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专刊】邓晓明《江西古代气象初探》(之一)

邓氏文化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西古代气象初探》(之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西省气象局 邓晓明</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 江西,简称赣,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因唐代设江南西道而得名。江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核心代表包括书院文化、陶瓷文化、稻作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商帮文化、戏曲文化、矿冶文化、风水文化和造纸印刷文化‌,这些文化体系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本文试从本人从事气象工作的角度,研究探究江西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当地天气气候之间的关系。初步得出天气气候对赣鄱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两者不可或缺的影响和作用。<br> 一、江西历史文化简述<br> 新石器时代: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约1.2万年前)出土了世界最早的陶器之一和栽培稻遗迹,表明江西是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br> 商周时期:吴城文化(樟树市)展现了发达的青铜文明,与中原文化交融;春秋属吴、越、楚地,留下了丰富的青铜器和城址。<br> 秦代:设九江郡,修灵渠沟通长江与珠江流域。<br> 汉代:置豫章郡(辖18县),南昌为首府;海昏侯墓(西汉)出土文物揭示当时的经济文化水平。<br> 六朝:北方人口南迁推动开发,赣江成为南北通道,佛教传入(如庐山东林寺)。大运河开通:赣江—大庾岭商路成为南北要道,九江、南昌成为商业枢纽。<br> 唐代:王勃作《滕江阁序》推广南昌;禅宗兴盛,马祖道一创立洪州宗。<br> 五代:南唐政权注重文教,庐山白鹿洞书院初建。<br> 宋代:经济:景德镇成为瓷都,青白瓷远销海外;赣江商路繁忙,吉州窑、赣州古城繁荣;文化:文人荟萃,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等皆出自江西;白鹿洞书院列为“四大书院”之一;科举:涌现3000余名进士,被誉为“文章节义之邦”;<br> 元代:设江西行省,景德镇创青花瓷工艺,对外贸易持续发展。<br> 明代:江西人口稠密,手工业发达(瓷器、夏布、造纸);江右商帮活跃全国,号称“无赣不成商”;王阳明在赣南平定叛乱,传播心学。<br> 清代:景德镇御窑厂鼎盛,绘瓷工艺登峰造极;晚清时九江成为通商口岸,近代工业萌芽。<br> 江西古代史是伴随南北交融、水路商道而发展的历程,从稻作起源到瓷都辉煌,从书院林立到商帮纵横,始终承载着中华文明的重要脉络。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特质,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格局。 <br> 二、 江西天气气候特征<br> 江西省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且天气复杂多变,主要是受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影响,全年冷、暖气团交汇频繁。冬季,常受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南下的冷气团所控制,北方寒流频频南下,造成雨雪冰霜,气候比较湿冷。春季和初夏,西伯利亚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两者势力相当,是锋系及气旋活动最盛时期,天气复杂多变。盛夏常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酷热,有时伴有午后的雷阵雨。秋季,变性的西伯利亚气团占主要地位,出现全年最宜人的秋高气爽天气。气温在一年中的变化比较大。全省气候主要特点是:春多雨、夏炎热、秋干燥、冬阴冷,属明显的湿润季风气候。<br> 春季:气温回升但多变,阴冷多雨。强对流天气(大风、强降水、冰雹)频发。4月进入汛期。<br> 夏季:高温高湿。6月降水集中,易发暴雨洪涝;7-8月晴热,常有伏旱,也受台风影响带来降水。<br> 秋季:秋高气爽,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但常有秋旱发生。<br> 冬季:湿冷,冷空气活动频繁,多偏北大风,可能出现雨雪冰冻天气。<br> 三、江西历史文化与气象的关系<br> 江西的古代历史发展与当地独特的气象气候条件息息相关,气候塑造了其经济模式、文化特质甚至历史进程。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气候基础奠定了江西的农耕文明与早期文化<br> 1. 优越的温湿环境与稻作起源<br> 江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是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无霜期长。