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眼前一樽又长满</span></p><p class="ql-block"> 一一从酒文化视角解读张谓《湖上对酒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卢守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眼前一樽又长满”,唐代诗人张谓在《湖上对酒作》中以这句直白朴素的表述,将酒置于湖光山色与人际交往的核心位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从来不止是饮品,更是情感的载体、社交的纽带与精神的慰藉。这首盛唐之后的七言古诗,以酒为线索串联起自然之美、友朋之乐与人生之达,既延续了唐诗中酒文化的精神内核,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品格。从酒文化视角切入,便能清晰窥见诗歌中酒与自然、酒与社交、酒与心境的深层关联,体会其“清水出芙蓉”的艺术魅力与豁达自在的生命情怀。 </p> <p class="ql-block"> 酒与自然的相融共生,是这首诗酒文化内涵的首要维度。中国酒文化自古便与自然有着不解之缘,“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饮酒场景中得到生动体现。张谓开篇即写“夜坐不厌湖上月,昼行不厌湖上山”,湖光山色与酒樽构成了和谐的审美图景。“眼前一樽又长满”的妙处,在于它将酒的存在自然嵌入天地大美之中——白日的青山、夜晚的明月是永恒的背景,而不断斟满的酒樽则是连接人与自然的媒介。诗人并非刻意借酒赏景,而是在“不厌”的沉浸中,让酒成为自然之美的一部分。这种境界不同于李白“举杯邀明月”的孤独浪漫,也异于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离愁别绪,而是酒与自然的平和共处:山月无需邀约,酒樽无需劝饮,一切皆出于本心的喜爱与自在。</p><p class="ql-block"> 酒作为社交纽带的功能,在诗歌中得到了温暖的呈现。盛唐虽已过,但和平时代的人际交往仍保留着从容谐调的底色,而酒正是这种和谐关系的见证者。“主人有黍百余石,浊醪数斗应不惜”,主人的慷慨与诗人的率真,通过“浊醪”这一意象自然流露。“浊醪”即粗酿的米酒,不同于宫廷宴饮的玉液琼浆,它是民间社交的常见饮品,代表着质朴真诚的情谊。主人不惜数斗浊醪待客,诗人坦然接受这份盛情,酒在此处成为超越物质的情感符号——它无关身份地位,只关乎知己相聚的欢愉。“即今相对不尽欢,别后相思复何益”,更是将酒与社交的即时性价值推向极致:眼前的对饮尽欢,远比别后的遥遥相思更为珍贵。这种以酒惜缘的态度,体现了中国酒文化中“惜当下”的社交智慧,酒成为凝聚情感、化解距离的纽带,让友朋相聚的时光在觥筹交错中变得格外真挚动人。</p><p class="ql-block"> 酒与心境的相互成就,彰显了诗歌酒文化的精神内核。张谓在诗中并未借酒浇愁,而是以酒明志,借酒抒发“心中万事如等闲”的豁达心境。“眼前一樽又长满”不仅是酒樽的物理状态,更象征着心境的充盈与自足。在中国酒文化中,酒既能触发人生感慨,也能让人超脱世俗烦忧。张谓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酒化为一种“平常心”的催化剂:面对“万事”的纷扰,酒樽的满溢成为一种心理暗示,让人在饮酒中放下执念,回归内心的平静。这种心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积极的自我调适——“风光若此人不醉,参差孤负东园花”,诗人并非倡导放纵沉溺,而是主张在美好的春光与友朋的陪伴中,以酒助兴,不辜负当下的每一份美好。酒在此处成为精神的“调味品”,它让自然之美更显灵动,让社交之乐更添醇厚,更让人生态度趋于从容。这种以酒养性的境界,正是中国酒文化中“借酒修身”的重要体现,酒不再是麻醉神经的饮品,而是滋养心灵、提升境界的精神食粮。</p><p class="ql-block"> 诗歌的语言风格与酒文化的质朴内核形成了完美呼应。张谓采用近乎口语的表达,“不厌”“又长满”“应不惜”等表述通俗自然,如同友朋对饮时的闲谈,与“浊醪”的质朴特质相得益彰。重复排比的句式如“夜坐不厌”“昼行不厌”,则模拟了饮酒时的节奏韵律,朗朗上口又自在洒脱。这种“天然去雕饰”的语言风格,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酒文化的本真之美——酒的魅力不在于外在的包装,而在于内在的醇烈与真诚;诗歌的魅力也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情感的真挚与境界的高远。初唐七古的华丽辞藻在此被彻底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与饮酒场景、心境状态高度契合的疏朗文风,让酒文化的质朴与诗歌的自然形成了内在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从酒文化的视角审视《湖上对酒作》,可见张谓以“眼前一樽又长满”为支点,构建了一个融自然之美、社交之暖、心境之达于一体的审美世界。酒在此诗中不再是单纯的意象,而是贯穿全诗的文化符号:它连接天地与人伦,沟通情感与心灵,既延续了中国酒文化“天人合一”“以酒寄情”的传统,又赋予其平和、质朴、从容的时代特质。在盛唐诗歌的璀璨星河中,这首诗或许没有李白“酒仙”式的传奇色彩,也没有杜甫“酒愁”式的沉郁顿挫,但它以酒为媒,唱出了和平时代普通人的生活乐趣与精神追求。正如那不断斟满的酒樽,诗歌所传递的豁达自在、珍惜当下的人生态度,历经千年依然能引发共鸣,成为中国酒文化与诗歌艺术交融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附原作</p><p class="ql-block">湖上对酒作</p><p class="ql-block">张谓</p><p class="ql-block">夜坐不厌湖上月,昼行不厌湖上山。</p><p class="ql-block">眼前一樽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p><p class="ql-block">主人有黍百余石,浊醪数斗应不惜。</p><p class="ql-block">即今相对不尽欢,别后相思复何益。</p><p class="ql-block">茱萸湾头归路赊,愿君且宿黄翁家。</p><p class="ql-block">风光若此人不醉,参差孤负东园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