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陕北的黄土高坡,是被太阳晒透的黄,是被大风刮亮的土。每到盛夏时节,黄土高坡上的绿刚铺展匀净,一种火红的花便从土缝里钻出来,像点燃的火把,把沟壑梁峁都映得通红一一那是山丹丹花,是延安的市花,是陕北人心里最鲜活的念想,是刻在黄土高原褶皱里的红色记忆,也是寄托着烟火期盼的美好象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丹丹花的根,扎在贫瘠的黄土里。陕北的土硬,像被岁月磨过的石头,却偏生养出这样泼辣的花。它学名山丹,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茎细细的却挺得笔直,仿佛不愿向风沙低头;叶子窄窄的泛着蜡质的光,是黄土坡上最倔强的绿。最动人的是花,花瓣反卷、花形下垂,像一盏盏颔首的小灯笼,六片花瓣舒展着,红得像血,艳得像火,每一丝纹路里都藏着黄土高原的热望。其鳞茎含淀粉,可食用亦可入药,老人们说,山丹丹花是受苦人的花,不用人浇不用人管,风里雨里都能活,就像陕北的老百姓,再难的日子也能咬着牙挺过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第一次见山丹丹花,是在一部陕北行的纪录片里。那年春天,屏幕里的黄土高坡像一幅铺展开的老画卷,土黄色的底色上,偶尔有几丛酸枣树歪歪斜斜地站着,显得有些寂寥。直到镜头一转,一簇簇火红的花突然闯入视野,在阳光下跳跃,像星星撒落在黄土上,瞬间点亮了整个荒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这首歌,是50、60后人最熟悉的旋律。它虽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为庆祝建党50周年,由音乐家以陕北“信天游”和陇东民歌为素材而成,1971年底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遍全国,却精准捕捉了1935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时的历史画面。那时的陕北正遭受严重旱灾,老百姓日子苦不堪言。红军战士们既要面对敌人围追堵截,又要帮老乡抗旱救灾,挖井、修路、种庄稼,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个十五六岁的小战士,挖井时不小心崴了脚,仍拄着拐杖帮老乡挑水。老乡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偷偷把家里仅有的几个土豆塞给他,还采了一束最红的山丹丹花放在他床头。小战士说,看到这花就像看到了家乡的红高粱,浑身就有了力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歌一经播出便迅速传遍陕北的窑洞里、山梁上。山丹丹花,成了红军与老百姓鱼水情深的象征,成了陕北人民对革命胜利的期盼。每当花开的时候,孩子们会把花采下来编成花环戴在头上,跟着大人们一起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歌声里,有对毛主席的爱戴,有对新生活的向往,更有陕北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陕北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南泥湾的荒山野岭变成了良田万顷,窑洞变成了砖瓦房,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更令人欣喜的是,野生山丹丹单株花期虽只有5-7天,如今培育的新品种花期已能延长至50天,在延安的试验田里成片绽放。可山丹丹花依然开得那么艳、那么红,它像一位老寿星,见证着陕北的变迁,也见证着中国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近,我又在抖音上刷到了山丹丹花。视频里,漫山遍野的红花迎风怒放,像一片红色的海洋。一群孩子在花丛中追逐嬉戏,笑声清脆悦耳,像山涧里的泉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带着孙子采花,她小心翼翼地把花插在孙子的衣服上,然后教他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就像77岁的歌唱家贠恩凤、80后歌手王二妮等三代人曾在春晚舞台上共同演绎这首歌那样,旋律里藏着跨时代的记忆。那熟悉的旋律隔着屏幕传来,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丹丹花,是黄土高原的精灵,是陕北人民的精神图腾。它用火红的颜色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希望,用顽强的生命力诠释了什么是坚韧不拔。它开在陕北的山坡上,也开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每当看到那红艳艳的山丹丹花,就会让人想起那些为了革命胜利而奋斗的先烈们,想起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它像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黄土高原上,也永远飘扬在我们心中。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迎来美好的明天。而那火红的颜色,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图片、视频、音乐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