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你的课,是天字第一号教学基本功

陈同昌

<p class="ql-block">“这节课怎么还没下课?”“听不懂,越听越困”……当学生的抱怨从课堂角落传来,多数教师会先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太难、节奏是否太快,却鲜少追问:我们与学生之间,是否少了一份能让他们主动投入课堂的“情感联结”?</p><p class="ql-block"> 其实,好的教学从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双向奔赴的“心灵共鸣”。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看似是“讨学生喜欢”的小技巧,实则是串联起知识传递、德育渗透、成长引导的核心技能——学生只有先对课堂产生兴趣,才会愿意跟着教师的思路探索未知;只有先对授课者建立信任,才会敢于在困惑时举手、在思考后表达。这份“爱”,是课堂效率的催化剂,更是教育真正发生的前提。</p><p class="ql-block"> 要让学生爱上课堂,首先要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化模式,让课堂从“被动接收”变成“主动参与”。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知识与实践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这一理念在如今的课堂中依然适用。一位语文教师教《桃花源记》时,没有局限于逐句翻译,而是让学生分组扮演“渔人”“村民”,用对话还原文中场景;还有数学教师把“鸡兔同笼”问题搬进生活,让学生用积木模拟鸡和兔的数量,在动手操作中找到解题思路。这样的课堂,没有枯燥的背诵和机械的演算,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知识,自然会褪去对课堂的抵触。</p><p class="ql-block"> 其次,要读懂学生的“心思”,让课堂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与认知。《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教学也是如此,若始终沿用“照本宣科”的方式,难免与学生的认知脱节。现在的学生成长在互联网时代,对短视频、小游戏、热点话题更为敏感,教师不妨顺势而为,将这些元素融入教学。比如历史教师讲“古代商业发展”时,结合当下的“直播带货”,对比古今商品流通方式的变化;英语教师围绕学生喜欢的动漫、歌曲设计对话练习,让学生在熟悉的语境中学习语言。当课堂与学生的生活产生交集,他们会发现,知识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能解释生活、解决问题的实用工具,对课堂的兴趣也会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尊重与包容,让课堂成为他们敢于表达的“安全空间”。很多时候,学生不爱上课,是因为害怕答错问题被批评、提出异议被否定。“去批评化”的教学理念,正是要打破这种恐惧。b</p><p class="ql-block"> 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提出的“异想天开”的问题,从不说“这不对”“别瞎想”,而是笑着说“这个想法很特别,我们一起验证一下”;还有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让学生轮流担任“主持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哪怕观点不够成熟,也会得到肯定与引导。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的尊重与信任,他们会愿意放下顾虑,主动参与讨论、大胆探索,而这份“敢说敢做”的勇气,远比掌握某个知识点更有价值。</p><p class="ql-block"> 或许有人会说,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教书”,只要把知识讲清楚就行,没必要花心思“讨学生喜欢”。但实际上,“让学生爱上你的课”,从来不是为了“讨好”,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智慧。当教师愿意放下“权威”的姿态,走进学生的世界,用他们能接受、喜欢的方式传递知识,课堂就会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互动”,知识传递会更高效,师生关系会更融洽,教育的温度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每一位学生。</p><p class="ql-block"> 对教师而言,修炼“让学生爱上你的课”这一技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过程。它不需要复杂的理论支撑,也不需要华丽的教学道具,只需要教师多一份对学生的用心,多一份对教学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当学生不再盼着下课,而是期待上课;不再害怕提问,而是主动探索,我们便会明白,这份“让学生爱上课堂”的能力,早已超越了“教学技巧”的范畴,成为教师职业成长中最珍贵的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