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恐失本,传薪需守正——读《校门联惊现“玄幻文学”?》有感

周海林

<p class="ql-block">今天,有幸拜读谭文淼老师《谭文说语》公众号里的推文《校门联惊现“玄幻文学”? ——从市一中初级中学门联看传统文化表达的困境与突围》,恰似经历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化思辨之旅。文章以市一中初级中学那副“玄幻校门联”<b style="color:rgb(237, 35, 8);">(衡岳昂霄笔吐风云腾虎气/湘江赴海卷翻星斗跃龙门)</b>为切口,小中见大,层层剥开了当下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深层困境,既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创作中的“跑偏”症结,又给出了温暖而务实的突围方向,让人读完直呼“通透”。</p> <p class="ql-block">谭老师的批判精准得令人叹服。他没有一味否定创作者的创新初衷,而是带着“了解之同情”,从艺术逻辑、文化符号、教育本质三个维度拆解问题:“卷翻星斗”的一词双关沦为语法混乱,“衡岳虎气”的符号混搭违背文化肌理,“成功学口号”的表达偏离教育本真。这些分析并非空泛指责,而是基于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与楹联文化素养,比如对平仄格律的较真、对湖湘文脉的熟稔,让每一个批判点都有根有据,既专业又具说服力。尤其是将“卷”字比作“双面间谍”、把意象断裂喻为“玄幻时空穿梭”,生动形象地戳破了“辞藻堆砌式创新”的伪装,让人看清这类作品“霸气有余,底蕴不足”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更可贵的是,文章不止于“破”,更着力于“立”。谭老师拟写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屈贾传薪墨蘸湘波千卷茂/橘洲砺志帆扬楚浪万重程</b>”,恰是对“如何创新”的最好回答——扎根地域文脉,让意象有本可依;贴合教育场景,让表达温润走心。这副对联没有炫技的辞藻,却在“传薪”与“砺志”的呼应中,将文化传承与少年成长自然融合,真正实现了“润物无声”的教化效果。而文末提出“让学生参与对联创作投票”的建议,更凸显了教育者的初心:文化载体终究是为“人”服务的,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的文化表达,“用户体验”远比“专家自嗨”更重要。</p> <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对“创新与守正”关系的再思考。当下不少传统文化创新,总想着“剑走偏锋”,要么用网络热词生硬嫁接传统形式,要么用夸张意象制造视觉冲击,却忘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内在的规范与底蕴——楹联的格律是骨架,文化的肌理是血脉,受众的适配是根基。脱离了这些“正”,再花哨的创新也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沦为“玄幻闹剧”。而真正的创新,应当像谭老师倡导的那样,是“戴着镣铐跳舞”:在尊重文体规范、吃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用真诚的表达连接传统与现代,让文化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当下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校门联虽小,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这篇评论不仅为校园楹联创作敲响了警钟,更给所有传统文化实践者提了个醒:创新不是“辞藻的狂欢”,而是“智慧的转化”;传承不是“复古的照搬”,而是“精神的延续”。唯有守住文化之“正”、秉持育人之“真”,才能让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真正走进人心,焕发生机。正如谭老师所言,好的文化载体不必气势逼人,只需真诚走心——守正方可行远,真诚方能动心,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创新最朴素也最珍贵的密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长沙市一中校门对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谭文淼</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屈贾传薪墨蘸湘波千卷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橘洲砺志帆扬楚浪万重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周海林赏析】</b></p><p class="ql-block">一副门联,藏尽湖湘文脉的深厚底蕴;两行佳语,写满少年逐梦的壮阔情怀。