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刘云波,南京地质学校五四届同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离开白云鄂博48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从天山南北到甘肃、陕西,最终来到华东,经过了千山万水。但是,在白云鄂博度过的岁月,深藏脑海、难以忘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那是我测绘人生的第一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难忘初到草原时的感受,难忘冬春季节里白毛旋风对我们的考验,难忘草原的日出景象,更难忘年终时储量计算和编写报告的齐心合力、共同拼博、昼夜忙碌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奔赴草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1月,在绵绵春雨中,我们南京地质学校测绘专业第一届毕业生26六人,告别母校,告别南京,登上了北去的列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国初期,党向全国青年发出庄严的号召:“到艰苦的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就是响应这一号召,奔赴地处祖国西北大漠深处的白云鄂博铁矿一二四一地质队报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两天的火车旅行后,我们到达包头。那时的包头车站,只有一条陈旧的月台、一间简陋的售票房,旅客稀少;站外广场上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头骆驼。与南京、北京相比,反差极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我们的内心,充满着参加祖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激情,对可以预料的种种困难,没有丝毫畏难情绪。我们内心充满自豪感,因为我们深信,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一定会在我们的身后,在祖国西北边陲矗立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在二四一队包头工作站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就穿上皮大衣、毡靴,戴好皮帽子,坐上装满勘探器材和我们行李的大卡车,向白云鄂博进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路朔风刺骨,寒冷难当。中午在固阳城吃了午饭,身子稍觉暖和些;傍晚才到达白云鄂博大队部。这时,我们的腿脚已冻得麻木,失去知觉,是在老队员的帮助下,从车上滑下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被安排在一间土房里住宿,6个人睡在一排炕上。这一夜,我们这些从南方初来草原的小伙子们,第一次尝到了"底下热得出汗,上面冷得出奇"的白云鄂博火炕的滋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候的青年都喜欢读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书中的英雄人物保尔·.柯察金的一段名言作为座右铭。那名言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共产主义</span>事业<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当时就是用这段名言鼓舞自己,克服严寒和任何艰难困苦的,自觉地将我们的青春献给祖国的地质事业——人类共产主义事业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白毛旋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退休以后,每当看到电视报道内蒙古草原遭遇雪灾,目睹那些冻死的牛羊,目睹受灾牧民们的困境,深深的关切之情便会油然而生,脑海中便会浮现当年所见“白毛旋风”的景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严寒的冬日里,大地已经铺满了积雪,白茫茫的一片,一直展向天边。天气十分恶劣,天空中罩着灰沉沉的阴云,雪花在纷纷扬扬地飘着,从西伯利亚、蒙古国刮过来的凛烈寒风一阵紧似一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人们不经意间,冷空气的最强劲的部队开过来了。它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地上的积雪卷了起来,把它们与天上落下的雪花搅混在一起,在空中旋了一圈又一圈,再把这些混合物抛向更高更远的天空,以至弥漫整个原野,整个世界。这时候,真是“混混沌沌,迷迷茫茫”,什么都看不清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掀厚厚的棉门帘,向着天空凝望,不由得想起,这不就是杜甫《对雪》诗里所描写的“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景象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白毛旋风发生的时候,人们是不轻易出门的。但是我们每天总要同它较量几次。记得每逢这种天气,我们去食堂买饭,必须迎着北风走。风卷雪花打在脸上十分地痛,连最平常的呼吸,也是十分困难。我们不得不转过身子,背对寒风,倒退着艰难地走向坡上的食堂。买好饭后迅速地跑回卧室,将饭盒放在火炉上,边吃边恢复身上的热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年一到冬天大雪封山时,肉食运不进来,食堂便只能供应用粉条、土豆、大白菜熬成的烩菜。主食有馒头、小米、玉米、高粱米、荞麦面等。我每顿一份烩菜、两个馒头,天天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逢年过节,自治区和盟市领导机关派文艺团体来队慰问。我们可以免费吃一顿水饺,观赏晋剧、二人转等演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草原日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一生中,有幸见过安徽的黄山日出、秦皇岛的海上日出,还有无数次在攀登高山时迎着火红的朝霞,看见太阳喷薄而出的壮观景象。然而,我最难忘的,是白云鄂博的草原日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春天来到草原之后,牧草渐渐露出嫩绿的小芽,小小的野花在清晨的露珠中吐着芳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起得很早。起来后的第一项健身活动,就是由篮球场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方的天边,渐渐地有了一片乳白色。我知道,那就是催化万物的太阳即将升起的地方。我停下脚步,凝眸注视。慢慢地,那片乳白转为火红,一抹一抹地涂向空中。紧接着,太阳露出了一条弧线,很快就是一小片橘子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屏着呼吸注目观赏,即刻就要发生的最壮丽的景色。顷刻,太阳露出了大半张脸,然后一跳一跳地窜将出来,直到完全跳出地面。此刻的太阳,像磨扇一般大,像榴火一样红,又像刚出炉的钢水,金光耀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时候,东方大地便为一片火红所笼罩。这样壮丽的景观,只有大自然才能够创造,只有早起的勤快人才能观赏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啊,“天道酬勤”,此言不虚。朝阳,以她四射的光芒,将大地上的一切唤醒。风儿从她面前吹过来,你会感到她在向你输送暖意;鸟儿从她面前飞过来,你会感到她在向你发出开始工作的指令。在她面前,谁也不会感到孤寂,谁也想不到偷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爱草原的日出景象。她,使我热爱生活,在我的眼里,一切都充满生机,连枯叶都会绿;她,使我胸怀博大,我理解草原的荒寂,理解勘探设施的简陋,我宽容对我的一切误解;使我意志坚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不惧严寒,我不怕生活艰苦,我不怕工作困难,我一定会奋不顾身地为找出地下的矿藏,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亲爱的党,在祖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中作出应有的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美哉,白云草原的日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壮哉,白云草原的旭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编写储量报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很幸运,来到二四一队后刚上班,就赶上参加编制储量报告的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那个冬天特别寒冷,双层窗户的外层玻璃上冻着结实的冰花,室内铸铁火炉被炽热的炭火烧得通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加班加点的人们太累了,眼睛实在睁不开了,就闭着眼睛休息一小会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队领导徐嘉楷、严坤元和地质科、测绘室的头头们也和大家一样,眼睛熬得通红。他们吃苦前,休息在后,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使我们刚参加工作的新同志牢记一辈子,学习一辈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编写储量报告进入最后的时刻,我们连续几天几夜没有回宿舍睡觉。通过集体的努力,终于在地质部规定的时限内,将全套报告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我们参加工作后,接受的第一次高强度的劳动训练。它使我们养成了在非常情况下,连续苦战,并能高质量完成任务的作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秋和冬,提交主矿、东矿最终地质报告的候,任务更加繁重,更加艰巨。我们这支年轻的技术队伍,一鼓作气,又奋战了4个月,胜利完成了任务,为国家"一五"计划要上马的重大项目——包钢建设,提供了设计必需的技术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5月,由于核工业建设的需要,我和5位伙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草原,赴京报到;又匆匆奔赴大西北,开始了新的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二四一队只工作了一年多,她留给我的精神财富却让我终身受益。在以后的工作中,每当我想起那段洋溢着青春活力、充满奉献精神、同志团结、上下一心、纯真而美好的日子,就信心十足,力量倍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我早已退休进入老年,回忆那段紧张忙碌的时光,心中仍然充满愉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