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韵秋华

会白相

<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上海宜川公园(原赵家花园)</p><p class="ql-block">拍摄内容:上海非遗文化项目赵家花园菊花种植技艺展示</p><p class="ql-block">拍摄、编辑:会白相</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71913</p> <p class="ql-block">午后阳光明媚,沿着宜川路梧桐影走到了宜川公园,当年曾是沪上有名的私家花园—赵家花园。尽管第一波寒潮来临,秋阳下满园仍然叠翠流金——不是春樱的柔媚,不是夏荷的清冽,是菊花特有的、带着霜气的热烈,正从篱笆、瓦盆、竹架间漫出来,把秋冬之交的风都染得甜津津的。</p> <p class="ql-block">宜川公园的核心地块,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民初的“赵家花园”。彼时,赵氏家族已在上海闸北、普陀一带以种花为业,尤擅菊花培育,技艺经数代口传心授,成为沪上闻名的“花帮”。</p> <p class="ql-block">赵家在今宜川路街道辖区内购地建圃,既是家族生计的依托,也是精心经营的私家花园——园内遍植四季花卉,尤以菊花为盛,春有兰蕙、夏有荷莲、秋有菊海、冬有梅香,虽为私园,却因花事繁盛吸引周边市民驻足观赏。</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发展与公共文化需求增长,赵家花园的性质逐渐转变。1950年代,赵氏后人响应政策,将部分园地纳入集体管理;1960年代,原属赵家的花卉种植区与周边零散绿地整合,开始向社区居民开放,初具“小公园”雏形。此时,园内保留了赵家传统的菊花种植区,每逢秋令,仍延续“菊展”习俗,成为附近居民秋日赏菊的固定去处。</p> <p class="ql-block">1980年代,上海全面推进城市公园体系建设。1986年,原普陀区政府对这片承载着数十年花事记忆的地块进行系统改造:扩建园路、增设亭台、完善绿化,同时保留了核心的菊花种植传统与赵家花园的历史脉络。改造后的公园正式命名为“宜川公园”,取自相邻的宜川路,既延续了地域标识,也暗含对“宜人、川流”般美好生活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进入21世纪,宜川公园的功能进一步拓展。2012年“赵家花园菊花种植技艺”入选普陀区非遗,2013年升级为上海市非遗,公园被赋予了“活态传承”的使命。园方与赵家传承人合作,在园内设立“赵家花园菊花技艺展示区”,复原传统菊圃、嫁接工艺演示区,并定期举办非遗主题菊展、手作课堂,让游客不仅能赏菊,更能触摸技艺的温度。同时,公园保留了江南园林的小巧格局,曲径通幽处点缀着赵家旧物(如老石槽、古陶缸),将历史记忆与现代休闲需求有机结合。</p> <p class="ql-block">如今,宜川公园早已超越了“种花的地方”的单一属性,它是老闸北、普陀人共同的“后花园”,是赵家花园菊花技艺的“活态博物馆”,更是城市发展中“保护传统、惠及民生”的生动注脚——从赵家私园到公共公园,变的是服务对象的扩展,不变的是那一缕延续百年的菊香,与对生活美学的执着。</p> <p class="ql-block">今年这里展示的是赵家花园菊花种植技艺传承人赵张永的作品。他从小就喜爱花卉,并跟随哥哥赵永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赵家花园菊花种植技艺第八代传承人)学习相关花卉种植、管理、植保、嫁接、选苗、育种、盆景修剪等相关技艺,对种植技术精益求精。</p> <p class="ql-block">了解了宜川公园的历史沿革,那么普陀区每年秋冬之交的“菊展”放在这里,也就顺理成章了。</p> <p class="ql-block">秋华易逝,菊韵长存。这或许就是赵家花园的秘密:他们种的不只是菊花,是把岁月里的温度,一代一代,种进泥土,开成永远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谢谢你的点赞、评论和分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