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记忆中的三件往事

顾升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诸多往事已随岁月流逝变得模糊不清。然而,有三件事,犹如昨日般历历在目,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件是心爱的红像章与红宝书。红像章是指毛主席的人头像像章,在那个年代,像章无疑是最为珍贵的“配饰”。校园里的同学们都以佩戴像章为荣,谁的像章图案更为清晰、做工更为精致,往往能引来众人的羡慕目光。我的那枚像章是大姐送给我的,形状是园的,是用金属铸作而成的,红色底色上铸有金黄色的毛主席头像,边缘被打磨得光滑圆润。我每天将它佩在粗布衣衫上,仿佛在胸前跳动着一颗炽热的心。每天上学前,我总会小心翼翼地检查像章是否佩戴端正,是否佩戴牢固,深怕不小心遗失或磕碰损坏,它在我心中比任何玩具都更为珍贵。红宝书即《毛主席语录》本,毛主席语录是我们的“必修课”。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逐句诵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教诲在教室里回荡;课间休息时,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背诵语录,比拼谁背得更快更准确。那些简洁而有力的句子,如“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朗朗上口,更在我们心中种下了坚韧向上的种子。遇到难题时,我们会引用语录互相鼓励;参加集体活动时,整齐的语录朗诵声总能凝聚起无穷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那枚像章已被我妥善珍藏,语录本的纸页也早已泛黄,但它们承载的记忆却从未褪色。年少时佩戴像章的自豪感、背诵语录的虔诚,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更蕴含着一代人最纯粹的信仰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件是当时家家户户都必须进行的“三前祝福”仪式,这是每日三餐前必不可少的程序。我家堂屋正中的墙上,端端正正地悬挂着毛主席的彩色肖像。每当母亲呼唤吃饭时,全家八口人并不会立即入席,而是由父亲牵头,整齐地排成一行横队。人人手执红宝书,右手持书紧贴左胸,目光庄重地投向毛主席肖像。父亲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祝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全家人随即齐声高呼:“万寿无疆!万寿无疆!”声音洪亮,响彻整个院落,与邻家的呼喊声遥相呼应。接着,父亲再次领呼:“祝敬爱的林副主席——”众人应和道:“身体健康!永远健康!”每一声祝福响起,我们都将红宝书有力地挥向毛主席画像,再庄重地收回,动作整齐划一,以表达无限的崇敬之情。仪式结束后,众人静默数秒,方才解散落座,开始用餐。那时的我们,毫无半点敷衍之意,个个自觉挺直腰板,力求每个动作、每声呼喊都庄重规范,仿佛这仪式本身,就是对信仰最真挚的践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件是外出时必经的“语录关卡”。当时,城乡要道、桥头路口处处设有红卫兵岗哨。他们身着绿军装,胸前佩戴毛主席人头像,臂戴红袖章,腰扎军用皮带,或手持红宝书,或肩挎语录牌,目光锐利,严密盘查过往行人。每人必须背诵一段毛主席语录方可通行。红卫兵有时随机指定,有时允许自选,背诵流畅者方可放行;若背诵结结巴巴,或因文盲无法应答,轻则受到批评教育,重则禁止通行。邻居家汤奶奶不识字,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不会背语录,有一次上镇去卖菜因回答不出毛主席语录,无法通过东河头桥,只好退回家中,此后她的出行受到了制约,卖菜只能由他人代劳。我当时只是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虽然能背诵语录,但到河西代销店购物,经过西河头桥关卡时,心里也总是七上八下,提前在心里反复默背熟悉的语录,生怕当时紧张忘词,直到顺利通过,才长长地舒一口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前祝福”与“语录关卡”这两件事,是那个特殊年代极左思潮渗透日常生活的缩影,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印记。它们如同一阵阵骤起的狂澜,短暂地席卷了饮食的寻常与出行的自由,随着时间的推移,约莫一个月后,相关要求逐渐松动,“三前祝福”的仪式慢慢地不再严格执行,路口的语录检查也渐渐松懈直至取消,最终都不了了之,只在亲历者的记忆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特殊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