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在呼和浩特,收藏一片秋天的塞上风骨

峰哥

<p class="ql-block">夜宿老牛湾,山月如练,清辉自窑洞半圆窗棂倾泻而入,柔润得可触可掬。偶有远村犬吠,惊起村中群犬应和,暂破窗前幽寂;待吠声渐歇,天地却愈发澄静,连呼吸都似与山风共振。老牛湾距村落尚有一程,然这份极致静谧中,竟能听闻黄河奔涌的脉动,如大地深沉的心跳,叩击心弦。</p> <p class="ql-block">晨曦微露,起身推扉,黄土高原的空气清冽如酿,深吸一口,凉沁肺腑,甘润心田,宛若琼浆入喉。暖阳铺洒面颊,周身渐生微醺之意,两颊晕开淡淡酡红。秋光如画,黄河如带,黄土如黛,置身此间,早已心醉神迷,不知今夕何夕。</p> <p class="ql-block">迎着朝阳再访太极湾,看晨光为湾水镀上金辉,老牛湾与太极湾相映成趣,更显柔媚风骨。</p> <p class="ql-block">别过这片灵秀山水,我们向着今日的目的地——呼和浩特,踏歌前行。</p><p class="ql-block">遍历神州,除台湾省外,华夏各省皆已留下我的车轮与足迹。虽曾数度踏入内蒙古草原,却唯独错过了首府呼和浩特,今日,便要为这场全国漫游之旅,补上最后一块拼图。</p><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的历史文脉,可追溯至战国风云。赵武灵王设云中郡,城址便在今托克托县境内,开启了这片土地的文明序章。明万历三年,蒙古首领阿勒坦汗建“库库和屯”,意为“青色的城”,明朝赐名“归化城”;清乾隆四年,“绥远城”拔地而起,作为军事要塞与归化城相依相守,合称“归绥”。1954年,此地正式定名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作为草原丝绸之路与旅蒙商道的要冲,这座城市见证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千年交融,无数传奇在岁月中流转沉淀。</p><p class="ql-block">甫抵呼和浩特预定的酒店,便按捺不住探访之心,顾不得洗去旅途尘嚣,径直奔赴塞上老街,赴一场与青城历史的约会。</p> <p class="ql-block">虽曾徜徉藏区诸多名寺,然踏入大召寺的刹那,仍为这座塞外古刹的精魄所震撼。它是呼和浩特乃至内蒙古的宗教文化明珠,既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著名寺院,更是承载四百余年岁月的艺术宝库与城市图腾。</p> <p class="ql-block">大召寺非寻常古寺,实有“皇寺”之尊。蒙语名“伊克召”,即“大庙”之意;汉名“弘慈寺”“无量寺”,皆为皇家御赐。这座由明代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于1580年主持修建的寺院,曾迎康熙皇帝亲临,其尊贵地位不言而喻。踏入山门,便如穿越时空,开启一场艺术与信仰的朝圣之旅。</p> <p class="ql-block">寺院采用汉藏合璧的布局,中轴线自南向北,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经堂、佛殿、九间楼依次排开,庄严有序,气势恢宏。殿宇间,“大召三绝”尤为夺目: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银像,高2.5米,纯银铸就,为中国现存最大银佛之一,历经四百余载风雨,依旧流光溢彩,慈悲肃穆;银佛基座两侧,两根通天柱上盘绕着一对十米高的金色蟠龙,鳞爪飞扬,尽显明代雕刻技艺的巅峰水准;殿内四壁,满绘绚丽壁画,题材涵盖佛教故事、历史传奇,内容浩如烟海,堪称一部镌刻于墙壁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大召寺早已超越了寺庙的范畴,它是呼和浩特的城市之魂,是历史、艺术与信仰的交汇之地。无论你钟情藏传佛教文化、痴迷古建筑艺术,还是只想探寻一座城市的底蕴,这里都能予你深深的震撼与内心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走出大召寺,毗邻便是大召释迦八塔。八座洁白的覆钵式佛塔,为纪念释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而建,莲聚塔、菩提塔、涅槃塔等各具寓意,尽显藏传佛教风情,亦是大召寺景区的标志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塞上老街,被誉为“呼和浩特的历史活页”与“城市记忆的脉络”,是到访青城的旅人不可错过的文化地标。这条起源于明末清初、拥有四百余年历史的古街,是归化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它并非孤立的街巷,而是将历史、民俗、艺术与烟火气完美相融的街区。</p> <p class="ql-block">踏入老街,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青砖灰瓦、朱红栏柱、赭色匾额,脚下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亮,氤氲着浓郁的明清市井风情。精美的砖雕、木刻窗棂、传统飞檐,皆在诉说往昔的繁华。蒙元时期的铜壶、马鞍、马镫、蒙古刀、皮画,每一件物件都承载着历史的温度;驼绒制品、羊绒围巾、各色奶酪与肉干,可将草原的味道打包带走;民族服饰、首饰、毡绣、牛皮娃娃等手工艺品令人爱不释手,街头民间艺人现场展演剪纸、泥塑、糖画绝活,散落其间的民俗博物馆、皮画艺术馆,让游人得以深度触摸蒙古族文化的肌理。这里是一座露天的活态博物馆,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唯有真实的生活气息与深厚的文化根基,连接着呼和浩特的过去与现在,是触摸城市灵魂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离开塞上老街,趁夕阳未沉,我们前往呼和浩特大清真寺。这座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的寺院,由驻防归化城的穆斯林士兵募款修建,是呼和浩特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圣地,既是当地穆斯林宗教活动的核心场所,更是融合中西建筑艺术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踏入寺院,庄重和谐的氛围扑面而来。望月楼高约33米,六角四层,为中国传统亭塔式阁楼,每层飞檐翘角,顶部覆以黄色琉璃瓦,楼巅“新月”标志在暮色中显得清冷而神圣。斋月之时,穆斯林便登楼观测新月,以定斋戒起止。礼拜大殿为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面阔五间,彩色琉璃瓦覆顶,宏伟壮观,殿内铺设地毯,朴素庄严,虽非礼拜之时,仍能感受到《古兰经》的庄严回响。大殿两侧的南北讲经堂,曾是阿訇讲经授业之地,彰显着寺院的宗教教育功能。</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传统梁柱彩画与伊斯兰风格的几何纹饰、阿拉伯文书法匾额和谐共生,将中国传统殿宇风格与伊斯兰装饰艺术完美融合,形成独具一格的“中西合璧”风貌,在中国清真寺建筑中声名远扬,更承载着深厚的社区文化与信仰传承,让人深切体会到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底蕴。</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漫步伊斯兰风情街,这条开放式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区,生动展现了呼和浩特作为多民族聚居城市的多元魅力。街道两侧的建筑极具特色,伊斯兰风格的圆顶、拱形门窗、装饰性尖塔错落有致,金色新月标志在余晖中熠熠生辉;黄、白、绿等明快色调的外墙,搭配精美浮雕与阿拉伯文书法装饰,华丽而和谐,细节处又暗藏中式建筑元素,延续着文化交融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沿街商铺林立,清真糕点、牛羊肉干、蜜饯、特色“焙子”香气四溢;回族头巾、景泰蓝花瓶、穆斯林风格茶具琳琅满目;烤串、羊杂碎等街头小吃与手扒肉、涮羊肉等特色菜肴,满足着味蕾的期待。头戴白帽的回族同胞往来其间,商铺叫卖声此起彼伏,鲜活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既是穆斯林群众的生活社区,更是呼和浩特展示多元民族文化的亮丽名片,可观独特建筑,可品地道美食,更可感受这座城市兼容并蓄的胸怀。</p>