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远东自驾游第四十一天(6月17日)游记:火山之巅的呼吸</p><p class="ql-block"> 晨光透过窗帘,已是九点钟了。一辆面包车准时抵达酒店,接我们前往探访那地心之火的出口——活火山。车行高速四十余公里,耗时约一小时,便见一个砂石铺就的停车场,横在苍茫天地之间。</p><p class="ql-block"> 在此换乘大型重型越野车,方得近火山之颜。旁边停着的小型越野车都在放气,胎压须降至某一标准,才可安然驶入那片沙土腹地。我们所乘的是二十六座的重型车,颠簸了近两个小时,才终于抵达火山旅游基地。车子在泥泞中挣扎前行,每一次陷坑与爬坡都教人捏一把汗,钢铁巨兽亦在这原始地貌前显出几分窘迫。</p><p class="ql-block"> 稍事休息后,我们持旅行社所发的登山杖与护目镜,开始向火山进发。目标是活火山,而道路却在脚下蜿蜒成难题。走了两个多小时,气喘吁吁,腿脚酸软,竟恍然觉得自己是在向地球的脉搏攀爬。</p><p class="ql-block"> 三名导游领着我们,最终登上的并非最高最险的科里亚克火山,亦非持续喷吐硫磺的阿瓦钦斯基火山,而是别尔鲁达构造山,海拔一千二百三十米。此山在资料中记载甚略,不过作为阿瓦钦斯基山口区域的一处地理构造罢了。然而登临其上,视野豁然:右面可望见阿瓦钦斯基火山,山顶未有积雪,阳光泼洒下来,竟暖洋洋的,仿佛大地在温和地喘息。</p><p class="ql-block"> 科里亚克火山矗立于远天,海拔三千四百五十六米,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于欧亚大陆板块之下的产物,自有一番威严气象。历史上它曾于1890年爆发,而2008年岁末的大喷发,更是三千五百年来的首度大型爆发,火山灰扬至二万英尺,教人想见其威力。攀登此山非寻常事,需专业装备和经验,往返须三至四日,甚至曾有登山者丧生,无高海拔经验者绝不可轻试。</p><p class="ql-block"> 阿瓦钦斯基火山距首府仅三十公里,是一座“双重”火山——年轻的锥体自古老而饱经侵蚀的火山口内拔地而起,高出边缘四百至一千米,顶部火山口直径三百五十米,持续喷发硫磺,口内竟有湖泊与温泉,水温高达九十度,被称作“地狱之门”,其中却有生物存活,实在是造化之奇。</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路行走,几次停歇,才翻越了别尔鲁达火山。沿途皆是积雪,耀眼的白与黑土相间,踏上去一步一滑。下山时更为狼狈,不是踩空便是滑倒,有几人索性不再爬起,径自滑落坡底,虽比步行快了许多,但裤子的臀部和腿部尽湿,沾泥带雪,狼狈中又带些童趣的欢愉。</p><p class="ql-block"> 站在山顶四望,活火山的历史与现在皆在眼前:它们既危险又美丽,既创造又毁灭,像是大地的不安灵魂,始终呼吸于这片苍茫之中。而我们这番跋涉的艰辛,裤子上的湿泥,喘息间的白雾,也都化作记忆里鲜明的一笔,告诉后来者:探看地球的心跳,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