谭文淼老师为长沙市一中撰写的这副校门对联,既是学府的文化名片,亦是育人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文脉溯源,承楚韵之悠长</b></p><p class="ql-block">上联“屈贾传薪”以屈原、贾谊两位湖湘文化先贤为引,既定格了长沙“屈贾之乡”的文脉基因,又暗喻学府传承千年文脉的使命;“墨蘸湘波”化抽象文脉为具象笔墨,将湘江之灵秀融入治学之道,“千卷茂”以数量词极写典籍之丰、学风之盛,尽显文化积淀的厚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志存高远,绘少年之宏图</b></p><p class="ql-block">下联“橘洲砺志”紧扣橘子洲这一长沙地标,以江洲砥柱之姿喻学子磨砺意志之坚;“帆扬楚浪”将少年意气化作劈波斩浪的航船,“万重程”拓展出人生征途的壮阔格局,既含地域特色,又寄寓“乘风破浪”的成长期许,刚健豪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格律精工,融形神之妙境</b></p><p class="ql-block">从格律来看,上下联平仄相对(如“屈贾”对“橘洲”、“传薪”对“砺志”),词性相合(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对仗严丝合缝;“湘波”与“楚浪”地域呼应,“千卷”与“万重”数量对举,虚实相生。全联以“传薪”承文脉,以“砺志”启新程,既彰显学府底蕴,又饱含育人情怀,是地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校园对联赏析思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海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校园对联藏文脉、蕴匠心,掌握“破意象、析手法、悟主旨”三阶思路,即可解锁方寸间的育人深意与传统韵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抓核心:先破“意象密码”</b></p><p class="ql-block">校园对联的意象多紧扣三大维度,拆解时可精准切入:</p><p class="ql-block">地域意象:如“湘波”“橘洲”(地域标识)、“泰山”“黄河”(本土名胜),既锚定校园扎根的文化土壤,又借自然景观喻品格(如山之坚毅、水之灵动);</p><p class="ql-block">文脉意象:如“屈贾”“孔孟”(先贤名士)、“千卷”“笔墨”(治学符号),直接关联教育传承的核心,彰显学府底蕴;</p><p class="ql-block">成长意象:如“帆扬”“砺志”(奋进姿态)、“新苗”“栋梁”(人才隐喻),暗合“育德启智”的办学目标,传递向上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析手法:再品“文字匠心”</b></p><p class="ql-block">对仗技巧:看“词性对举”(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如“传薪”对“砺志”)、“虚实相映”(具象景物对抽象理念,如“湘波”对“楚浪”、“千卷”对“万重”)、“平仄相合”(读来朗朗上口,无拗口之感),这是对联的骨架;</p><p class="ql-block">修辞运用:常见“用典”(如引先贤、古诗文)、“拟人/比喻”(如“墨蘸湘波”将江水化作笔墨)、“夸张”(如“万重程”拓展格局),让文字更有张力;</p><p class="ql-block">逻辑关联:上下联多为“承古启今”(如上联传文脉、下联砺新志)或“内外呼应”(如内显学风、外显抱负),形成完整的育人逻辑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悟主旨:终解“育人情怀”</b></p><p class="ql-block">最后落脚于“校园属性”——无论是彰显文化传承、塑造品格,还是寄托成才期许,核心都是“立德树人”。赏析时要结合“意象+手法”,提炼对联背后的办学理念(如长沙市一中对联的“文脉传承+少年壮志”),体会文字中藏的教育温度。</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校门联惊现“玄幻文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从市一中初级中学门联看传统文化表达的困境与突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谭文淼</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路过市一中初级中学,这副校门联(衡岳昂霄笔吐风云腾虎气/湘江赴海卷翻星斗跃龙门)瞬间让笔者仿佛置身于一场“传统文化与魔幻现实主义的奇妙派对”。这副对联高悬于五一路学府门口,就像一面哈哈镜,把当下传统文化表达在创新冲动与传承定力之间的纠结,照得清清楚楚。它有霸气侧漏的视觉冲击,却也有支离破碎的艺术内核;文化符号运用好似“关公战秦琼”般混乱,还精准戳中了教育表达里“口号式焦虑”的痛点。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里,怎么在校门联这小小天地,实现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表达,成了亟待解决的文化难题。而且,校门联当慎用繁体字,繁体字虽有其文化韵味,但校门联面向的是广大师生,其中包含众多青少年,使用简体字更便于他们快速识别与理解,利于文化传播与传承。</p><p class="ql-block">一、霸气表象藏“漏洞”:玄幻外衣下的艺术“翻车现场”这副对联一开始确实能靠恢宏的词语组合,营造出超强的气场。“衡岳昂霄”配上“湘江赴海”,简直就是湖南山水意象的“顶流天团”。衡岳,作为五岳之一,那高耸入云、气势磅礴的山势,自带“惟有南岳独如飞”的诗意,“昂霄”二字更是把它拔高到和天对话的境界。湘江呢,作为湖湘文化的母亲河,“赴海”的动态描绘,让人联想到“湘江北去”的历史咏叹和“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生命哲思。这两大地理与文化符号放在一起,本应构建出一个超稳固、超深远的审美空间。可仔细一看,艺术架构里全是“暗雷”,尤其是下联“卷翻星斗”的“卷”字,简直就是个“双面间谍”。作为动词时,它想描绘湘江波涛翻卷的壮阔;可一转眼,又变成名词,偷偷指向学子们熟悉的“试卷”和“内卷”。