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帝的笔误”中,读懂生命的尊严》

雪痕

<p class="ql-block">  在我读过的上万本书中,有一本始终如暗夜中的孤灯,照亮我医学之路的起点,也映照出人性的深渊与光辉——那便是西班牙作家卢卡·德代纳的《上帝的笔误》。在这次“楚怡读书之星”活动中,我再次把它推荐给护理职校的学子们共享;读活书,活读书,读懂生命的尊严,提升我们的专业认知与行为方式。</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名医科学生。大一那年,我沉浸在《梦的解析》《十日谈》《理想国》等经典之中,试图从文字中寻找生命的答案。十八岁生日时,我收到一本但丁的《神曲》,仿佛命运的隐喻,带我走向精神的炼狱与天堂。而同年,我在图书馆偶然邂逅《上帝的笔误》,从此,它成为我书架上最不愿遗忘的标记。</p> <p class="ql-block">  书中有一句题记,至今仍如烙印般清晰:“谨将本书献给终身从事医护精神病患者的医生、护士和监守人员。”作者将精神病患者称为“上帝的笔误”,却将最深的敬意献给了那些陪伴他们的医护工作者。为了真实地呈现这个被遗忘的世界,德代纳自愿住进一家住着八百多名病人的疯人院,与那些被社会抛弃的灵魂共处。正是这份近乎殉道般的真诚,不仅打动了作者,也深深震撼了当年那个初入医学殿堂的我。</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那个叫阿莉霞·古尔德的女人。她以“女侦探”的身份潜入疯人院,机智、博学、善良,仿佛一切美好的化身。然而真相却是:她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当她面对这一残酷事实时,那种从高处坠落的绝望,令人窒息。作者在前言中引用了海涅的话:“真正的疯狂也许恰恰就是智慧本身,因为它厌倦了终日揭穿人间的羞耻事,便聪明地决定变做狂人。”</p> <p class="ql-block">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这本书的最后一扇门。在雷祯孝教授的电影课进校园活动中,我向学生们推荐了电影版《上帝的笔误》。银幕上的阿莉霞更加年轻美丽,却也更加令人心碎。她是上帝的笔误,却也是笔下最温柔的一抹痕迹。她的结局,在众多“笔误”中已属幸运,可那种幸运背后,是对“正常”与“异常”界限的彻底消解。</p><p class="ql-block"> 作为医学生,我们学习如何治愈身体,却常常忽略如何理解灵魂。《上帝的笔误》告诉我,有些疾病不在器官,而在命运;有些治疗不在药物,而在陪伴。那些被定义为“疯狂”的人,或许只是不愿再与世界的荒诞共谋;而那些守护他们的人,才是人间最沉默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面镜子,一盏明灯。它照见人性的脆弱,也反射出生命的光泽。在医学的道路上,我永远记得:每一个看似“错误”的生命,都值得被温柔对待。</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在某个瞬间,是上帝笔下那一抹不经意的——却注定存在的——笔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