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西古代气象初探之六</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景德镇瓷业兴起与天气气候的关系</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西省气象局 邓晓明 </b> </div><div>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中国乃至世界最著名的瓷器产地,被誉为“千年瓷都”。其英文名“China”即源于西方对“昌南”(景德镇旧称)的音译,后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这本身就证明了景德镇瓷器在世界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一、景德镇的制瓷历史源远流长 景德镇的制瓷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脉络清晰地记录了中国瓷业的演进。<br> (一)始于汉唐:早在东汉时期,景德镇就开始烧制陶瓷。至唐代,景德镇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被誉为“假玉器”,并成为贡品,奠定了其制瓷地位。<br> (二)成名于宋: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偏爱此地烧造的瓷器,皇帝将其年号“景德”赐予这座小镇,从此“景德镇”之名沿用至今,蜚声海内外。宋代,景德镇独创了清雅莹润的青白瓷(影青瓷),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瓷种之一。<br> (三)鼎盛于元明清:<br> 1. 元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这是历史上首个官方瓷器管理机构。元青花瓷在此时期诞生并达到艺术巅峰,钴料绘画与透明釉的结合,开创了彩瓷的新纪元。同时,成功烧制出釉里红、卵白釉(枢府瓷)等名品。<br> 2. 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设立了“御窑厂”,专为宫廷烧造瓷器。永宣青花、成化斗彩、万历五彩等旷世珍品层出不穷,技艺登峰造极。<br> 3. 清代:康雍乾三朝,景德镇瓷业达到历史最高峰。粉彩、珐琅彩的发明使得瓷器色彩更加绚烂华丽,造型和工艺都极尽精巧之能事,至今难以超越。<br> 景德镇四大名瓷以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景德镇千年窑火不熄,其瓷业发展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陶瓷文明史。它既完美传承了古老的工匠精神与核心技艺,又以其博大的胸怀拥抱现代艺术与创新。今日的景德镇,正以其“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恢宏气度,继续书写着“瓷都”新的传奇。 二、景德镇瓷业与气候的关系 景德镇能成为千年瓷都,“水土宜陶” 是根本原因,而 “气候” 是“水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景德镇瓷业的兴起与当地气候之间存在着深刻且多层次的关系。总的来说,景德镇的气候并非直接“导致”了瓷业的兴起,而是为其提供了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优越条件,使得瓷业能够在此地生根、繁衍并臻于极致。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r> (一)为原料制备和坯体干燥提供理想条件(温度和湿度)<br> 景德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br> 1.坯体干燥:瓷器生产过程中,成型后的泥坯(坯体)需要经过自然干燥才能入窑烧制。景德镇气候湿润但不过度潮湿,且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br> 2.春秋两季:气候温和,干燥速度适中且均匀,能有效防止坯体因干燥过快而开裂变形,保证了坯体的完整性。这是大规模生产优质瓷坯的理想条件。<br> 3.夏季:虽然炎热多雨,但工匠们发展出了在通风的坯房内进行阴干等技术来适应气候。<br> (二)保障燃料供应:茂盛的森林生态系统(降水与温度)<br> 瓷器烧造是能源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景德镇独创的“柴窑”,对木柴的消耗量极其巨大。<br> 1.降雨与热量促进林木生长:景德镇地区充足的降水和温暖的气候,非常有利于松木等速生林木的成长,形成了茂盛的森林。<br> 2.可持续(在早期)的燃料来源:周边山区丰富的松木资源为瓷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燃料。松木燃烧热值高,其油脂在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窑氛还有利于瓷器的釉面呈色,形成了景德镇瓷独特的“柴窑”风味。虽然长期烧造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压力,但在瓷业兴起和发展的数百年间,气候滋养的森林是其强大的后勤保障。<br> (三)影响生产周期与劳动力生活(季节性),气候规律性地安排了瓷业的生产节奏。<br> 1. 季节性生产:古代制瓷业在一定程度上是看天吃饭的。春季和秋季是生产的黄金时期,气候宜人,便于坯体干燥和工匠户外作业。<br> 2. 避开极端天气:夏季的暴雨和高温、冬季的严寒都不利于某些生产环节(如淘洗瓷土、拉坯利坯),工匠们会相应调整工作内容,例如在冬季进行原料储备、工具修缮等辅助工作。<br> (四)为水力粉碎瓷土提供动力(降水),这是气候间接但关键的一个贡献。<br> 1. 溪流纵横,水力充足:景德镇周边丘陵环绕,溪流众多。充沛的降水保证了这些溪流有持续的水量。<br> 2. 推动水碓建设:工匠们利用水流落差,建造了大量的水碓(duì),利用水力来冲击碓杆,昼夜不停地粉碎瓷石。这种高效、低成本的动力来源,是规模化制备瓷土原料的前提,没有它,大规模瓷业生产无从谈起。<br>5. 总结:天赐之巧,人创之工<br>我们可以将景德镇瓷业与气候的关系概括如下:<br>气候特征对瓷业的具体影响,最终贡献:<br>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提供坯体均匀自然干燥的理想环境,减少开裂变形。 保障了初级产品的质量和高成品率。<br>雨热充足 滋养茂盛的松木森林,为柴窑提供优质、可持续的燃料。 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能源保障,并影响了瓷器釉面风格。<br>降水充沛 保证溪流水量,为水碓粉碎瓷石提供稳定动力。 实现了原料加工的低成本、规模化,是产业化的基础。<br>规律性的季节变化 安排了生产的年度周期和节奏,形成固定的生产模式。 使生产活动有序化,形成了稳定的产业传统。 (三)初探小结 景德镇的气候并非一个孤立的优势。它是“天赐”的自然要素,与当地优质的高岭土和瓷石资源(地利)、便捷的水路运输网络(昌江),以及历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人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无可替代的瓷器生态系统。<br>正是这种恰到好处的气候与其他优势资源的协同作用,才使得景德镇从众多产瓷区中脱颖而出,并最终成为冠绝全球的“瓷都”。气候是其辉煌史诗中不可或缺的“自然作者”。<br> <br>二O二五年十一月十一日于《江西气象史》编辑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