西方绘画的强烈色彩与写实技巧,却用最简洁的笔墨,传递出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传播”,既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当代中国画的“国际化发展”探索了路径。(作者系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蒋威先生接受各媒体记者的采访</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秦娜向观众讲解蒋威先生的国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各媒体对联展进行了全面报道。人民网、新华网、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中国美术报》、<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新社、</span>《内蒙古日报》、《都市头条》、《作家美文》、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天天看》、草原全媒、奔腾融媒、《北方新报》、新北疆文旅等媒体对此次联展进行了报道。 </p> <p class="ql-block">蒋威先生与作者合影</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孙振远,男,汉族。籍贯:河北省。1960年3月,出生于草原钢城——包头。现为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美术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曾先后出版了《地方名胜游思录》《金胜人的风采》《心海绿洲》《牟少峰书画艺术访谈录》《书画意蕴赏评》等著作;曾在《中国社会发展战略》、《方圆》杂志等报刊上发表业务论文30余篇; 在《人民日报》、《检察日报》及省市报刊上共发表新闻稿件千余篇;两次曾被检察日报社评为“全国百名优秀通讯员”受到表彰。论文“浅谈促进中国书画艺术跨国际交流发展的新途径》入选《首届国际书画艺术发展论坛文集》; 曾在《中国书画报》、《中国文艺》新媒体等报刊上发表“浅论主题性绘画创作的发展与当代特征”、“寻找毕加索的历史足迹”、“生命觉悟中的诗意行走”等多篇论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