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著名国学大师曾仕强说: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他身上所带的特性都是前世注定的,作为家长,要顺着孩子的特性去培养他,引导他,而非按照大人的思想去左右孩子。这与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所说的“因材施教”的理念殊途同归。作为一个生育了两个孩子的母亲,更是对此深以为然。</p><p class="ql-block"> 从小,儿子就迷恋上了地铁。学龄前,只要一哭闹,大人就带着他去坐地铁,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地铁里的他只静静地欣赏着窗外的“风景”,而你可以坐在他身边静静地刷着手机,完全不用担心他会凑上来和你一起刷视频,至于是狭长隧道里究竟是什么精彩内容深深吸引了他,或许只有孩子自己知道,也或许他只是享受地铁行进过程中的那份快感。就这样,地铁成了儿子小时候最真实且最庞大的玩具。</p><p class="ql-block"> 随着儿子渐渐长大,我原以为他会对枯燥乏味的坐地铁行为感到无聊,却未曾想这份热情有增无减。每到周末,他仍把坐地铁作为放松休闲的最佳模式,哪怕时间有限,只坐个几站路似乎也能起到即时缓解学习压力的作用,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尽管我曾多次建议带儿子去博物馆、美术馆观展,但他似乎仍只对坐地铁感兴趣。当然,事实也证明,儿子坐地铁也绝非一无所获,至少对于我们生活的这座南京城里有几条已运营地铁以及几条规划中地铁他都了如指掌,规划中地铁将于什么时候建成开通他也如数家珍;每次我们有需要坐地铁出门的行程,他就是向导;他还精确地告诉我上班途中换乘地铁时,在哪个车厢位置换乘可以用时最少;对于乘坐地铁的生产时间、车厢编号、不同线路地铁车门开关声音的区别乃至不同城市的地铁区别也都有研究。我渐渐意识到,原来儿子不仅仅是在享受坐地铁的过程,更是在观察关于地铁的一切,他的世界远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这么肤浅。</p><p class="ql-block"> 既然儿子对于地铁有如此浓厚的兴趣,那我们为何不能投其所好呢?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从儿子坐地铁的陪伴者,变成帮助其掌握更多地铁知识的“养分”提供者。最大程度地助力他保持对地铁的这份热情和兴趣。我们可以帮他寻找更专业的资料,比如,从看地铁线路图到看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图;从记站名到了解地铁的编组、信号系统、供电方式;从听声音到了解车辆制动原理、电机工作原理。同时考虑给他提供工具支持,比如买专业的绘图工具,鼓励他绘制自己理想中的地铁线路图;教他使用简单的视频剪辑软件,让他把观察到的现象做成“科普小短片”;引导他建立自己的“地铁数据库”或博客。尝试将兴趣与多学科连接起来,开展项目式学习,比如将地铁与数学、统计学、运筹学联系起来,一起计算地铁的发车频率、客流量、不同路线的最优换乘方案;与物理联系起来,研究地铁是如何启动和刹车的?(力学)地铁的电力是从哪里来的?(电磁学)为什么隧道里的风声那么大?(空气动力学);与地理与城市规划联系起来,一起研究为什么地铁线路要这样设计?为什么这个站是换乘站?这和城市的人口分布、功能区划(商业区、住宅区)、历史发展有什么关系?与工程与建筑联系起来,了解不同地铁站的建筑结构(浅埋、深埋、高架),观察隧道的挖掘方式(盾构法),甚至研究地铁站的室内设计与导视系统;与历史与人文联系起来,研究城市最早的地铁线是哪一条?老线路和新线路有什么不同?地铁站名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当然,要将这些美好想法付诸实践,需要我们做家长的首先保持一颗不断学习的心,在自己储备了相当知识后引导儿子一起去思考、去探索。如果在彻底打开地铁这个神秘潘多拉之后,儿子依然能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他或许真的可以找到能让自己快乐的源泉,把小时候对地铁的“兴趣”转变为与众不同的“才华”,这样的人生也才有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