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小水滴的卡通形象跳上大屏幕,这堂“温度”公开课,就成了教室里最暖的光!</p> <p class="ql-block"> 梁聪老师指尖轻触课件里的“旅行记”画面,把正负温度的知识点,裹进了小水滴的云朵、池塘与冰面里——黑板上的“零上”“零下”被画成了彩色卡片,孩子们举着红笔在地图上圈出城市的冷暖,笔尖落下时,连数字都沾了几分鲜活。</p> <p class="ql-block"> 课桌椅旁,有人撑着下巴追着课件里的水滴眨眼睛,有人伏在练习册上一笔一画写“+5℃读作正5摄氏度”,还有人悄悄举高的手,像春天里冒尖的芽。老师弯下腰时,发梢扫过孩子的练习本,把“零上零下”的界限,轻轻揉成了课堂里的软和。</p> <p class="ql-block"> 知识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的共情与感知:当冻伤的画面出现,课堂瞬间从“热闹”转向“共情”——这堂课最动人的,从来不是谁记住了多少温度数值,而是孩子们眼里渐渐亮起的“善意”,原来教育的温度,从来都不止于课堂的氛围,更在于让孩子明白:知识不仅是用来解题的工具,更是用来感知世界、温暖他人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当“冷与暖”的知识点,变成了“心与心”的连接,这堂课便有了超越课本的意义——它教孩子认识温度计,更教他们成为有温度的人,从此冰冷的符号,被赋予了滚烫的心意。</p> <p class="ql-block"> 每一份细碎的暖,都在课堂里凝聚成最动人的教育力量,让学习成为一场兼具知识收获与心灵成长的温暖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