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老校友参观于成龙故居

ZRZ(gzs)

<p class="ql-block">(2018年6月3日周曰,农历戊戌狗年四月廿。)</p><p class="ql-block">太原五中老三届联谊会服务群牵头组织,五十多位校友及家属赴:“天下亷吏第一 于成㔫故居”参观访问纪实影辑。</p> <p class="ql-block">“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故居”——黑色牌匾上这十个白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像一句沉甸甸的评语,也像一声穿越三百年的叩问。我们一行人站在村口,望着这块碑,谁都没急着往前走。风从北武当山那边吹来,带着黄土高原的干燥与草木的清香,仿佛也带来了那个清瘦身影的低语:为官一任,当不负苍生。</p> <p class="ql-block">他曾两度乡试落第。一次在崇祯年间,他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结果落榜,只列副榜贡生;另一次在顺治八年,苦读四年崇善寺,仍名落孙山。三十五岁那年,他已是一家之主,兄长早逝,父亲病重,妻儿待养,科举梦碎,却未碎其志。他把书卷收进箱底,扛起锄头,也扛起了责任。可谁又能想到,命运的转机,正藏在这份沉寂之中。</p> <p class="ql-block">走进故居,正厅高悬“天下廉吏第一”的蓝底金匾,庄重得让人不敢高声。画像中的于成龙身着蓝袍,目光平和却坚定,仿佛仍在审视这世间的清浊。两旁对联写道:“两江清节至今传,历仕甘棠随地荫。”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廉”,不只是不贪钱,更是不惧权、不媚俗、不退让。他在两江总督任上,衣食如寒士,日食粗粝,佐以青菜,人称“于青菜”;他办案如神,平反无数冤狱,百姓呼为“于青天”。</p> <p class="ql-block">广西罗城,是他仕途起点。那时的罗城,瘴疠横行,民不聊生。他孤身赴任,无衙门,住破庙,与百姓同吃同住。他教人耕种,兴办学校,安抚流民,三年间使荒村变安居。我们曾走过葫芦山水库改建的于成龙公园,湖水如镜,倒映着红檐古亭,山影静默。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他踏着泥泞走来,肩上没有仪仗,只有责任。</p> <p class="ql-block">来堡村不大,却藏着一段厚重的来路。于成龙的祖先早在元末便迁居此地,耕读传家,默默耕耘了百余年。直到万历四十五年,田氏在老屋中生下次子,取名成龙——谁也没想到,这个在贫寒中长大的孩子,日后会成为康熙口中“清官第一”的传奇。他出生时,屋外是黄土坡,屋内是粗茶淡饭;而他离去时,天下人记住了他的清名,胜过万贯家财。</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村中石径上缓步前行,两旁是灰瓦石墙的老屋,绿树掩映,鸡犬相闻。几位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见我们打听于成龙的事,便笑着讲起民间流传的段子:他儿子从老家去看他,临走想拿块砚台作纪念,他竟正色道:“此乃公物,岂可私携!”最后只让带了一把旧扫帚。众人听罢,先是愣住,继而笑出声,可那笑声里,分明藏着敬意。</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浮雕龙纹盘绕,象征权力与祥瑞,可于成龙一生,却把权力踩在脚下,只捧着一颗为民之心。他在黄州平乱,不滥杀一人;在福建宽政,释放数千无辜囚犯;在江南治水,亲自踏勘河道。他不是没有机会敛财——两江富庶,伸手即得,可他选择清贫到底。临终时,木箱中仅几件旧衣,盐豉数器,棺木还是同僚凑钱所购。</p> <p class="ql-block">申福宗夫妇在“于成龙故居留念”的红字下微笑定格。他们不是我们校友,却同样驻足良久。这地方没有金碧辉煌,没有喧嚣表演,可它有一种静默的感染力——像一盏油灯,在暗夜里不耀眼,却足够照亮人心。</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古门洞前,几位校友合影留念。门上格栅如心网,透出斑驳光影。有人开玩笑说:“要是现在当官的都来这儿住三天,估计贪官能少一半。”话虽戏言,却道出人心所向。我们这一代人,走过太多浮华,见过太多虚饰,反而更懂那种“朴素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人群在古建筑前走动,有人拍照,有人默立,还有孩子仰头问:“姥爷,他真的不吃肉吗?”姥爷答:“他吃得少,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吃饱。”这话让我久久不能忘。廉洁不是苦行,而是一种选择——选择把资源留给百姓,把清白留给自己。</p> <p class="ql-block">墙边石碑无言,砖石斑驳,木窗雕花已有些褪色。可正是这些旧物,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我们不是来听神话的,而是来见一个真实的人:他也会落榜,也会为生计发愁,也会面对诱惑。但他始终记得,自己是从黄土里走出来的读书人。</p> <p class="ql-block">村口那块大标牌前,我们再次集合。两位女校友手牵手走过,笑声清脆。远处山丘静立,天空湛蓝。这村子依旧朴素,可它因一人之德,而被历史温柔以待。我们离开时没人说话,但每个人心里,都像被什么洗过一样清明。</p> <p class="ql-block">庭院深深,绿树成荫。我们坐在老屋檐下歇脚,有人掏出手机查资料,有人轻声背诵康熙对他的评价:“清官第一,实心任事。”那一刻,蝉鸣悠悠,风过檐角,仿佛时光也放慢了脚步,让我们好好记住这个名字——于成龙。</p> <p class="ql-block">一位校友站在“于成龙故居”红字下,背影挺直。他没说话,只是望着那匾额出神。我知道他在想什么——在这个人人都在追逐“成功”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记得,有一种成功,叫清白一生?</p> <p class="ql-block">园中那尊石雕半身像,静静立在树影之间。他头戴官帽,胡须微扬,神情肃穆,基座上刻着他一生的履历:从知县到总督,从山西到江南。没有赫赫战功,却以清廉与实干,赢得百姓立碑、皇帝亲题。一位校友轻声说:“他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有背景的,但他最干净。”这话让我心头一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晨惠阳区天气突变,缩身避室察看QQ相册。现将七年前的相册照片,回忆编辑成稿,现发给校友们观赏回忆与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ZRZ 2025年11月19日周三中午于惠阳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