创作者大概是想在传统山水意境里,巧妙地塞进学业时代的现实隐喻,让学子们路过时能无奈地共鸣一下——原来奔流的不是江水,是无尽的题海;要翻越的不是星斗,是接连不断的月考。但这份连接古典与现代的巧思,执行起来却成了周伯通“左右互搏”。当“卷”当名词理解时,“卷翻星斗”在语法上能和上联“笔吐风云”勉强对应;可那个强势又动态十足的“翻”字,总把“卷”字拉回动词阵营。结果呢,想象中“试卷翻过考场门”的励志画面,在读者眼里却成了“题海卷啊卷,卷翻外星斗”的奇幻场景。这就像玄幻小说里初学者施展法术,意念太乱、掌控不好,原本想搞精妙隐喻,最后却成了意象失控的“法术反噬”。再审视其声韵肌理,平仄格律在这副对联里简直是“任性突围”。下联“卷翻星斗”,与上联的平仄搭配不够和谐自然,难以充分展现出传统对联那种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韵律之美。即便“斗”字以仄声勉强立足,但整句读起来依旧不够顺畅,传统对联所蕴含的音乐美感也因此大打折扣。更让人审美错愕的是意象之间的“奇幻漂流”。上联还在衡山绝顶,是“笔吐风云”的文人狂想,像一位超凡脱俗的隐士在山巅以笔为剑和天地风云对话,浪漫又超逸;下联却突然瞬移到湘江激流,上演“卷翻星斗”的波涛汹涌,变成和自然伟力搏斗的英勇水手。这种缺乏内在逻辑和情感铺垫的意境转换,就像玄幻小说里的“时空穿梭”,跳跃又突兀,把读者刚沉浸进去的审美体验粗暴打断,原本可能构建的宏大叙事,碎成了一地没法拼接的意象碎片。</p><p class="ql-block">二、文化符号“闹剧”:跨界混搭的“文化大杂烩”这副对联在文化符号运用和典故化用上,简直就是一场“跨界混搭的行为艺术秀”。“笔吐风云”本意是想彰显文采飞扬、胸怀天下的豪情,典故能追溯到古人“笔底生风雷”的文翰传统。可一个“吐”字,太直白还带着生理特征的口语化联想,让这幅宏伟蓝图瞬间变了味,读者仿佛看见一位山神拿着如椽巨笔,向人间恣意挥洒。这到底是才思泉涌的浪漫象征,还是别有所指的“雾霾预警”?意象含混,让高雅的文化表达蒙上了一层让人费解的滑稽色彩。更突兀的是“虎气”对“寿岳”衡山的强行入驻。衡山素有“寿岳”之称,文化意象一直和长寿、康宁、祥和的仙境氛围绑在一起,是历代帝王祭天祈福、文人寻仙访道的清净之地。把充满杀伐之气、刚猛强硬的“虎气”塞进来,就像在庄严肃穆的禅寺里舞动关公大刀,在静谧深邃的图书馆里演练拳击格斗。两种文化气质相互抵消、彼此消解,最后只留下不伦不类的观感。“星斗”这个意象虽在传统文化中有更多依据,但将“星斗”与“龙门”搭配,仍有些牵强。“星斗”更多与天文、神秘等概念相关,而“龙门”象征着科举成功、人生飞跃,二者强行组合,如同将不同轨道的星辰硬拉在一起,虽有其新奇之处,却缺乏内在的文化逻辑联系。这种看似古今贯通的大胆创新,实则反映了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符号内涵理解的浅表化和随意性。这种脱离文化土壤的“符号借用”,不但没法让学子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切共鸣,反而可能让他们面对这些光怪陆离的意象时,陷入更深的迷茫和疏离。</p><p class="ql-block">三、教育表达“困境”:成功学演讲下的教育“囧途”审视这副门联,咱得先抱有“了解之同情”。创作者肯定怀着极大热情和良好初衷,在传统文化复兴和教育创新的双重背景下,努力打破陈词滥调的束缚,找更能触动Z世代学子、更有“网感”和视觉冲击力的词汇,像“卷”“星斗”“虎气”,想激发新时代学生的共鸣和斗志。这份力求与时俱进、贴近青年的努力,值得肯定和珍视。但良好的愿望不一定能带来恰如其分的表达。当创新的冲动没了深厚文化根基、精妙艺术转化和清晰教育理念支撑,就容易变成现在这样。全联效果就像一场流于表面的“成功学演讲”,不停地喊“你要成功”“你要超越”,却没阐释成功的多元内涵、超越的真实路径,还有学习本身的价值和乐趣。各种激昂词汇简单堆砌,就像健身房里“今天你流汗,明天你炫腹”的标语,虽然能瞬间点燃激情,但缺乏深厚内涵支撑,难以持久,更触及不了教育的核心本质。更遗憾的是,这副对联对湖湘大地深厚独特的文脉资源“视而不见”。岳麓书院里传承千年的琅琅书声和“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学术自信,橘子洲头“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壮阔豪情和历史担当,屈贾文化里“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神和深沉家国情怀,这些浸润在湖湘子弟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坐标,在这副对联里全被“虎气”“星斗”等悬浮在空中的虚拟意象取代。这种“舍近求远”“弃实就虚”的文化选择,让对联失去了作为教育重地该有的文化深度和地域特色。它本可以成为一堂生动的乡土文化启蒙课,却沦为了概念空洞的符号展览。对于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期的初中生来说,这些抽象、夸张且逻辑断裂的意象,就像一道“超纲考题”。除了掏出手机求助百度,他们很难在日常经验和情感共鸣层面,和这些意象建立真正有意义的连接。长此以往,校门联这个本应“润物无声”的文化载体,不但起不到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的作用,反而可能因为表达晦涩混乱,在学子和传统文化之间增设一道需要不断“解码”的屏障,加重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疏远感甚至畏惧心理。</p><p class="ql-block">四、初衷与效果的“相爱相杀”:创新路上的“囧途迷思”这副门联的尴尬局面,也是当下很多传统文化实践者面临的共同困境:我们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却还没完全掌握创新必需的严谨“语法”。创作者敏锐捕捉到“内卷”这种弥漫在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的普遍情绪,想把它巧妙融入传统对联形式,实现“古今对接”和“现实关照”。