这种气候非常适宜水稻的生长。这与上文提到的万年仙人洞遗址的世界最早稻作遗存直接相关。温暖湿润的气候是江西成为世界稻作文明起源地之一的先决条件。<br> 2. 地理格局与文明分布 江西三面环山,北临长江,中部是丘陵和河谷平原。这种地形与气候结合,使得鄱阳湖平原和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的河谷地带,成为人口聚集、农业发达的核心区。早期的城邑和文化遗址(如吴城文化)都分布在这些水热条件优越的区域内。<br> (二)气候与物产塑造了江西的经济命脉<br> 1. “鱼米之乡”与“赋税重地” 稳定的光、热、水资源,使得江西在古代很早就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自唐宋以来,江西便是朝廷重要的漕粮供应地,素有“江淮粮尽,取给江西”之说。这背后是气候保障下的高产农业。<br> 2. 陶瓷业的决定性因素 景德镇能成为千年瓷都,气候是幕后功臣之一。燃料:湿润气候滋养了茂盛的森林,为瓷器的烧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柴薪燃料;水力:充沛的降水和河流提供了充沛的水力资源,用于粉碎瓷石、带动水碓;湿度与通风:特定的空气湿度有利于瓷坯的阴干和保存,而自然通风条件也对窑炉的设计和烧成效果有重要影响。<br> 3. 茶、纸、夏布等特色产业的兴起<br> 茶叶:江西多名山(庐山、井冈山等),云雾缭绕、湿度大的山区小气候是出产优质茶叶(如庐山云雾、宁红工夫)的理想环境。<br> 造纸与夏布: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竹子和苎麻的生长。赣东北、赣西地区利用丰富的竹木资源发展造纸业(铅山连四纸闻名遐迩),赣中等地则利用苎麻发展夏布纺织业。这些都与气候提供的物产资源密不可分。<br> (三)气候与水道决定了江西的交通与商业地位<br> 1. “黄金水道”的兴衰<br> 江西的降水丰沛,维持了赣江及其支流的水量,使其成为贯穿南北的内河航道。连接长江与珠江水系的赣江—大庾岭商路,在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成为连接中原与岭南、海外的生命线。<br> 风与帆:在帆船时代,季风规律性的变化为南北向的航运提供了动力保障。商人们可以借助风力北上南下。<br> 水文与城市:九江因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成为商贸枢纽;赣州因位于章、贡两水合流处,成为控制南北通道的咽喉。这些商业城市的崛起,直接得益于气候塑造的水文体系。 (四)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对历史进程的冲击<br> 1. 气候变化的宏观影响<br> 在中国历史上的温暖期(如唐宋),江西的经济文化往往达到鼎盛,农业高产,商贸繁荣。<br> 而在寒冷期(如明末清初的“小冰期”),极端天气事件(如特大洪水、罕见干旱、严寒)频发,会导致江西农业减产、饥荒、社会动荡,甚至影响人口迁移。例如,明末的连续旱涝灾害加剧了江西的社会矛盾。<br> 2. 周期性气象灾害的局部影响<br> 洪涝:江西是长江中游洪涝灾害频发的区域。鄱阳湖平原的开拓史,也是一部与水争地的历史。大规模的洪水会摧毁农田、城镇,改变河道,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br> 干旱:虽然降水丰沛,但季节分配不均,夏季伏旱也时常发生,对农业造成威胁。<br>这些灾害促使历代官府和民间兴修水利,如修筑圩堤、陂塘等,这本身也是改造自然、适应气候的历史过程。 (五)气候与人文精神的交融<br> 1. 书院文化的兴盛<br> 江西多山地、丘陵,在气候湿润、物产丰饶的背景下,社会相对安定富裕,为文人提供了潜心读书、讲学的物质基础。宁静的山水之间,气候宜人,成为建立书院的理想场所(如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br> 2. 审美与文学<br> 江西的“青山绿水”景致,是湿润气候下植被茂盛、水系发达的直接结果。这种自然环境深刻影响了江西文人的审美,陶渊明的田园诗、山水画的意境,都与这片土地的温润风貌息息相关。 四、初步结论<br> 江西的古代历史,可以说是一部 “水、热、土”的协同演变史。<br> (一)气候提供了可能性(适宜农耕的温湿条件)。<br> (二)气候塑造的物产提供了经济基础(稻、瓷、茶、纸、木)。<br> (三)气候维持的水道提供了发展动力(南北交通大动脉)。<br> (四)气候变化与灾害则构成了挑战与变数,不断考验和塑造着江西社会的韧性。<br> 正是这种与气象气候紧密的互动关系,使得江西在古代中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从“物华天宝”的资源大省,到“舟车不息”的交通枢纽,其辉煌的历史篇章都深深烙上了独特气候的印记。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二0二五年九月三十日</div> <b>作者简介,</b><br>邓晓明,1956年出生,江西省气象局退休人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地域文化研究会理事,气象诗社常务副社长,江西省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手机与微信同号:13607065937),通讯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南莲路20号一单元1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