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书架上并列摆着两本书,一本是深蓝封面的《一读就入迷的中国史》,一本是朱红封面的《一读就入迷的神秘古国》。蓝得沉静,像深夜翻涌的江水,映着山影与古人面容;红得热烈,如初升的朝阳照在虎纹图腾上,透出远古的威严。我常在午后随手抽出一本,指尖划过书脊,仿佛触到了时间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翻开《中国史》,陆锋的文字不端不着,像一位老友坐在灯下讲古。从夏商周的青铜鼎到秦汉的烽火台,从唐诗的月光到宋画的烟雨,他把千年文明揉碎了、化开了,再轻轻铺展在你眼前。没有枯燥的年表,也没有生硬的术语,只有一个个鲜活的人,在历史的长河里浮沉、抉择、闪光。那个戴冠冕的古人头像,仿佛正望着我,说:来,听我说说这五千年。</p> <p class="ql-block">而《神秘古国》则像一场穿越荒原的夜行。钮勤章用笔如执火把,照亮了楼兰的沙丘、高句丽的城垣、夜郎的密林。那只封面上的白虎,不只是装饰,它是图腾,是守卫,是沉睡文明的魂魄。读着读着,你会觉得风从西域吹来,带着驼铃与梵音,耳边响起未被破译的古语。这些古国虽已湮灭,但它们的文明碎片,仍嵌在中国文化的肌理之中。</p> <p class="ql-block">有时我会把两本书并排放着读,像对照两面镜子——一面照见我们从何而来,一面映出我们曾想象过的世界。中国的“史”从来不只是帝王将相的记录,它是市井的烟火、边塞的寒月、士人的笔墨、工匠的巧思。而那些神秘古国,则提醒我们:文明不止一种模样,辉煌也不必永恒。它们的存在,让我们的历史更立体,更辽阔。</p> <p class="ql-block">红色封面的《神秘古国》在书架上格外醒目,像一团不灭的火。每当我疲惫时,看它一眼,就想起那些在黄沙中被风刮出轮廓的遗址,想起考古学家拂去尘土时的屏息。历史不是死物,它是活的追问。谁建造了这些城?谁驯服了这只虎?谁在星夜里写下第一行文字?这些问题,比答案更动人。</p> <p class="ql-block">深蓝的《中国史》则像一口静水深潭。它不喧哗,却深不见底。陆锋写司马迁忍辱著《史记》,写张骞孤身出西域,写玄奘负经过雪山——这些身影穿越时空,落在今天的我们肩上。读它,不只是了解过去,更是寻找一种精神的来路。我们为何敬天地、重人伦、尚气节?答案,都在这一页页泛黄般的文字里。</p>
<p class="ql-block">这两本书,一红一蓝,一烈一静,像阴阳两极,共同撑起我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它们不是教科书,而是通往过去的船票。每翻一页,都像推开一扇门,门后是山河,是人心,是从未断流的文明长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