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专刊】邓晓明:江西古代气象初探之八 ——樟树气候在确立“中国药都”中的分量

邓氏文化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西古代气象初探之八</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樟树气候在确立“中国药都”中的分量</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西省气象局 邓晓明</b></div></b> 樟树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它以其悠久的中医药历史和文化享誉海内外,是名副其实、经久不衰的 “中国药都” 。<br> “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这句流传数百年的古语,是樟树作为中医药中心地位最生动的写照。“不齐”:指的是樟树药材集散能力强大,天下药材种类在这里应有尽有,齐全完备;“不灵”:指的是樟树的中药加工炮制技艺高超,经过樟树药师之手的药材,药效才能得到最大发挥,灵验有效。<br> 一、樟树的药文化源远流长<br> 樟树的药文化源远流长,始于东汉,成于唐宋,盛于明清,历时1800多年而不衰。<br> (一)肇始之初(汉代):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在樟树境内的阁皂山采药炼丹,开创了樟树医药的先河,阁皂山也因此被誉为“清江碧嶂”的天然药圃。<br> (二)发展壮大(唐宋):唐代辟有“药墟”,宋代设有“药市”,中药材交易市场初步形成,成为区域性的药材集散中心。<br> (三)鼎盛辉煌(明清):明清时期,樟树药帮与京帮、川帮并列为全国三大药帮,且樟树药帮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和精湛的加工技艺行走全国,奠定了“药都”的至尊地位。每年一度的全国药材交易会吸引了四海客商。<br> (四)当代传承(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传统得以发扬光大。自1958年起,樟树每年举办一届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药交会),这是中国中医药界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盛会之一,至今已是数十届。 二、特色与构成 樟树作为药都,并非虚名,而是由坚实的产业、文化和技艺支撑的。<br> (一)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集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科研于一体的完整现代医药产业体系。拥有众多知名的制药企业(如仁和集团)和庞大的医药营销网络。<br> (二)精湛的“樟帮”技艺:“樟帮”中药炮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炮制工艺独到,讲究“谨遵古法,不失其度”,如“白芍飞上天”、“槟榔不见边”等,通过精细的切割和炮制,极大程度地保留和提升了药材的药效。<br> (三)繁荣的交易市场:拥有大型的现代化中药材专业市场,是南方重要的药材价格形成中心和集散地。<br> (四)深厚的文化底蕴:市内建有中国药都中医药博物馆、樟树市博物馆等,系统展示中医药文化和樟树药都的发展历史。葛玄炼丹的阁皂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和旅游景点。<br> (五)小结:樟树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它将古老的传统与现代的产业完美结合:<br> 1. 历史:拥有超过1800年的中医药文化积淀。<br> 2. 技艺:拥有国家级非遗“樟帮”中药炮制技艺。<br> 3. 产业:拥有覆盖全产业链的现代医药集群。<br> 4. 地位:拥有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中药材交易会。<br> 因此,樟树被授予 “中国药都” 的称号,是实至名归的。它不仅是江西的骄傲,更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瑰宝和活态传承的典范。 三、樟树“中国药都”确立与气候的关系 樟树成为名扬天下的“中国药都”,其确立过程与气候条件之间存在着深刻且多层次的关系。气候并非唯一因素,但它是奠定基石、贯穿始终的关键自然要素。<br> 总的来说,樟树药都的确立与气候的关系可以概括为:适宜的气候孕育了丰富的本地药材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保障了药材的集散、加工与交易,最终通过“樟帮”药人的技艺,将气候的馈赠转化为药都的辉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详细解析这种关系:<br> (一)层面一:气候直接孕育了樟树本地的药材资源库<br> 樟树地处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平原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这种气候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br> 1.光热充足,雨热同期: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降水充沛。这种气候非常适合多种喜温喜湿的药用植物生长。本地盛产的枳壳、陈皮、苏叶、前胡、荆芥、香薷等道地药材,都是在这种气候环境下茁壮成长,积累了丰富的药用成分。<br> 2.关键物产——樟树“商州枳壳”,是最能体现气候与药都关系的标志性产品。枳壳(酸橙的干燥未成熟果实)是樟树的道地药材,被誉为“中国枳壳之乡”。其皮青、肉厚、色白、香浓的品质特征,与樟树地区的充足光照、适宜湿度密切相关。优质的枳壳不仅是重要的交易商品,也成为了樟树药材加工(如饮片炮制)的重要原料,打响了樟树药材的名声。<br> 3.结论: 没有本地丰富的药材产出,就难以形成最初的药材交易基础。适宜的气候是这片土地成为“药材摇篮”的先决条件。<br> (二)层面二:气候条件保障了药材的集散、加工与储存。<br> 樟树位于赣江与袁河交汇处,是水陆交通要冲。但其能成为全国性的药材集散中心,而非仅是区域市场,气候扮演了“幕后功臣”的角色。<br> 1.利于交通与集散:亚热带季风气候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使得赣江在历史上多数时间具备较好的通航条件。来自天南地北的药商可以相对方便地将药材(如东北的人参、云南的三七、四川的黄连、甘肃的当归)通过水陆联运汇聚到樟树。同时,温和的气候也使得全年的交易活动不易受到极端严寒或酷暑的影响。<br> 2.利于药材的加工与炮制:“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到樟树不齐”。这句谚语的核心在于“樟帮”精湛的加工炮制技艺,而许多技艺的成功实施离不开特定的气候条件。<br> 晾晒与干燥:药材的干燥是保证品质、防止霉变的关键步骤。樟树地区日照时间长、通风条件好,为药材的自然晾晒提供了理想环境。例如,陈皮、枳壳等都需要长时间的晒制才能达到最佳药效。<br> 饮片制作:切割后的饮片需要快速干燥以保持色泽和成分,樟树的干燥天气正好满足这一需求。<br> 利于仓储与保管:虽然潮湿是药材储存的大敌,但樟树药人在长期实践中发展出了一套应对本地气候的仓储保管技术(如使用石灰、木炭吸湿,精心设计仓库的通风结构)。他们对本地气候的深刻理解,反而转化为了在药材保管上的技术优势。<br> 3.结论: 气候条件使得樟树具备了成为大型物流枢纽的潜力,并间接促成了其核心竞争优势——药材加工炮制技术的形成与发展。<br> (三)层面三:气候通过“药交会”巩固了药都的地位<br> 自1958年开始,樟树每年都会举办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药交会)。这场盛会能持续举办并成为行业风向标,也与气候有关。<br> 宜人的会期:药交会通常安排在秋季(10月底至11月初)。此时的樟树,秋高气爽,温度适宜,湿度降低,既避免了夏季的炎热多雨,也避开了冬季的湿冷。这样舒适的气候环境,极大地便利了全国各地药商的长途旅行、现场看样、洽谈和交易,为大型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天时之利。<br> (四)总结:樟树药都的确立与气候的关系是一种 “天赋”与“人创”的完美结合:<br> 1. 天赋(自然基础):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像一位慷慨的母亲,为樟树提供了丰富的本地药材资源(如枳壳),并创造了适宜药材集散、加工的自然环境。<br> 2. 人创(人类活动):樟树药人(“樟帮”)敏锐地抓住并利用了这种气候优势,发展出了精湛的药材种植、鉴别、炮制、保管技术,并选择了最适宜的季节举办交易会,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品牌。 四、初探小结 气候是樟树药都得以确立的基础性环境要素和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它深深烙印在樟树药材的基因里,也贯穿于药都千年发展的历史脉络中。 <br>二0二五年十一月二十日于《江西气象史》编辑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