但“卷翻星斗”这样的词语组合,因为在意象逻辑、声韵格律乃至基本语法上漏洞百出,让这个有潜力的尝试,更像一次生硬的“焊接”,而不是水乳交融的“化合反应”。初衷是想和学子们建立共鸣,最后却因为表达粗糙含混,制造了新的理解障碍和审美隔阂。这副对联的困境,深刻揭示了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核心矛盾:当形式创新脱离了内容的精准和文化的深度,当传播诉求压倒了美学规律和教育的本质,最终产物就很难避免“悬空”的状态。它既没扎实扎根于传统沃土,也没真正融入现代情感,只能在概念表面滑行,触及不了心灵深处。笔者不揣浅陋,试拟一稿以供讨论:“屈贾传薪墨蘸湘波千卷茂/橘洲砺志帆扬楚浪万重程”。此联试图将激励之意,锚定于湖湘大地真实而深厚的文脉传统之中,使意象有所本,情感有所依,以期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化效果。</p><p class="ql-block">其实,一所学校理想的校门联,不一定得是气势压人的“玄幻巨制”,它更应是一张温暖真诚的“文化名片”。它要能准确承载学校的育人理念和精神追求,真切触动过往学子的心灵;既要展现深厚地域文化底蕴,又要考虑主要受众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结构。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成功的秘诀不是辞藻堆砌和意象炫技,而是真诚的沟通意识和用心的传承智慧。校门联作为学子们每日必经的“文化课堂”,得让他们在匆匆一瞥间,既能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优美,又能汲取脚踏实地、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毕竟,最好的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训诫和口号,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滋养和启迪。当我们盼着学子们成长为栋梁之材时,何不用最真诚、最温暖的文字告诉他们:这里珍视每一个独特的你,无论你是蓄势待发的幼虎,是渴望跃过龙门的锦鲤,还是正默默积蓄力量、等待化蝶的毛毛虫。温馨提示:若替换门联,不妨让全校学生参与讨论甚至投票——他们才是这副对联最直接、最重要的“用户”。用户体验永远是检验文化产品成败的最终标准。只有以真诚为舟,以智慧为桨,我们才能为新一代学子打造出真正能入眼、入心、入魂的文化载体,让古老传统文化在青春校园里绽放出与时俱进、璀璨动人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周海林在《校门联惊现“玄幻文学”?》的留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谭文淼在《校门联惊现“玄幻文学”?》回复周海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谭文淼发给周海林的微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周海林回复谭文淼的微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周海林在《梅麓诗会理事会》微信群@谭文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周海林在《梅麓诗会》微信群@谭文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谭文淼在《谭文说语》微信群@周海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周海林在《谭文说语》微信群@谭文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谭文淼在《谭文说语》微信群@周海林(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谭文淼在《谭文说语》微信群@周海林(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周海林发微信朋友圈的截图</b></p> <p class="ql-block"><b>【谭文淼老师介绍】</b></p><p class="ql-block">语文正高级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常务理事,全国优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首批入库专家,湖南省基础教育研究入库专家,湖南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教育厅教师资格证面试考官,湖南省首届优秀教研组长,省级期刊编委,益阳市专家联合会智库专家,益阳市名教师,益阳市教育系统特殊贡献人员,益阳市名特教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周海林,1963年2月出生,湖南长沙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国家公务员退休。从2010年7月开始创作诗词楹联,部分作品发表于报纸杂志诗刊,荣获2024第二届“诗韵芳华文学奖”全国诗词大赛(决赛)一等奖。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梅麓诗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龙风文学院红六系一大区总教督、二分院副院长兼教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