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和他的书法艺术</p><p class="ql-block"> 王玉治</p><p class="ql-block"> 我国书法在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艺术,东晋时期,书法更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普遍风尚,个个争奇斗胜,竟以为能。终于出现了一位维往开来,集其大成而被誉为"书圣"的杰出书家——王羲之。王羲之不仅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而且在我国整个文化史上,也不失为优秀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号治斋(据嵊县王氏族谱)。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曾官秘书郎、参军、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出身于门阀士族,从伯父王导,王敦,以及父亲王旷,都是曾经左右东晋形势的重臣。王羲之为人"骨鲠",有"鉴裁"。少年时,太尉郗鉴到王家选婿,其他人听到消息都很紧张,唯羲之仍然坦着肚子躺在床上吃东西,毫不在意,表现出他非同寻常的气质。他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予朝政的殷浩等人提出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在他任会稽内史期间又曾面对饥民"开仓赈贷",主张"断酒一年……以救民命"。说明他是有政治抱负、对民众有同情心的。但他在仕途上却屡遭挫折,因而只有遵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遗训,隐遁山林、潜心书道,过着恬淡自适的生活。自然,由于时代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他也染上了在魏晋士大夫中流行的"服食"、"清谈"、讲究仪表等习俗,但毕竟同那些无所作为的纨绔子弟不同。他精研书法,他的品格与志趣也都不可避免地在其书法作品中得到体现。</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七岁学书,十二岁就偷读父亲收藏的"笔论"。又曾向叔父王廙,和另一位书法世家卫觊、卫瑾的后代卫铄(即卫夫人)学书。王虞、卫铄都是以楷书大家钟繇为师的。所以他深得锺法,后又"遂改本师",直接向诸名家、名碑学习,广收博取,终于"备精诸体"。但他不墨守成规,而是锐意创新。"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他在兰亭修禊时所作的诗句可说是他的座右铭。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在他的晚年创造了全新的楷书体系。假如说钟繇的楷书在许多地方还留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见<戎路表>等),王羲之的字则基本上去掉了隶意,创造了一种姿媚流便的书体。从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书法时代。</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一篇小文是难以说清的,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简略地谈谈。</p><p class="ql-block"> 一、骨力雄健、入木三分。中国的书法很讲究骨力(笔力)。认为力感是构成书法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卫夫人说:"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王羲之的字首先是以骨力见称。梁武帝萧衍评王书说:"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阙。""龙跳虎卧"几乎成了王字的代名词。一个故事说,王羲之在板上写字,书写后又想削掉重写,结果削去三分厚,字仍在板上。这个"入木三分",后来也成了笔力强健的成语。</p><p class="ql-block"> 二、笔法多变、自然天成。书法成为艺术以后,人们不满足于象馆阁体那样的千字一面。而把笔法、字势和章法的多变视为书法上乘。而王羲之的字,实在达到了变化的极致。《别传》说他"千变万化,得之神功。"唐太宗李世民评他的字说:"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直。"《广川书跋》也说:"一字为数体,一体别成点画。"也有人认为他的是"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的确,王羲之的字大小不一,行间跌宕错落,没有笔画的空白,也都经过精心布置。如《兰亭序》中二十几个"之"字都不相同,是大家熟知的例子,再如《初月帖》,每一点画都有变化,无一雷同,真正作到了如孙过庭所说的"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而这一切变化、安排,又都达到了合乎自然(所谓神模天巧)、毫不造作的程度。</p><p class="ql-block"> 三、风流蕴藉、书如其人。书法艺术的美不只停留于书法形式(如笔法、结体、章法等),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形式反映出书者个人及其所属社会的属性。如一个人的性格、学养、人品、艺术理想,以及时代精神等等。王羲之的字,体态妍美而"粉黛无施",姿仪清雅而不失严肃庄矜之态;他的字,法度谨严中透露出从容衍裕;风流倜傥里含有强健的骨力。这一切都可以从他当时的社会现实、思想倾向和个性特点中找到依据。如《世说新语》描写王羲之给人的印说:"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梁代袁昂评论其字说:"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更具体的分析其书法说:"羲之器量见于郗公求婿时,东床坦腹,独若不闻,宜其书之静而多妙也;经纶见于规谢公以虚谈废务,浮文妨要,宜其书之实而求是也。"再对照其书迹来看,又何其相似!</p><p class="ql-block"> 掌握了纯熟技巧的书法大家,不仅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比较稳定的气质、性格特征,也能将书写时一时的感情状态程度不同的融入书内。如孙过庭就曾在其《书谱》中指出,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诚誓,情拘志惨。"就是这一情况的说明。</p><p class="ql-block"> 由于王羲之的字工力深、变化多,特别是由于他文化素养高,思想性格特殊、表现手法又比较含蓄,所以使他的字不易欣赏、也不易学习。张怀瑾说:"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学,其理隐而意深,故天下寡于知音。"正是指的这种情况。不从其环境、其全人着眼,只学其字很容易学成赵孟頫那样,得到某些形似,但变得很规整、很漂亮,失去其雄逸、多变和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这是值得注意的。</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的真迹已不存于世。墨迹临本有《姨母》、《初月》、《丧乱》(见封二)、《平安》、《上虞》以及《兰亭》等。刻帖有《黄庭》、《乐毅》、《十七帖》等,集字刻碑则以怀仁集《圣教序》最为著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